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医患同行 > 走进特殊科室护士的日常,有压力更有感动

走进特殊科室护士的日常,有压力更有感动

2017-05-12 来源:健康佛山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医院全部科室里,新生儿科的死亡率是相对较高的。”黄朝梅坦言,他们的压力很大,但看到那些早产儿健康出院,“尤其是笑得很灿烂的时候,就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很开心。”

  上午10:30,黄朝梅边说话边伸手在洗手盆里洗了手,又顺手挤了消毒液,在手上搓搓,然后径直走到NICU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房间去查看小华(化名)的情况。

  她打开保温箱,拿出小华细小的手仔细检查后轻轻放进去。不久前她刚给这个“小人儿”做了PICC置管,解决了他静脉输液的问题。这样的护理工作她持续了9年。事实上,她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满30年了。

  在佛山有724名护士像她一样,工龄超过了30年,而且91%的护士仍在临床一线服务。据佛山市卫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有21425名注册护士。她们中间有在儿科的、产科的、手术室的、肿瘤科的、新生儿科的,她们见证着生命的诞生和坚强。今天是国际护士节。她们如同黄朝梅一样依然工作在一线。

  01

  她帮抑郁症产妇走出困境

  人物:黄朝梅(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

  黄朝梅(中)和她的同事们在一起

  上午10点半,佛山市妇幼保健院5楼的新生儿科,小华正安静地躺在小小的保温箱内。

  他是这里80多个新生儿中,体重最轻的,出生时只有530克,仅比三包方便面多30克。他细小的脚丫上绑着监护仪,手臂和腋下插着静脉输液管。这个“小人儿”手脚略比成人的大拇指大,四肢也仅有成人的两个手指粗。为了解决他的营养摄入静脉输液等问题,护士长黄朝梅为他进行了PICC管(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他的血管如成人的头发丝般细,就连最小号针都比他的血管粗。黄朝梅想了个办法,在腋下的大血管穿刺成功。

  每隔1个小时,护士就要查看一次小华。“看他是否有异常,尿片是否需要换,生命体征监测是否有异常。”黄朝梅每天的工作也如今天的工作一样,围着这些“小小的人儿”转。

  春节,新妈妈留下感谢字条

  48岁的黄朝梅当护士已整整30年,其中在新生儿科工作了9年。像小华这样体重低于1000g的极早产儿,2016年收治了30多例。“近几年来,极早产儿和低于25周的早产儿越来越多了。”在新生儿科里有1/3的宝宝都是早产儿,所以护理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周到,尤其是对于比较危重症的宝宝。“要对他的吃奶频次进行评估,比如5-10分钟可以吃多少毫升,吃奶是否都消化,还是还有余奶。”

  “在医院全部科室里,新生儿科的死亡率是相对较高的。”黄朝梅坦言,他们的压力很大,但看到那些早产儿健康出院,“尤其是笑得很灿烂的时候,就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很开心。”

  2016年春节的时候,黄朝梅和护士们收到了一个新手妈妈写给他们的小纸条,让她颇为动容。过年那天,宝宝刚好在医院,新手妈妈探望宝宝时,当时就哭了。“我们护士看到她掉眼泪就去安慰她。”家长走后,黄朝梅发现她留下的纸条。纸条写着:“宝宝你在这里要乖,这里的阿姨照顾你已经很辛苦了,你要配合她们。”一连三天,护士们都会收到一张来自妈妈的纸条。“真的很感动,就觉得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电话指导新手妈妈做护理

  在新生儿科,黄朝梅的细心还帮助了几个产后抑郁的妈妈。

  “有个宝宝是33周早产出来的。”黄朝梅回忆说,当时30多岁的妈妈很担心。“不停问,我的宝宝会不会有问题啊。”到后来,黄朝梅意识到可能妈妈得了产后抑郁症。“我就提醒家属多开导她,我自己也会开导她。”宝宝三个月后健康出院。“现在可能七八岁了,每年护士节她都会送一束花给我们。”

  去年10月,她们收治了一个宫内感染的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抢救,之后住进了新生儿科。几天后,发现宝宝肠道畸形,就做了手术矫正。术后肚子上留了一个肠篓,排泄物需要用袋子装着,吊在肚子外。“做手术后,妈妈反复地问我们,孩子还有没有其他的畸形。”黄朝梅说,妈妈表现异常地紧张,而且反复问一个问题,总是担心孩子长大后怎么办。“当时我就觉得妈妈情绪波动很大,可能是产后抑郁了。就和家属沟通,让家人带她去看看病。”这位妈妈被诊断为产后抑郁。

