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医药会议 > 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36次学术会议圆满召开

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36次学术会议圆满召开

2016-11-29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脑卒中在中国已上升为第一位死亡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

  2016年11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36次学术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田金洲教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彭丹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等多位专家莅临现场。北京大学卒中论坛每年共举办4届,本届是今年的最后一届,吸引了不少业内专家同道前来参会。

  脑卒中在中国已上升为第一位死亡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现在,随着人们对脑血管病认识的深入,脑血管病后的情绪及认知问题越发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次的北京大学卒中论坛上,诸多专家针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共同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共分为两部分,在上半场中,田金洲教授首先对中国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诊断指南进行了全面解读,随后彭丹涛教授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治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下半场则由李小刚教授进行病例报告,结合病例内容,回顾了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的相关问题。

  田金洲教授来自中医医院,但他指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首先要解决的都是疾病的诊断问题。目前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更新速度并不快,但对诊断标准进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对于更好地将其应用到临床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是痴呆防治的关键靶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诊断标准至今尚不统一,筛查方案缺少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由于我国语言文化环境与西方不同,诊断标准的中国化同样不可或缺。田教授从诊断标准的发展历程谈起,并介绍了中国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诊断指南的相关要点。

  我国指南推荐了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临床诊断的3个步骤:确认轻度认知损害的存在;确认脑血管病是认知损害的主要病因;排除认知损害的其他原因。田教授强调,诊断决定必须基于认知测试,且测试至少4个认知领域和具备至少1个领域损害的客观证据;认知成绩低于年龄或教育相似人群均值的1.0~1.5标准差;诊断时应使用具有本土化筛查阈值且性能稳定的测评量表;结构影像学发现相关脑血管病证据。田教授表示,血管性认知损害相关的指南共识和测评量表近期都有发布与更新,供大家参考。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发展的记忆障碍、智能减退、性格改变以及精神行为改变为主要特点。彭丹涛教授从阿尔茨海默病的角度,结合国际痴呆年会上公布的最新前沿进展,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趋势。

  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等相关研究一直围绕着疾病的诊治来进行,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形式显示,该疾病的诊治仍然存在瓶颈。彭教授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进行了介绍,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及基因型对患者风险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并介绍了疾病的诊治要点以及病理证据的重要性,分享了前沿研究中的诸多观点。

  彭教授称,目前的记忆专病门诊中,多数患者进行的辅助检查是影像学和脑脊液标志物检查,分子影像标志物的应用以及新型疾病修饰药物初见成效。彭教授表示,希望在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标志物的应用可以成为临床常规,并且通过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重在疾病修饰治疗以及认知障碍的预防。

  会议的下半场,李小刚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个精彩病例。该患者晨起发现言语不清,伴右手写字不顺畅、字体改变,并且血压高达249/176mmHg,而理解力正常,尚不影响工作。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脑小血管病,病情较重,但认知功能的问题较轻。李教授针对这一病例提出了数个问题,包括该例患者脑小血管病的具体病因和治疗细节,以及患者认知障碍为何较轻,此种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应用抗痴呆药物等。针对这些问题,与会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在会议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从血管性痴呆谈到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以痴呆为主要症状的相关疾病的争议问题。诸位专家和同道乐在其中,无论是主题报告还是报告后的讨论,均给与会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与启示。

  本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期待明年的北京大学卒中论坛带来更多精彩!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