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被列为全球第九大恶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道癌,虽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但中国属于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以60~64岁年龄组发病最高,男性发病率居各类恶性肿瘤第4位,女性居第7位,而死亡率男女均居第4位。我国食道癌的发病呈明显的地区差异,食道癌的高发省份为河北、河南、福建和重庆,其次为新疆、江苏、山西、甘肃和安徽;食道癌在太行山脉附近的省份明显高发,河南林州食道癌与贲门癌发病率最高,占当地全部恶性肿瘤的81.4%。
食管的解剖知多少:
食管是连接咽部与胃的唯一桥梁,是日常摄入食物进入胃肠消化的必经之路,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分为颈部、胸部、腹部。在食管中存在三个狭窄部位,是食管异物和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分别在距中切牙15cm、25cm、40cm,这是医疗操作中必须额外关注的位置。食管壁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粘膜层上皮为较厚的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有保护作用。在食管与胃贲门交界处,复层扁平上皮突然变成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食管腺导管;黏膜肌层由纵行肌组成。黏膜下层为厚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食管腺,可分泌黏液经导管排入食管腔。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7——10条纵行皱襞,横切面呈星形。食物通过食管时,皱襞消失。早期食道癌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由于食道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所以粘膜层与粘膜下层在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指示作用。
癌真的是吃出来的!!!
食道癌的发病因素很多,目前公认饮酒、吸烟、对食管造成损伤的各类慢性刺激及环境因素是中国食管鳞癌发病的主要原因。调查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喜食辣食,引起慢性刺激、炎症、创伤或口腔不洁、龋齿等均可能与食道癌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报道低收入、低体质指数、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动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按时就餐、既往食管病变及肿瘤家族史等均是增加食道癌患病风险的因素。大多数情况在落后农村常见,加上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都较弱,使得农村食道癌的死亡率较高。但目前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都提高,但是发病水平并无明显下降,可能与目前的紧张生活节奏以及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存在一定关系。
早期食道癌很善于“潜伏”
早期食道癌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的肿瘤并无淋巴转移,侵犯较浅,临床症状缺乏,主要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通过吞咽水后缓解消失),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但是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与其他消化道疾病容易混淆,很少引起重视。临床上常见的都是出现典型的进行性咽下困难,首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然后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甚至唾液也不能咽下。患者进食困难、逐渐消瘦、脱水、无力才会引起重视。当癌肿梗阻所引起的炎症水肿暂时消退,或部分癌肿脱落后,梗阻症状可暂时减轻,常误认为病情好转,但以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使预后不可观。癌在向外周可以侵犯器官同时出现相应症状:声音嘶哑、呛咳、呼吸道症状、Horner综合征等等。
如何对症下药?
最重要的是维持营养均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与食道癌存在相关性,蛋白质缺乏会出现食管粘膜增生,容易恶变;脂肪缺乏时有碍必须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影响健康和降低免疫功能。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两者互为补充、协同,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积极治疗食管疾病:食管上皮增生、白斑、息肉、憩室、贲门失弛缓症等,由于组织学改变、功能变异、局部受刺激,极容易恶化形成癌症。以及早期医院就诊,内镜的普及和早诊技术的发展,食道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近年来,荧光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血清肿瘤标志物、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和电子染色成像技术等相继出现,使得食道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