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政策解读 > 聚焦医改 > 是谁阻断了医生光明正大获得高收入的途径?

是谁阻断了医生光明正大获得高收入的途径?

2017-07-07 来源:医疗精英俱乐部MBA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如果是单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水平,卫生行业是留不住人才的,最终还是市场的力量给予了医疗人员经济上的补偿,然而这些补偿方式成为了此后诸多矛盾的根源。

  1989年北京的房价是每平米只有1,600~1,900元,现在北京的学区房是什么价格,你我也都清楚。

  而直到今天,外科医生进行一台肿瘤的切除手术,手术费一般也有一千多块钱。

  而这一千多块钱还要和整个手术团队,麻醉医生护士共同结算。多乎哉?不多矣。

  这样的价格能体现外科医生的劳动价值么?当然不能。

  但是,患者治病的实际花费少么?不少。

  为什么医疗定价不高,但是患者花费不少?

  中国医改,没钱怎么改革?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老百姓恍然大悟:原来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是可以有的!而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系统,当然也需要随之改变。

  那就市场化吧。没毛病。

  1985年4月,国务院转批原国家卫生部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主要说了两点:

  国家和地方要多给医疗出钱;

  要促进医疗发展。

  这份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医改的正式启动。

  这个政策看上去很美,但事实上从那时起,国家和地方对医疗的投入是越来越少(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单看金额是不好使的,要看占GDP的比例)。

  于是,这个时期的政策主要就是鼓励各种形式的承包,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办法挣钱养活自己。

  一直到了1992年,这种「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体制基本被确立了起来。

  一方面医疗服务部门要多挣钱,另一方面有些患者不怕花钱,因为此时的治病的花费是国家和企业包揽的,缺乏有效的监管。

  双方一拍即合,各种乱七八糟打着医疗名义的消费出现了。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医院里,甚至可以在药房买冰箱,理由是这算「药品包装」。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这个时期,公费医疗的存在让很多病人并没有对医疗费用产生切肤之痛,但是也正是这个时期的医疗费用上涨,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医生为了谋生做了什么?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大问题:医疗机构尽管市场化了,但是没有定价权。

  如果是单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水平,卫生行业是留不住人才的,最终还是市场的力量给予了医疗人员经济上的补偿,然而这些补偿方式成为了此后诸多矛盾的根源。

  好在它有一个准确的高度概括的定义,叫做「以药养医」,我们当然必须认为这种描述无比准确,准确到了让我们根本无须解释它的含义。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结果,医生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劳动,如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手术等等,这些是没多少钱可挣的。

  而钱是跟药挂钩的,为了提高收入,大量的药物被写在了处方上,这其中有没有本不该开的药,我想是不在少数的。

  医生污名化的开始

  自从「给政策不给钱」以来,医生群体便有了两张面孔。说起救死扶伤,都是天使;说起收入何来,都是妖魔。当媒体把这种两面性展示给整个社会的时候,场面就一下子尴尬了起来。

  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医疗也不例外。

  医疗机构不具备定价权,于是不得不背负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一头扎进市场之中。

  为了适应市场,挣足够的钱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于是在市场的压力之下,「以药养医」出现了。

  医生本应有能光明正大的高收入,但是没有;实际上收入过得去,但又说不清。

  这就是中国医改的第一个阶段,试图将医疗扔向市场,但是没有去除计划经济的束缚。所以这个阶段的改革失败也是一种必然,医疗体系处在两种经济体制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当下医改正在解决的问题。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