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医患同行 > 生死突围:记者眼中的那群人

生死突围:记者眼中的那群人

2016-11-19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肺腺癌、晚期、脑转、骨转、骨髓转,当时每一个字眼在姜作忱看来都陌生而绝望。“医生说能过三个月就是奇迹,而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失去妈妈,我一定要把她挽留住。”

  和方小敏的接触源于偶然。那时我正着手做一个关于癌症患者自救的选题,一条朋友转发的求助信息让我突然注意到这个年轻的癌症患者。

  “我不是怕死,只是不甘心。”听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倾诉后,我才发现方小敏的这句话,似乎变成了一句通用语句。无论长幼,不管贫富。当巨大的痛苦扑面而来,突围,抗争,挽留生命,成了这个群体不顾一切的诉求。

  而更好的求医用药环境,则是他们期望的核心。因为从拿到确诊报告那一刻开始,他们即被推上了一场艰难的计时赛。

  生的可能

  大概方小敏做梦也想不到,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他,会在“寻找”这件事上寸步难行。而恰恰这个难题,事关生死。

  站在30岁的门槛上,命运送给方小敏的第一份礼物,是一份沉甸甸的“审判书”。2016年春节,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确诊报告,验证了他之前种种的不安。左肺下叶腺癌IV期胸膜转移,来势汹汹的噩耗,比筹备中的婚礼,早一步到来。

  “2014年年底,咳嗽里发现有血丝,当时我就有点害怕,还特意预约了专家号,医生说没事,我也就放心了。后面因为工作忙,直到去年七八月才引起重视,那时已经出现胸水了。”和大部分肺癌患者一样,方小敏也成为肺癌早筛难局的“牺牲者”,待到确诊报告出炉,癌细胞已发生转移。

  简短的网络交谈中,方小敏连说了几个“没办法”。化疗效果不佳,没办法,只能转而在靶向药处寻找希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自己的基因突变全国罕见,国内已上市药物没一款有效,没办法,只能以更高昂的代价境外寻药;工作没几年,刚刚还清助学贷款,家庭经济拮据,没办法,只能抱着为数不多的筹得款寻找救命稻草。

  让方小敏难以释怀的是,希望与绝望混杂的焦灼。社会捐款和亲友关怀让他打消了放弃治疗的想法,而重燃的希望却在异常艰难的寻药过程中被一点点磨灭。

  方小敏要用的靶向药,在2011年8月和2012年2月,分别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和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然而,由于尚未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程序,该药在国内上市时间仍悬而未决。而因为基因突变的个体特殊性,方小敏的病在国内没有其他替代疗法。也就是说,找药,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有经济能力的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出国诊治或高价代购。而对于家徒四壁的方小敏而言,唯一能做的则是通过网络不断寻药。

  为了找药,方小敏搬离工作所在地上海,在父母东莞小镇开的一家三轮车修理行暂时住下来,以便联络香港和台湾的药局购药。“上午刚刚谈好价钱,下午就来电说价格看错了,一盒又涨了五千。还有一个百度来的药贩子,号称是医生,一次必须买三盒,还坚决不支持退货退款。”暗箱里的交易,每一单都让方小敏倍感不安。

  一方面,药品的价格被炒高了数倍,每月用药的开销近七万元。另一方面,因为不能当面交易,无法验证卖家的身份,药品的质量堪忧。

  为了让有限的筹款支撑尽量长的“不可预期”,方小敏不得不减少药量,“多拖一天是一天”,药效自然打折,病情反反复复,“就听天由命吧。”

  找钱尚有亲朋的援助,找药却成了处处陷阱的迷宫。明明生机就在那,却看得见摸不着,这个年轻患者的不甘,就这样一次次被放大。

  直到我在广州东莞的小镇上见到方小敏,他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供药渠道,而逐渐出现并发症的他,似乎很难再等到药品在国内上市的那一天。

  爱的能力

  除了患者本人,极度无助的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患者亲属。

  对于肺癌,从一无所知到信手拈来,姜作忱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

  如果不是2010年母亲患癌的那记“晴天霹雳”,姜作忱此时也许还在向着自己的富豪梦,马不停蹄。而在采访中侃侃而谈的姜作忱,也许不会像现在这般笃定。围绕母亲患病、治病、寻找奇迹的几年,让他深刻感受到,爱,不仅仅是表达,更需要能力。

  肺腺癌、晚期、脑转、骨转、骨髓转,当时每一个字眼在姜作忱看来都陌生而绝望。“医生说能过三个月就是奇迹,而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失去妈妈,我一定要把她挽留住。”

