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二届亚太地区华语安宁疗护高峰论坛——2016北京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姑息治疗在肿瘤治疗全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倡导给予患者身心灵全方位的照顾和关怀。本次会议设大会报告和四个专业分会场,26个专题报告,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800余名医学工作者。大会名誉主席孙燕院士、詹启敏院士等多位专家向大会发来视频致辞,北京大学柯杨常务副校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和与会者分享了如何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工作。
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澳大利亚、台湾等多地学者,共同分享亚太地区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在主会场嘉宾致辞结束后的“专家面对面”环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军教授作为“专家面对面”环节主持人,邀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王杰军教授、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賴允亮教授、北京大学柯杨教授、北京肿瘤医院李萍萍教授、台湾馬偕紀念醫院精神医学部方俊凯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护理部陆宇晗主任参与该环节。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对姑息治疗和安宁疗护这一专业在不同地区的起始、发展和未来,以及如何将姑息治疗和安宁疗护的理论融入到医疗实践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使与会者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回顾了台湾和国内安宁疗护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心里干预及护理在安宁疗护中的作用,并对安宁疗护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賴允亮教授介绍,台湾安宁疗护的发展主要包含3个阶段:①“奇”人“奇”事:这最初的10年,安宁疗护的发展是由少数有远见和情怀的人员倡议并推进的;②“奇”人“常”事:接下来的10年中,随着安宁疗护学会、团体和组织的成立,安宁疗护的推进开始步入常态化;③“常”人“常”事:在过去的5年,安宁疗护的理念在被整个社会逐步接受,希望接下来的5年中,安宁疗护能渗透每一个专业,规范地长期运行。
赖教授同时也指出,在安宁疗护的未来发展中,希望能实现:①末期患者自主选择不再进行插管等有创抢救;②安宁疗护能从三甲医院普及到社区医院,惠及所有末期患者;③安宁疗护和其他医学手段一样,也十分依仗于科技的进步,因此,希望能借助科技的力量,使安宁疗护不断进步。
王杰军教授介绍,从1994年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成立以来,安宁疗护(大陆称为姑息治疗)的理念一直被不懈地进行推广与普及。姑息治疗作为标准抗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治疗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本身,事实上,姑息治疗让抗肿瘤治疗更加完善。安宁疗护在大陆的推进过程,与台湾地区十分类似。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普遍把姑息治疗错误地等同于放弃,将其视为消极的治疗手段,而忽略了其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希望能通过各方的努力与宣传,还姑息治疗“本来面目”;并结合姑息治疗本质(需要多学科协作),与各个兄弟学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姑息治疗的进步。
方俊凯教授介绍,心理干预在抗肿瘤治疗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晚期的抗肿瘤治疗中,心理干预不仅能助力医生对患者症状的管理、心理痛苦的管理,还能帮助解决患者的灵性痛苦和生存危机,提供专业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及居丧支持。方教授强调,在推进安宁疗护的过程中,心理干预必不可少。
陆宇晗教授介绍,安宁疗护中“护”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协助医生进行症状控制;②直面患者的心理痛苦和灵性痛苦,提供专业支持及帮助;③直面即将失去亲人的患者家属,提供居丧相关的支持。然而,面对癌症晚期患者的需求,许多护生和护士仍缺乏全面的和以舒适为导向的护理理念和护理实践。面对患者的躯体症状感到无能为力,面对终末期患者对死亡的困惑和担忧不知道如何作答,面对家属的悲伤不知道如何去抚慰,面对这些情境,护士也感受着许多的困惑和压力。因此,要推进安宁疗护,提供安宁疗护的护士培训已成为迫切需要。陆教授也强调,安宁疗护是一种提供支持和舒适的照顾模式,它更是一种关怀的理念,渗透在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中,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随着安宁疗护的推进,能让所有患者都感受到来自医护的爱。
李萍萍教授介绍,安宁疗护在大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从纵向上看,安宁疗护的两个要素为“爱心”及“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缺乏爱心的医学行为也是缺乏温度的,而缺乏专业知识则会让临床实践产生力不从心的遗憾。从横向上看,安宁疗护的顺利推进和开展,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义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患者、公众、医生的教育和观念乃至政策,都可能制约安宁疗护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安宁疗护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培养一批热爱安宁疗护、并有志与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的专业人才,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建立安宁疗护科目,更好地把安宁疗护发展起来。
