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研究在2017年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的最新临床研究专题(Late-breakingtrialandtrialupdates)公布最终结果,该研究包括645例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和一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治疗1个月而无不良事件。1个月后患者随机分为DAPT转换组(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75mg)或未进行DAPT转换组(继续原有方案:阿司匹林75mg+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结果表明,DAPT转换组与未进行DAPT转换组的患者比较,主要终点事件显著减少,DAPT转换组有43例(13.4%),未进行DAPT转换组有85例(26.3%)(P<0.01)(图)。DAPT转换组与未进行DAPT转换组相比,显著降低了所有级别的出血事件和BARC≥2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DAPT转换组有13例(4.0%)患者发生BARC≥2级出血,未进行DAPT转换组有48例患者发生BARC≥2级出血(14.9%)(P<0.01);两组所有级别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3%和23.5%(P<0.01)。两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3%和11.5%(P=0.36)。
该研究证实,ACS后行PCI的患者采用DAPT转换治疗策略(由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使用1个月后转换为氯吡格雷)较未进行DAPT转换治疗策略有更多的临床净获益,更低的出血发生率,同时未增加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中日友好医院孙艺红教授在会议现场接受采访,对TOPIC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行了解读。
Q1:TOPIC研究比较了置入支架的ACS患者在阿司匹林+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DAPT后转换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或维持阿司匹林+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的转归,请您点评一下TOPIC研究结果的发布对中国临床实践的意义何在?
孙艺红教授:TOPIC研究评价了使用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DAPT的PCI术后患者,从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转换为经典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证实,在这一高危人群中,这种降级的DAPT策略能够明显减少整个临床事件。该研究主要终点是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即临床净获益。这对于中国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在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不如氯吡格雷充分,尤其是长期治疗的证据;此外,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在中国上市的只有替格瑞洛,价格也是中国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中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最后,研究发现中国患者总体出血风险较高,ACS患者在急性期稳定后(该研究为1个月),转换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明显减少出血并发症,并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Q2:应根据哪些因素考虑进行转换治疗,何时进行比较合适?
孙艺红教授:对于转换治疗需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抗栓治疗的获益和出血风险的考量。TOPIC研究入选了年龄>18岁、ACS诊断72小时内行早期PCI、应用阿司匹林和一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未发生主要不良事件的患者,主要排除标准为颅内出血史、抗栓药物禁忌、ACS诊断1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事件、血小板减少症、近12个月内发生大出血、长期抗凝治疗以及妊娠患者。因此,首先患者PCI术后接受1个月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加阿司匹林DAPT治疗后病情是否稳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患者病情不稳定,频繁发生心绞痛或支架内血栓,是不能考虑换药的。其次,对于PCI术后如果血栓事件风险不是特别高但是出血事件风险较高的患者,首先考虑换药治疗;而如果患者非常高危,例如血栓负荷很重、病变广泛、置入支架数量较多,在换药时要相对保守一点。最后,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