  在此之后,外表斯文的姜作忱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救母之旅,尝试有希望的一切途径。“我是工科男,完全不知道医学的门向哪边开。我把我能找到的所有文献都看了,花很多钱找信息,跑到印度、古巴买药,耐药了就又找半成品的原料药自己加工。”

  为了自制原料药,他在三伏天里自己搭建半无菌环境,门窗紧闭,关掉空调电扇,戴上口罩、帽子和橡胶手套,用医用天平秤药粉、装胶囊。“大概装十颗胶囊,身上就已经跟蒸桑拿一样汗流浃背。”

  因为医院不能用患者自行采购的药物,姜作忱自己在家给母亲做化疗。用土豆、山药甚至自己的胳膊练扎针,把家俨然变成一间小型医院。

  正如姜作忱在2013年注册的公司名称,“我要奇迹”,母亲留住了。医生所说的“最多三个月”,如今已在他竭尽全力的挽留下,安然延长到六七年。

  而这段经历也让他看到了一个群体的悲怆。姜作忱向我坦言,对于几近“无知”的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的弊病甚至可能成为信心崩塌的一枚催化剂。“起初什么都不了解,只能大量加患者QQ群,太多广告充斥,感觉真的无所适从,每个人说的都像是救命稻草,却又无从判别,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如此,过度诊疗,缺乏情感支持,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医患信息的不对称……站在严重失衡的信息天平弱端,患者和家属需要迈过的坎,太多了。

  正因如此,诊治过程中种种的不成熟,赋予了姜作忱一个新的梦想,“见过了7000多个病友和家属,我觉得这个群体太需要被关注了!我必须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

  如今,姜作忱致力于经营“抗癌卫士”患者社区,而其中有70%的用户即是癌症患者家属。姜作忱期待,后来者能更好地“武装”,不必再和他一样站在医学的门槛前无所适从,让防病和治病都有迹可循。

  社会的温度

  政、企、研全方位突围,终能让冷冰冰的医疗,更有温度。

  身患白血病的张小雨在公开演讲中说,因为化疗,吃进去的东西马上会吐出来;眼前常常一片黑;耳朵突然失聪;骨头痛到要撞墙;因为药物副作用,心跳超过146下;半夜的抢救,浑身插满管子。“然而看着身体,每一个毛孔,每一寸肌肤,都告诉我,我要活着,心跳告诉我,不要放弃我。”

  求生,不仅仅是生命的本能。不会放弃的,还当有整个社会。

  事实上,这场与癌症的抗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仅2015年一年,中国就出现近430万癌症新发病例,因癌症致死病例超过280万,同比增加约27%。

  庞大的患者数量背后,却是极低的生存率。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市死亡率榜首。

  而相较于发达国家,国内目前的医疗条件与制度环境还相对有限,放、化疗仍然占据主流地位,采用精准治疗的患者比例尚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中国大陆仅有少量靶向药物获批上市,最新治疗药物的上市时间滞后三至七年,受制于此,本土医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所幸的是,压抑许久的救治环境,正在缓缓升温。

  今年6月,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各省级癌症中心、肿瘤医院、GE医疗等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行动”,以低剂量螺旋CT为切口,突破技术与财政双关,开启我国肺癌早诊筛查的标准化之路。少一些诸如方小敏这样不幸的诊断失误“牺牲者”,指日可待。

  8月26日,中共国家食药监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表示,新药创制存在“注册审批时间长、效率低,积压药品注册申请”等问题,并要求完善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评制度,选择药物研发最为活跃的“肿瘤”和“心血管”两大适应症开展为期一年的适应症团队试点工作,开展集中审评。创新药审批关口,释放出越来越明确的积极信号。

  伴随着政策破冰,以及各省大病医保谈判问题的突进,制约创新药发展的瓶颈得到疏通,国内本土创新药的未来日渐明朗。

  此外,跨国药企加紧布局,生物药正在从研发走向诊治的前台,而制药外围企业也集聚创新能力,助力推动创新药研发与上市。以GE医疗为例,通过模块化生物制药整体解决方案KUBio?,生物制药核心厂房的建设、装修和设备搭载被前移到工厂,这种类建筑产业化的做法,能节省近一半的建造成本,工期也从三年缩短至18个月,让创新药的生产与上市大大提前。

  中国正成为全球生物药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与此一同带来的,还有中国千万癌症患者大军的希望。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行业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的不遗余力,让赛道愈发通达。

  我曾在许多患者的腕上看到过祈求转运的饰物,而抛开精神寄托不谈,我想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戮力同心的时代。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