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也被很多人称为“哑科”,因为患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想法,儿科医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致去沟通和检查。但是儿科医生短缺确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在福建医大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儿科,每年接收的3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3是危重症患儿。“对这部分宝宝的抢救工作量很大。”儿科严争主任医师说,她的家离医院不远,每天一个电话或者一条微信就要赶到医院,她待在儿科和NICU的时间比家里还多。去年,严争获评福州市“最美医生”,为了宝宝能平稳渡过难关,她认为一切辛苦都值得,对于这份职业,她更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共同维系和理解。
患者越信任医生
收益就越大
曾有一位在儿科实习的年轻医生深有感触地说,在新生儿科实习一段时间,我把教科书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出现的病例都见识了。在儿科实习,真的就像上战场。
这个实习医生的话并不夸张。新生儿科平均每天都要抢救七八个危重症新生儿,每天的抢救早已成为家常便饭,隔三岔五就会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抢救。
尽管对待每一例新生儿疾病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在儿科,因为家属不理解引发的纠纷还是不时发生。
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其中可自行消退的生理性黄疸占到80%,剩下20%的病理性黄疸,严重的会对大脑组织造成永久性伤害,会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
“然而不少家长只是看到了普遍现象,对于病理性黄疸并不重视。”严争举例说,通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需要抽血、住院,这时一些家长就跑来质问医生,甚至有些家长见到护士在给刚出生的孩子抽血,心疼得上来就要打护士。
类似这样的信任危机,经常都会在儿科上演。
医疗其实是非常复杂、不确定的科学。“打个比方,抢救呛药孩子的成功率并不是100%,如果当时家长不能理解,要求一定要救治成功,那么医生在抢救时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失误率或许就更大。”在严争看来,风险和收益其实是成正比的。患者越信任医生,医生越能信心十足,没有后顾之忧地为患者救治,患者的收益就越大。如果患者给予医生理解和信任,愿意跟医生共担风险“赌一把”,医生就会迎“险”而上,为患者赢得一线生机。
给年轻医生成长的空间
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前些年,科室里每隔2~3年就有同事辞职了。“大家的压力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医生不够用,工作量太大,另一个原因来自患者家属。”严争说。
一些年轻医生私底下会对严争说:“主任,刚才又有家长指着我的鼻子,大声地责问我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我吓得浑身发抖,不敢出去。”
为了防止家属在科室里闹事伤害了医生,科室采取了一些无奈之举,比如将科里的木头椅子换成了塑料椅。她还告诉年轻医生“经验之谈”,有家属来值班室询问时,千万不能背对家属,以免一些情绪极端的家属背后袭击……
面对现在的医疗现状,她也十分感慨,医学不是100%成功的学科,年轻医生也需要逐渐成长的空间,需要不断磨练,这些年轻医生,在家是也是父母的孩子,即便他们有不对,也应以教育为主,而不是打骂。试问,如果动不动就对这些医生动手,那么今后谁还想来当医生,谁来为孩子看病呢?
儿科的危重症
有时和家长喂养有关
在儿科的危重症中,有时是因为喂养不当,人为因素疏忽而造成的。
前阵子,医院儿科就接收了一个一个月多的小宝宝,因为窒息整个小脸发黑。在抢救室里,医生们从孩子的气道中吸出了约10毫升的药液。
一问原因,原来孩子拉肚子,家人给孩子灌了药水。孩子不配合,家人就趁着孩子哭闹张嘴的时机一通猛灌,孩子被呛到家人也不知情,直到他们将药喂完才发现不对劲,着急忙慌地把孩子送医院。
关于孩子的喂养,很多父母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像给孩子喂水这件事,很多新手爸妈都会犯错。给新生儿喂水,应当是从嘴角慢慢喂入,若有发现孩子呛咳,应当第一时间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孩子拍背,抓住黄金4分钟的救援时间,而不是将时间耗在送院的途中,否则失去的可能就是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