  等她看到宝宝身上的袋子时,当场就晕倒了。一个月后宝宝出院时,黄朝梅和同事们反复教了护理方法。“我还把手机号留给了她,有问题就打电话给我。”半年多来,每当家属有疑问,黄朝梅都会利用下班的时间指导护理。幸运的是,一个月后,宝宝就可以做手术,将露出部分放回肚子了。

  宝宝遭遗弃,护士养了半年

  在过去9年里,黄朝梅也遇到过重病儿遭父母遗弃的事情。“几年前我们就遇到一个宝宝,妈妈是急产,宝宝生下后脑袋很大”,检查后发现是脑积水,住进新生儿科后,父母没有钱,后来就一直没来看过宝宝。找不到父母,又不能送到福利院,黄朝梅就和同事们一直养着孩子。“护士们给他起了名字叫小六,有时候就把他带到电教室。”黄朝梅说,直到半岁左右,佛山市妇幼保健院领导才在四川找到了小六的父母,将他送回家。“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或者是父母没有钱救治,或者是父母遗弃不管。”黄朝梅坦言,为了帮助没钱救治的早产儿和新生儿,医院也联系一些慈善机构。

  在业务方面,黄朝梅也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最近我们打算在新生儿科开展袋鼠式护理。让宝宝趴在妈妈胸口,听妈妈的心跳声。”经过调查,她发现60%的家长都接受这种护理方式。“我们觉得这样的护理方式对妈妈和宝宝都比较好。”

  02

  84岁老护士做义工14年

  人物:黄星(佛山市一医院义工护理队)

  黄星是医院义工队年纪最长者

  下午3点,84岁的黄星出现在佛山市一医院四楼的电教室里,头发花白的她在一群白衣天使中,格外显眼。她做了38年护士,直到退休。然而,2003年她重操旧业,加入了医院的义工护理队。

  这位84岁高龄的老护士每周一7:30都会从城门头路坐公交车到市一医院,做半天义工,帮病人量量血压,回答患者的一些咨询。这个简单的举动,她坚持了14年,风雨无阻。

  从佛山市一开始成立第一批义工队,她就加入了。“那时候有10个人,每两个一组,最开始是一周1-2次,后来有些义工过世了,有些因为身体状况没有参加了,现在还有6个。”从一开始,黄星就是义工队年龄最长的,现在依然是。

  1951年,不到18岁的黄星就参了军。开始在部队医院做护士。

  “那时候条件太差了,和现在没法比。”回忆当年的工作情景,黄星感慨万千。后来,她到湖南地方医院工作,医疗条件、设备、环境也很差。“那时候,用的棉签都是护士手工做的。”每天只要忙完护理工作,黄星就会和同事坐下来,拿一团棉花,慢慢搓成一个个棉签。

  “以前我们用的针管是玻璃的,没有专门的设备科,所有东西的消毒都由护士完成。”每天用完针管和针头后,黄星的工作就是把它们清洗干净,然后放在一个蒸汽大锅里,人工消毒。有时候,针头用久了,钝了,黄星和同事们还要磨针头。“那个时候,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帮助做治疗,还需要打扫卫生,帮助伤员清理污物,以及打菜打饭等。”

  黄星说,尽管那时候很累,而且没有加班费、奖金,但是大家依然干得很开心。“有时候抢救伤员抢救到半夜。”相比那个资源和设备匮乏的年代,黄星觉得现在抢救伤员分工很细,而且由于设备先进,解放了很多人力。“那时候抢救一个病人,至少要三个以上护士:一个专门量血压,每隔几分钟就量一下;一个专门观察病人病情;一个专门打针。”往往抢救一个伤员需要出动很多人力。

  84岁的黄星,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至少10岁,说话条理清楚。除了每周按时按点到市一做义工外,每天她都坚持读书,读报纸。有时候,她还会看医学书籍。“时间久了,很多医学知识都忘记了,有时候会看看,温习一下。”

  03

  病人来复诊,就像回家一样

  人物:陈银崧(佛山市中医院五楼的肿瘤科护士长)

  下午3:30,在佛山市中医院五楼的肿瘤科里,走廊上都安置着病床。“谭叔。”肿瘤血液科护士长陈银崧一如往常,每经过一个病人都会打声招呼,轻松自然得像平常上街买菜一样。

