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是塑料做的、乳饮料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木耳久泡变毒药……食品安全谣言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何才能彻底终结这些谣言?人大代表、今麦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有建言!
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不高、食品安全科普信息来源混乱、各种不实谣言轮番占据舆论高点,是近年来我国食品领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都不得不面临的全民性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与国民食品安全素养密切相关,建议尽快推动“食育”立法,形成食品安全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
观点1:国民食安素养亟待加强
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尤其是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常常一条似是而非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就会造成不少人的心理紧张,甚至恐慌,进而演变成以讹传讹的谣言,最后导致公众对监管部门信任度的下降。
据卫生系统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8%,2012年为8.8%。
范现国表示,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影响了“拉动内需”国策。
另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CSISC)发布的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在关注、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并不强。
仅约7.4%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而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关注的超半数,占比为51.3%;34.8%的消费者只是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6.5%的消费者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此外,仅有6.6%的消费者认为自己非常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比较了解的占比为13.2%,38.6%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是一般水平,24.1%的消费者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还有17.6%的消费者认为自己不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真的如公众感知的那样糟糕吗?情况恰恰相反。”范现国表示,近年来,经过各级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好转。
2016年,国家食药监主管部门年度抽检食品批次达25.7万批次,合格率高达96.8%。“可以说,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感却不强,社会舆论和媒体仍然‘谈食色变’。”
范现国说,这种现象除了是受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发生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余波影响外,还与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升全民食品安全素养迫在眉睫。
观点2:尽快推动“食育”立法
在2015年、2016年两会期间,范现国分别提出了《食品安全科普走进中小学课堂》、《食品安全科普走进社区》的议案,建议食品安全科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走进中小学课堂;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食品安全全民教育。
今年全国两会,范现国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推进“食育”立法的建议,呼吁通过各方努力,提升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食育’指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饮食礼仪、行为准则、粮食安全等相关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对国民‘食育’的基本目标。”范现国介绍说,日本于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内容包括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推广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完善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等,长期以来的“食育”教育对日本国民健康素养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他建议我国制定、颁布正式的“食育”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教育法》,在客观条件上起到监督促进作用,使“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为全面提高社会和全体居民的‘食育’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计生委等应提出明确方案,鼓励各方互动,既要落实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任务,又要形成良好的‘食育’社会氛围。”范现国建议,企业应积极开展消费沟通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围绕自身特点推行“食育”,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让公众通过参观工厂、科普讲座、动手操作等活动与食品生产厂家近距离接触,提高食品生产透明度,展示企业诚信生产的良好形象,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增进相互了解,提振消费信心。
有关部门应鼓励食品龙头企业开展各类工厂旅游、行业博物馆、食品安全公益大赛等,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同时,鼓励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活动走进中小学校、社区、机关、农村;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指定中小学校、机关单位、社区街道等人群,参与类似的食安教育工作;对于开展相关食安教育工作的食品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