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是35岁以上人群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而遗传性心肌病则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心源性猝死是年轻运动员非外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分类
心肌病分类可见于表1,其中很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如果亲属中有人死于心肌病,所有的一级亲属均应接受风险筛查。
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例如淀粉样变性
未分类:左室非压缩性心肌病
1.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约每500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以往该病被称为肥厚性阻塞性心肌病,但很多学者已经放弃了阻塞性这一术语,因为75%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不存在左室流出道阻塞。尽管很多人知道此类患者存在典型的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见图1a),但患者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心肌肥厚。
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自然病史具有多样性。尽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左室肥厚,但其他患者可能仅出现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最常见于20岁左右的患者。
QRS高电压非常普遍,但很少单独出现;大多数患者伴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电轴极左偏转或病理性Q波。该病最早的表现就是心电图异常,可能在发生肥厚5年之前即可检测。
患者猝死事件较为少见,一般发生在30岁之前;年龄更高的患者会发生心衰、房颤和卒中。HCM患者的整体预后良好,年死亡率在0.5%~1%之间。
此类患者的诊断主要基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24小时心电图和运动负荷试验有助于识别猝死高危患者。镜检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和纤维化。70%的HCM是由肌肉收缩蛋白编码基因突变所致,最常见的突变见于MYH7和MYBPC3。其他基因突变包括肌钙蛋白、肌动蛋白和肌联蛋白相关基因。部分少见的代谢性疾病(例如法布瑞氏症、溶酶体储积症与PRKAG相关心肌病)可能与HCM很相似。
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疾病,人群发病率一般在1/1000至1/5000之间。其实ARVC这一术语是误称,因为患者的左心室也可能受到影响,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该病主要是由细胞桥粒编码基因的突变引起。最常见的相关突变包括桥粒斑蛋白、血小板亲和蛋白-2、桥粒芯蛋白-2和桥粒胶蛋白-2。现有假说认为,桥粒芯蛋白异常可致机体劳力时发生心肌细胞分离,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后续的修复异常,导致心肌的纤维脂肪置换。纤维脂肪置换可作用于传导通路,增加心律失常风险。而且,它可以使心肌弱化,引起扩张和动脉瘤形成。ARVC是意大利年轻运动员的最常见死因。
典型的12导联心电图提示右胸导联、V1~V3T波倒置,而横向导联的T波倒置提示左心室受累。QRS波一般较小,常见室性期外收缩。诊断基于校正ARVC工作组诊断标准。通常确诊之前需要进行很多电子及成像测试。
3.扩张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DCM)的特征是左室扩张且功能受损(无法用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或瓣膜性心脏病进行解释)。至少25%的DCM是家族性的或由多样化基因突变引起。核纤层蛋白A/C突变是家族性DCM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异常情况;但目前至少有30余种基因突变与该病相关。
扩张性心肌病可能与多系统疾病相关,例如肌肉营养不良。化疗及某些药物也可导致左心室的扩张及收缩力降低。
4.限制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是最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在全部心肌病中占比不足5%。其特征是心室充盈压升高导致的室壁硬化。这类患者常存在肌动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肺部及外周充血症状,主要治疗方式是袢利尿剂。
5.未分类的心肌病
在未分类的心肌病中,左室非收缩性(LVNC)心肌病是最常见的疾病。LVNC的特征是形成了明显的左室小梁,且小梁间凹处较深。它是否是一种独立性心肌病尚不可知,因为其他心肌病(例如HCM、DCM和很多神经肌肉疾病)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也与HCM和DCM重叠。该病的特征是进展性左室功能障碍,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和系统性栓塞风险。该病具有异质性,部分患者完全无症状。
二、临床表现
对于很多患者而言,遗传性心肌病的第一表现就是心源性猝死。一旦患者猝死,全科医生(GP)在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也可从相关慈善机构获得帮助。
其他表现包括劳力时胸痛或呼吸急促、心悸及晕厥。运动诱发晕厥或先兆晕厥是非常糟糕的症状,应予以充分重视。
若社区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固有心肌病,则患者应转诊至专业中心进行深入评估。
三、诊断
很多心肌病患者可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得以诊断;但如果诊断不明确或心脏病医生欲更详细的了解患者心脏结构,可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检查,因为它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心脏结构信息,尤其是某些右心室、左室外侧游离壁和左室心尖部位。与超声心动图相比,心脏核磁共振的优势在于能够监测心肌纤维化(常见于遗传性心肌病,被作为心律失常的基质)。
四、管理
在遗传性心肌病(例如HCM和ARVC)中,病情稳定的患者应每年接受一次专业复查,与此同时还应评估心源性猝死风险。若评估提示患者属于低危人群,则以后每年继续复查;若患者属于高危,则推荐植入ICD。
对于出现症状的HCM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一线治疗药物;若存在禁忌,则使用钙拮抗剂(例如维拉帕米)替代治疗。若左室流出道压力差明显,则加用丙吡胺。
HCM患者可能无法很好的耐受房颤,因此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通过心脏复律治疗控制心率。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ARVC患者室性期外收缩或非持续性室速的一线治疗药物,若患者经这些治疗后依然存在症状,可加用胺碘酮。对于异位负荷较高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可接受传统的心衰治疗,多以β受体阻滞剂和ACEI作为一线药物。
若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病情恶化,则加用其他治疗药物(包括醛固酮拮抗剂);推荐使用袢利尿剂治疗症状性肺部或外周水肿。
大多数情况下,心肌病患者能够在专业单元接受治疗。除了应用利尿剂或ACEI、ARB或醛固酮拮抗剂加量后的电解质监测,患者无需在基础医疗中接受常规监测。
应用胺碘酮的患者需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肝功和甲状腺功能检测。启用或上调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剂量可以治疗心绞痛和呼吸困难。患者还需接受早期专业复查。
晕厥或快速心悸患者应送急诊救治。
五、结论
遗传性心肌病很少见,但全科医生有可能在实践中遇到此类患者。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罕见的首要表现,所以医生应着重关注患者的某些症状,例如运动诱发的晕厥和部分心电图表现。
遗传性心肌病患者家属应至专业心脏病门诊进行评估,以识别高危患者。对于丧失亲人的家属,相关慈善机构可以发挥安抚作用。
1.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和劳力型心绞痛。2.高血压。3.肥源性心肌病。
健客价: ¥16.5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健客价: ¥9.9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健客价: ¥13.5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健客价: ¥7.5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健客价: ¥10.51.作为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2.高血压。 3.劳力型心绞痛。 4.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率5.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固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 6.减低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 7.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 8.用于控制甲状
健客价: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