柯杨教授介绍,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医学作为高等技能培训,对人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注多于对其精神和心理的关爱。事实上心灵和躯体是不可分割也同等重要,应该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安宁疗护面对的是末期患者,其要求从事的专业人员能对人性的需求有所了解。而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则是被关爱。因此,除了专业知识,安宁疗护需要医生付出的,还有全面的关爱。遗憾的是,既往的医学教育中,对于如何理解人性、提供关爱,是一片白。而在临床实践的评估体系中,对于医生为患者付出的关爱评估,也是一片空白。
针对这些弊端,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我们正在做出改变。首先,医学人文学院(包含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学法学、叙述医学等)的建立,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性,完成自我心灵的成熟;其次,在课业设置上,加强了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针对人性需求提供帮助的内容;再次,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加强实践,也帮助其更好地学会如何关爱患者。在未来,一方面,希望体制进一步的完善,能吸引更好医学生投身入安宁疗护的领域成为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也希望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下,安宁疗护能发展得更加完善,最终实现,患者不必在终末期承受病痛和治疗的双重负担,而是能在温暖的关爱中走完生命历程。
在“专家面对面”环节后,賴允亮教授、王杰军教授、梁军教授、唐丽丽教授和李萍萍教授均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其后,会议分以下几个主题进行了交流:
躯体症状治疗与质量管理
专家公认,肿瘤的治疗不能以消灭肿瘤为唯一目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更需得到重视。肿瘤及其治疗引发的躯体症状,如肿瘤相关性呕吐、骨转移、乏力等,不同程度的干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而癌痛更像是肿瘤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用最简明的语言、最简单的方法和最便宜的药,使广大患者受益”的治疗理念为指导,深入到综合,全方位的躯体症状“质量管理”是目前姑息治疗领域的主流趋势。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张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于世英教授,台湾基隆长庚医院的王正旭教授,台湾安宁照顾协会的邱世哲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李小梅教授等分别就这一专题与大家进行了工作中的经验分享。
心理与社会支持专场
癌症,不仅是躯体的病痛,更是心灵的创伤。心理社会肿瘤学研究的是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发展的各阶段所承受的痛苦和他们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心理、行为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该专场邀请了台湾马偕医院精神医学部及安宁疗护示范中心主任方俊凯教授、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的家庭治疗师翁丽女士以及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的陈丽云教授等专家,就心理治疗对于疾病本身以及癌症病人和家属的意义进行了交流。
姑息护理与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的医学活动,在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一线护士是与患者和家属接触最多的专业人员,面对患者如何专业、规范、合理而有效地提供沟通、抚慰和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会议,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及循证支持,由台湾和大陆两方专家结合临床具体问题对安疗疗护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疗护”、“缓和/舒缓医疗”)作为肿瘤姑息治疗的重要方面,它强调不过度治疗,强调死亡是生命的正常过程,关注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身、心、灵及社会诸多层面错综交织的整体苦难需求,保障患者远离痛苦,尊严离世、从容离世,同时还关注患者家属/照顾者,并为其提供居丧期服务,帮助他们走出悲伤情绪。临终关怀分会场特邀来自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黄晓峰教授,台湾奇美医学中心黄建程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宁晓红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云护士长,从缓和医疗、个性化护理等角度向大家介绍姑息治疗在临床、护理领域的发展及两岸在本领域的最新经验。分会场特邀的陆军总医院刘端祺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巍教授以及陈钒教授担任主席和讨论嘉宾,就亚太不同地区安宁疗护的发展进行探讨,最终造福癌症患者和家属/照顾者,让患者和家庭/照顾者远离痛苦,更加充分体现“关爱生命,从躯体到心灵”的大会主题。
除了以上四个专业分会场外,大会还特别开设了义工培训专场,来自北京癌症康复会的义工志愿者以及社会公益机构和爱心人士近100人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来自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的两位讲者分享了台湾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和做法;来自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的袁正平老师介绍了上海多年来开展此一工作的经验。通过义工培训的形式,使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具备从事服务于癌症患者这一社会工作的资质,也必将给癌症患者和家庭带来更多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在抗癌这条路上更加坚强、坚定的面对生活。
本次大会得到了全国同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预示着姑息治疗和安宁疗护这一事业必将在中国大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