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国际智慧医疗创新论坛暨智创奖颁奖盛典在武汉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会议邀请了医疗、投资等相关代表及从业人员参会,健客也在受邀之列。本次会议以“变革之下,转型之机”为主题,围绕互联网助推医院转型、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革命、远程医疗以及中外医疗科技投融资等方面展开讨论。
唐其柱:“互联网+智慧医疗”的创新与实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表示,要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就医疗领域而言,“互联网+医疗”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的阶段。特别是在目前医疗资源缺乏的状况下,探索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实现分级诊疗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唐院长表示,为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医院在建设医疗集团和医联体方面做了探索,并尝试了多种模式,主要有托管模式、联合模式、协作模式、合作模式以及支援模式。
在“互联网+智慧医疗”方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做了诸多实践:利用互联网,对医院的门诊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比如挂号(很多医院都在做,而且做得很好)不排队、线上线下实现联动服务;全门诊诊区开启电子叫号系统,实施智能分诊叫号;开展诊间支付,避免三长一短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在此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另外,医院还实行了全媒体的交互平台,如电话、微信、网站、APP多渠道便捷挂号;线上满意度调查、临床回访、科研随访;诊前指导、诊中提醒、诊后关怀;网络门诊,多渠道免费咨询专家;热线电话、在线客服7*24h竭诚服务;挂号记录、检查结果随用随查。希望以此实现对医院每一个住院病人的全覆盖,提升就医质量与体验。当然,唐院长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智慧医疗其它方面的实践,如手机无卡医保在线支付、云影像、纷享医疗“一云三端”等,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曾志羽:互联网+智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率先启用广西首家全流程“掌上医院平台”,提供医院基本信息、就诊流程、说明须知、服务指南等信息,同时还能进行门诊一站式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报告、药品使用查询等就诊服务,曾志羽院长表示,这是其在智慧医院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此外,医院也在不断拓展互联网应用,如互联网+门诊流程,包括微信、支付宝手机客户端预约,门诊电子地图及智能导诊,一、二级分诊系统上线,门诊电子病历上线等;再比如,大众都比较关注的支付环节——医保,在互联网+医保方面,曾院长希望医院最终能实现医保线上审批,医保规定镶嵌其中,设提醒功能等。
吕鑫:医疗云开启智慧医疗新时代
有孚网络执行副总裁吕鑫表示,医疗行业信息化有以下几个普遍的痛点:一、数据中心容量有限,不足以承载快速增长的大数据;二、数据中心抗灾能力弱,比如系统存在单点故障、数据备份机制陈旧、无异地容灾机制;三、应对互联网+时代访问难,医疗行业既有硬件平台无法满足新生业务对弹性平台的需求;四、运维成本高;五、三级等保,即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如软件系统构架安全,内外网访问隔离等;六、数据挖掘分析平台不完善、性能不高。
针对这些医疗信息化的难题,吕副总裁提出“双态IT”,即“稳”“敏”双态和谐共存的新型IT架构。其中,稳态架构的负载是结构化的数据和可预测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业务应用,而敏态架构则用于运行非结构化的数据和很难预测负载的业务应用。利用“双态IT”,可打造一个随需而变的数据中心,实现医疗业务的稳态高效运行,敏态快速适应,达成业务发展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
张少典:人工智能释放医疗文本价值
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很多疾病诊断信息资源都是以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存在,比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其中文本数据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而想要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要先将其整理成结构化的数据。
上海森亿医疗创始人兼CEO张少典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医疗大数据的第一道关卡就是非结构化数据,而利用AI可快速的对医疗文本进行处理,使之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量抓取病历、病理学报告、文字版医学影像报告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按照不同的信息维度生成一个结构化数据库,最终输出结果。
对于AI的准确度,张先生举例说,从3274份文本中抓取关键需求信息,将人工智能结果与人的金标准对比,完全一致的有2949份,不一致的有325份,有意思的是,在这不一致的325份中,有304份的结果其实是人工智能抓取的信息正确。这说明利用人工智能处理的结果不一定会比人差,相反,人可能由于疲劳、相关疾病经验不足等因素而造成失误。
健客专稿,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