  感动:我们的病人坚强可敬

  陈银崧在肿瘤科干了20年。在她看来,这里的病人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意志消沉,“我们的病人都很可敬可爱,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和乐观。”前些天病房里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和同事们感动不已。

  30岁的小强4年前查出患了淋巴瘤,但他还像正常人一样努力工作。“以前一边治病一边炒股,现在是做微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父母的压力,也承担作为人夫人父的责任。那天,病房来了一名新病人,坚持不住唯一的空床14床,要住窗边的15床。“因为在广东话里14是不吉利的”。住在13床的小强大方地说:“我和你换吧,你住我的13床,我住14床。”

  病人的坚强也让陈银崧觉得可敬。“有时候病人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安慰家属。”

  肺癌患者孙姨当初来院治疗的时候,她女儿一直在哭。孙姨反过来安慰女儿,“我打仗都死不了,这点病算什么。即使我好不了了,我也活得够长了,你们不要在我面前哭,你们要做的就是煲好汤送过来,其余的就交给医生和护士。”孙姨发病至今已经六年,每次回院复诊,她都是轻松地打招呼“护士长,我回来了。”住在这里的病人,每次回来复诊和治疗,就像回家一样。而陈银崧通常也是亲切地问声:“阿姨(阿伯)你回来了。”

  柔情:关怀临终者,安慰家属

  陈银崧坦言,本科室的病人通常要经历四个过程,怀疑、抗拒、接受到最后坦然。在预知病人即将离开的前几天,她都会打电话给家属,让过来送病人最后一程,洗洗脚,洗洗脸。“如果我在,我也会去看看病人,帮忙梳梳头,按按摩,让他(她)好过一点。”在病人离开后,陈银崧也会开导安慰家属。“他也努力了,你也努力了,就没有遗憾了。你们辛苦了,回去休息放松下,不要为难自己。”陈银崧说,与病人相处久了,看到熟悉的面孔逝去,她们也会难过甚至流泪,但之后还是会及时纠正心态,去照顾其他病人,“以免我们的情绪影响到其他病人。”

  在肿瘤科,陈银崧也遇到过无法接受病情甚至轻生的病人。60岁的钟姨被查出骨癌后,起初根据家人的要求,没完全告诉她病情。有天下午,陈银崧发现钟姨一声不吭。晚上,护士们听到钟姨所在的病房有咚咚咚的声音,过去一看才发现,钟姨在用头撞墙,原来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

  陈银崧所能做的就是找钟姨聊天,并请来患同样疾病但生存期已超过7年的病友帮忙一同劝慰。“我对她说,你看你刚来时都不能动,连转身都难;现在都可以坐起来,站起来了。”在陈银崧的开导下,钟姨逐渐开始接受病情,并且积极配合治疗。出院时,钟姨拉着陈银崧的手说,“谢谢你护士长,你放心,我不会再干这样的事了。”

  困难:两小时为病人清理褥疮

  “肿瘤可能发生在全身,所以我们的护理工作和其他科室有很大不同,要求我们懂得更多。”陈银崧曾经做过最困难的一次护理是帮一个生了褥疮的骨髓瘤患者清理创口。

  70多岁的陈叔患了骨髓瘤,全身都痛,转身都困难。在未入中医院之前,由于护理不当,陈叔臀部生了大面积褥疮。“刚入院的时候,特别臭,他的太太也是护士,都戴了两层棉口罩。”前来护理的护士闻到臭味都忍不住吐了。

  “不清理创面,陈叔就无法转好。”作为护士长,陈银崧只好亲自上阵,她戴了两层棉布口罩,中间还夹了纱布,依然挡不住臭味。“时间长了,呼吸有点困难。”陈叔褥疮创面有小脸盆大,外面是黑色的痂,剪开后,里面的组织已全部腐烂。“要分清楚腐肉和好的组织,所以要慢慢一点点地剪。”每半个小时,陈银崧都要到走廊喘口气,然后继续来。“伤口打开后不能耽误太长时间,否则会感染。”剪了大概2个小时,才搞定。等清理完伤口,陈银崧的腰已经直不起来,腿也站不直了。

  陈银崧坦言,作为肿瘤科的护士,有时候也会有负面情绪,压力也特别大。“我就要求护士们中午吃饭不用太赶。吃完也可以相互聊聊天,算是一种解压吧。”

  王家卫监制的电影《摆渡人》里,有句经典台词:“摆渡人最高的境界就是感同身受。”48岁的陈银崧也像一位生命摆渡人,让徘徊在痛苦边缘的患者看见生的希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