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医药科研 > 青年急性前壁、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策略

青年急性前壁、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策略

2017-03-29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血压(BP):80/50mmHg;心率(HR)66次/分,神智焦虑,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及少许湿罗音,心音低顿,未及杂音,腹软,未及肝脾肿大,双下肢不肿。

  病例简介

  患者入院前6小时于劳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伴出汗,休息不缓解。诊断为急性前壁、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在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10~15ug/min.kg)情况下仍血压偏低。后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同时为防止开通右冠后出现心率减慢,植入临时起搏器维持循环稳定,为安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提供必要前提。尤其是预先置入IABP,虽然并非指南优先推荐,但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根据GRACE风险和CRUSADE出血评分,本例患者既是缺血高危,亦是出血高危。因此注意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肝素,警惕及预防出血并发症也是关键之一。

  主诉

  男性,26岁。反复胸痛6小时。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否认糖尿病

  现病史

  患者入院前6小时于劳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伴出汗,休息不缓解。紧急到我院急诊就诊,血压80/40mmHg;心电图提示:II、III、aVF导联、V4-V6导联ST抬高大于0.2mv,快速心肌酶提示,肌钙蛋白(TNI)16.31ng/ml;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运动普遍减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33%。可以明确“急性前壁、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诊断,发病时间小于12小时,有急诊PCI指征。

  体格检查

  血压(BP):80/50mmHg;心率(HR)66次/分,神智焦虑,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及少许湿罗音,心音低顿,未及杂音,腹软,未及肝脾肿大,双下肢不肿。

  门冬氨酸转氨酶(AST)265U/L;肌酸激酶(CK)1983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13.6ng/mL,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16.31ng/ml,脑利钠肽(BNP):523.1pg/ml。

  药物预处理

  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po、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00mgpo、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st。

  PCI过程

  上台后患者在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10~15ug/min.kg)情况下仍血压偏低,最高95/50mmHg。后植入IABP,同时为防止开通右冠后出现心率减慢,植入临时起搏器。并及时血栓抽吸和开通左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血管,恢复其前向血流TIMI3级。

  术中患者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在95~83/54~49mmHg左右,血栓抽吸后予以替罗非班0.25mg冠脉内注射。

  PCI术后药物使用情况

  术后拔出临时起搏器,继续IABP辅助治疗,但患者仍出现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的情况下,予以小剂量利尿剂静推(呋塞米10mg),同时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和生命体征的平稳情况,在利尿剂(包括螺内酯)减轻钠水潴留的同时,逐渐加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无喘憋不适发作,LVEF45%。

  患者预后评价

  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规律,吃药不正规,后曾因心功能不全在我院住院药物治疗。之后回当地工作,未再来我院随访。

  出血缺血评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GRACE评分是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长期死亡/心梗再发风险的预测工具。依据GRACE风险评分,预测短期和中期的缺血事件风险,能够更系统、更准确地筛选出可以从早期血管重建术中获益的高危患者。出院前运用GRACE评分,可预测患者院外长期缺血事件再发或死亡风险,有助于指导患者出院后规范实施长期的二级预防治疗,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CRUSADE出血评分工具,依据患者基础临床特征进行危险分层,对临床出血事件的预测和防范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患者心电图提示,前壁、下壁均有ST段抬高表现,提示病情较重,结合超声结果,生命体征情况,考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发病时间不足12小时,26岁患者,有急诊PCI指证。

  2、患者心源性休克诊断明确,及早使用IABP植入可增加冠脉灌注、降低心脏负荷。

  3、患者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根据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以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专家点评

  崔鸣,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组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心脏重症及冠心病介入诊治。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篇。

  点评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心脏重症,死亡率极高,救治难度大。本病例处理策略正确规范、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其亮点包括:①高度重视,辅助循环: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最大挑战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已经或即将出现循环崩溃。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IABP、临时起搏器等一切措施维持循环稳定,是安全实施PCI的前提。尤其是预先置入IABP,虽然并非指南优先推荐,但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②积极主动,血运重建:本病例由于双支冠脉急性闭塞导致心源性休克临床少见,术者综合评估供血面积大小及操作难易,顺序开通LAD和RCA,及时实施完全血运重建是最终救治成功的关键。③审时度势,血栓抽吸:在冠脉解剖适合、不延误血管开通时间的前提下,首选血栓抽吸,无疑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④平衡之道,谨慎抗栓:根据GRACE风险和CRUSADE出血评分,本例患者既是缺血高危,亦是出血高危。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肝素,同时在休克和心力衰竭急性期应警惕及预防出血并发症。

  本病例亦有值得探讨之处:①急诊PCI原则是“多取出,少置入”,最重要的是充分开通血管,恢复正常血流,而非处理所有狭窄病变,避免不必要操作。本例患者LAD及RCA各置入两枚支架,是否需要完全覆盖病变值得商榷。个人认为只要存在适合的“LandingZone”,应尽量减少支架置入数目和总长度。如罪犯部位支架后血流恢复,即使留有残余病变(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也是可以接受的。②本病例患者AMI发病年龄仅26岁,虽然冠脉造影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但临床上仍应筛查特殊病因和危险因素,注意除外合并易栓症、结缔组织疾病等情况。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