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批药价谈判公布 “以量换价”行得通?
摘要:对于首次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的成功,于业内人士和普通老百姓而言,都是一件大事,一场关于药价谈判的大讨论也就此开启。
近日,国家卫计委正式公布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与之前的采购价格比较,治疗慢性乙肝的替诺福韦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埃克替尼、吉非替尼3种谈判药品价格降幅均在50%以上。
对于首次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的成功,于业内人士和普通老百姓而言,都是一件大事,一场关于药价谈判的大讨论也就此开启。一部分人认为,此次谈判打开了我国医保药价谈判的新局面,缓解了我国大病患者“看病贵”的现状,或将成为撬动整体
医改、破除“以药养医”顽疾的支点。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看好药价谈判,认为药价谈判未能真正触及医改本质。
为什么有人唱衰国家药价谈判?
有观点认为,群众拿到手的实惠才叫真实惠,3种谈判药品价格降幅的漂亮数字,最后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还不好说。毕竟障碍重重,谈判到落地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我国医保体系复杂,谈判药品何时能全面进医保目录还是未知数。虽然国家卫计委曾发文,要求各地在一个月时间里让政策实施落地,但同时也明确表示,不得一概而论各地具体落实情况。国家谈判结果公布后,医保方面若迟迟不能跟进,谈判企业无法打开市场,无疑会对现有谈判企业及观望者参与国家谈判的信心造成打击。
其次,群众会出现这样的担忧:谈判价格会不会影响
药企的生产动力?不会今年降低药价,明年就买不到了吧?事实上这并非无的放矢,近年来已有多种廉价药因“没赚头”而遭遇停产,此次降价幅度之大可能会令谈判药品陷入此境地。
再次,此次国家药价谈判历时两年,早在2014年末就进行了相关筹备。两年时间才拿下3个“贵族药”,但我国昂贵的进口药数量之多,按这样的谈判效率,降价何时能拿下绝大部分“贵族药”?体制不改,难有大成效。
“以量换价”行的通吗?
当然,对于此次药价谈判,正面的舆论声音还是占了绝大部分。国家层面发起的谈判,和之前行政限价的老路有很大不同,是与药企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的一场博弈,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既让患者吃到更便宜的药,又让药企通过让渡部分利润换取更大市场份额。
那么,这种形式的“以量换价”行的通吗?
此前,有媒体报道外资企业在中国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尤其是对于一些即将过期的专利药来说,他们也在积极谋变以改变现状。此次的价格谈判不失为一个稳定市场的好手段,一旦进口“贵族药”进入医保报销范畴,即使其“身价”砍半,仍能凭借高性价比、广覆盖而实现销量井喷式增长,这一市场诱惑对于近年来在华业绩增长乏力的不少外资药企而言,实在难以抵抗。
此外,对于有人担忧的谈判价格会不会影响药企的生产动力的问题,相信不会成为现实。每个专利药品都有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利药到期,面临的仿制竞争
药物将越来越多。如果能通过降价提高市场占有率,反而会提高药企生产的动力。
此次里程碑式的价格谈判可谓意义重大,尽管效果仍有待观察,但国家在对“贵族药”这块顽疾已然下了第一刀,在降低药品价格、利民惠民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所有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口吃一个大胖子。未来,随着首批谈判价格的落地,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清晰,国家将在降低药品价格、利民惠民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