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湿气不除,后患无穷!春季祛湿是调理慢性病、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而春天湿气大涨,如果不除湿将会怎样呢?如何才能有效祛湿呢?此文值得所有人看看!
何为湿气?湿分内湿和外湿,外湿是指外感湿邪,因过多接触潮湿环境,而被湿气入侵;内湿指的是体内水液不能正常的运化,而积聚、储留,导致了具有湿性特点的疾病。
人们常说春天容易疲乏,其实就是春天湿气重造成的。有的人经常生病,其实这也和我们体内湿气太重有很大的关系,湿气不除,身体不会太健康的。那么湿气重的人,身体会有什么反映呢?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易困倦,记忆力减退、食欲差、舌苔厚腻、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也跟湿气有关。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清晨方便后——看大便
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也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祛湿,健脾很重要
现代人贪凉、熬夜、不爱运动,脾胃也越来越虚,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寒,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
祛湿主要养脾,可以说,湿气重的人都会有脾虚。脾虚无力运化水液,则体内水液聚集会产生湿气,对体外的潮湿环境也会降低承受能力,湿气更易让机体出现症状,所以,要祛湿,健脾很重要。
温补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莲子、芡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
推荐中药——茯苓
①、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②、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③、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④、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⑤、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推荐药膳
平和体质者:参枣粥
这种体质的人体内阴阳平衡,脾胃也没有任何不适,平时可适当食用辛甘的食物,如红枣、生姜、葱、香菜等来达到祛湿的目的。
肾虚者:肉桂粳米粥
中医说“寒从脚下起,火自头上生”,而脚又归肾管,所以肾虚患者,容易出现寒湿凝滞,气血不通而致腿脚不便,因此更加要注意腿部保暖和祛湿。肾虚者平时可多食用芝麻、豇豆、肉桂、鲈鱼等食物。肉桂粉3~5g,粳米100g,煮粥食用,适用肾阳衰弱者。
痰湿体质者:冬瓜玉米粳米粥
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玉米粒50克,粳米60~100克,冬瓜50g,先将玉米粒研成粉末,其他食材一同煲粥,能祛湿益肺宁心。
脾胃虚弱者:胡椒猪肚汤
脾胃虚弱的人肠胃通常不好,容易拉肚子,所以日常可多实用健脾胃的食材,如党参、北芪、淮山、胡椒等等。
猪肚2斤,砂仁10g,花椒2g,胡椒2g,生姜与葱适量,煲汤饮用,能健胃养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