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北京市人社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自12月1日起,所有在大医院可以报销的医保药品在社区医院也可以报销;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四类慢性病患者开具的长处方可以报销;上门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等多项突破的行政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12月1日起,社区和大医院医保药品目录将统一。
医保患者到社区等基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均可以执行大医院的药品报销范围,大医院使用的药品在社区也可以采购、使用和报销。同时,还不受药品目录中对医院级别的限制,医保均可以按规定予以报销。
二、社区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报销比例90%。
目前,参保职工在大医院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70%,而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报销比例可揍是90%了。
举个例子:2015年,北京市全年在大医院门诊就医的约1亿人次,每人次医药费用报销约为200元,如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每次就医可减少40元的个人负担,若有20%的大医院门诊患者到社区就医,就可节省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约8亿元。
三、四种慢性病能开两个月的长处方。
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这四类慢性疾病患者,符合病情稳定、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等条件的,卫生计生部门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明确社区医生可以按照慢性病管理的有关要求,开具不超过2个月量的常用药品。符合上述要求的长处方药品费用,医保均按规定予以报销。
四、上门医疗服务也能纳保。
本市医保部门明确,居家上门医疗服务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规定的,由医保基金予以支付。
五、家庭病床医疗费纳入医保报销且起付线减50%。
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机构建立治疗性家庭病床的,按照住院的规定报销,报销起付线降低50%,由1300元降低至650元。如果由医院出院并在24小时内建立家庭病床的,家庭病床还不收取住院起付线。这是鼓励和支持社区为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的节奏。
另外,治疗性家庭病床可以转往社区卫生机构或大医院,大医院也可下转到家庭病床,实现双向转诊。老年人24小时内转出或转入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按连续住院处理,只收取一次起付线费用,缓解居家养老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实际困难,也进一步减轻个人负担。
六、转诊转院报销在一周期内不另算起付线。
12月1日起,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时,因病情需要,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转诊转院,发生的有关医疗费用,医保均按规定予以报销。
门诊就医时需转诊的,由医师填写《北京市医疗保险转诊(院)单》,在转诊期限内转往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均按规定纳入报销。住院期间需转诊的,由主管医师填写《北京市医疗保险转诊(院)单》,转出后24小时内,按“转入院”办理入院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连续住院计算,在一个结算周期内只收取一次起付线。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王宁利前阵子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分级诊疗的推进,不断提高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医院也会受到冲击。到去年底,同仁医院年门诊量的增量终于从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去年门诊量的增加在3%左右。如果分级诊疗理想推进,像我们这样的大医院门诊量可能不会继续增长,甚至负增长。
以上六大新政的本质就是:大医院要割肉了!
第一、新政的背后是促使大医院分流病人。新政实施后,北京市参保职工在社区就医门诊报销高达百分之九十,而在三级医院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只有百分之七十,相差了二十个百分点。再加上其他新政大力倾斜社区医院,可以想象,三级医院的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开药的患者将被彻底分流。
第二、北京哪些三级医院受新政影响最大?目前北京的三级医院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本地医保病人在本院就诊比例较小医院,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第二类是本地医保病人是本院就诊人群的主体。特别是后者,新政实施后将极有可能对这些医院造成重创。
第三、北京新政向全国传递出了什么信号?全国医改看北京。北京这次新政向全国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大医院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医保杠杆作用合理分流病人,北京医保新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呼之而出。可以预见,一旦新政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实施推开后,全国所有的三级医院都将不得不考虑病源的问题,包括像北京协和医院这样专看疑难杂症的医院,也同样将面临这个问题,原因有二:
首先,顶级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差无几。从医疗技术发展看,目前各省级医院的医疗水平与北上广地区的医院差距逐渐缩小,优质医疗资源扎推的北上广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大病不出省已经为时不远。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县级公立医院。医改中国家提出了要使病人在县域内的就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为实现这一目标,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中提出,国家财政投入将大力支持县域公立医院建设和扩建投入。随着县域公立医院不断扩建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如果真的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在县内就诊后,对大医院的打击将是空前的。
所以,大医院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越来越严峻,如何定位、如何转型、如何发展考验着每一个大医院的头头脑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