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医患同行 > “医生做科研”的正确打开方式!

“医生做科研”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4-29 来源:医学界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外医学界进行学术交流时,中国专家经常感叹:中国人脑袋聪明、手勤快,病例也做了不少,但为什么诊疗水平就是比不上欧美?

  有人说,“能看病、看好病”是评价医生的“金标准”。应该鼓励临床医生更多陪在病人身边。

  但笔者更认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的一番话:科研本身,就是在遇到疑问或不解时,试图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疗的本质是为患者寻求最好的诊治方案。这是一个看护患者的过程,更是一个医学研究的过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外医学界进行学术交流时,中国专家经常感叹:中国人脑袋聪明、手勤快,病例也做了不少,但为什么诊疗水平就是比不上欧美?

  “当时,很多医学大家分析,根子在于国人缺少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来支持学术、技术的持续发展。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追着别人跑,你跑得再快,也只是跟在屁股后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应强教授指出:“科研与临床的本质和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患者、为疾病诊疗,寻求最好的方案。因此,科研和临床医生每天的医疗工作,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用60%的精力做科研!?

  如今,有些人说到科研,就是进实验室,养老鼠杀兔子、做模型。这个看法有些片面。

  事实上,科研无处不在。每一项技术革新、每一个用药方案和诊断方案的发展,都是科研成果。

  郭应强教授介绍,临床医生参与的科研包括两类: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我个人是临床研究的积极参与者和获益者。这部分工作和我的门诊、手术等,几乎并重。”

  在他的临床工作中,有接近60%的时间,属于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重叠。“养成良好的临床科研习惯,或临床科研素养,那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时间就变得立体。医生应该明白,治病救人是表面外在的;而优化和改善治病救人的措施、效果是内在的。内在的这部分就是科学研究。把两者对立起来,事实上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低效率行为。”

  临床科研是这么诞生的?

  在临床医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是一个互为阶梯的关系。

  在初入医学大门时,郭应强教授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基础研究。在他看来,那是一个“练手的过程,是培养研究和探索能力,也是培养科学研究素养的过程。

  “你只有掌握了基本、规范的研究方法,建立起开放性的研究思维,才能上升到临床研究这一层次,使你的时间立体化,并开展高效率的临床研究。”他说,而当临床研究到了一定的次,又会遇到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需要基础研究来解决。

  随着临床经验逐渐丰富,他在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就开始了基于病人治疗方案和疗效的临床研究。

  “开药、打针、做手术,这些都是临床表象的东西。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医生,或许是非常优秀的工匠。但在临床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既往知识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忽视它、掩盖它,就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我们做临床研究,就是要去除工作中的认知偏移,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郭应强教授强调,要实现医学的超越,就必须有原创性的东西。

  试问,如果没有Gibbon,Lillehei,Kirklin等众多医学大咖的不懈研究和努力,哪有今天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的医学研究,是当代医生必须走的路。这是一种责任。”郭应强教授说,单纯的技术层面只能治好有限的病人。而提出和建立科学理念,可以教会成千上万的医生去救治更多病人。“这是一个好医生必须担负起来的责任,不能用否定医生做科研,来逃避这种责任。”

  科学研究素养如何培养?

  作为国内自主探索TAVI(经心尖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经验的最早、最大的临床中心,他所在的华西医院心脏团队开展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高龄高危主动脉脉瓣膜病变(包括主动脉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安全、有效治疗之路:

  1.前期探索

  建立心脏团队“头脑风暴”,涵盖心脏外科、心脏内科、麻醉、危重症管理、超声和影像学等各个专业领域。早期通过动物实验来摸索研究方案,磨合团队。

  2.寻找基础支撑

  通过基础研究进行力学分析、图像分析、实验流程优化等研究性探索,与瓣膜研发人员一起探讨研发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寻找临床-基础研究的契合点。

  3.确立临床研究方案

  基于基础研究的数据,并立足于基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设计个体化的实验流程,确保临床试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4.临床研究注册和质控团队的建立

  临床研究最大的优势,就是所得到的数据为临床工作中最直接的患者数据。因此,必须有高质量的临床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存在,故而成为临床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临床研究注册登记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及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加入,才能让研究结果不会因为一些细小环节上的缺陷,而最终一文不值。

  5.积极开展国内外学习交流

  “现代中国医生如果不能和国际同行在学术上有效交流,难免会落后于整个医学的发展。做科研,一方面提升了我们英文表达的能力——这是检索、阅读英文文献所提升的;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创造了的话题和话语权——这也是做科研的目的之一。”郭应强教授认为,临床研究事实上就是一个剖析自我的过程,要有勇气面对失败。从真实世界的角度来看,失败也是一种研究结果。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郭应强教授坦言,他个人非常鼓励和提倡临床科研,尤其是团队作战的临床科研,“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首先,研究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文献复习,数据搜集,一个人是做不好临床研究的。

  其次,华西医院吸引了大量有志于进行科学研究的年轻医生,建有专兼职科研人员团队和公共实验技术平台。郭应强教授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不同的工作,以保障数据采集、整理、随访、管理等能达到研究方案的要求。

  再次,医院建有GRP(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体系)、GCP(药物临床试验)等公共平台,院内医生可以根据需要,和他们建立联系。同时,华西西部医药转化技术中心作为第三方数据机构,对患者纳入标准、术前评估、术中监管实施、术后随访管理等,进行评估。

  最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高效、给力。一旦接到研究申请,华西伦理委员会的老师们会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回复,并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华西医院有了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型研究氛围。大多数同事都会参与临床科研,在各自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支持别人的项目。这个氛围非常重要,资源只有实现共享,才能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郭应强教授说。

  “没平台没资金,怎么做科研?”

  “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创意,可以和有平台、有团队的机构合作。”郭应强教授以华西医院为例,近年来,华西医院着力推动“多中心、高层次的研究”。这涉及更大的样本量、更多的资源、更全面的分析等。

  他强调,只要有其他医院的同行愿意一起分享临床科研的idea,并能严格遵照研究要求和规范实施,恪守医学伦理要求,大家就能坐下来,聊一聊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