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以下简称地球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十三五”期间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呼吁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方式。
2016世界地球日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调研员韩孟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辞,上午的主题演讲由论坛主席郑玉歆和郑易生为代表进行演讲。郑玉歆和郑易生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他们在主题演讲中分别讲述了《生态转型绿色创新与制度建设》和《绿色发展2016创新思考》,随后由环境经济学研究室张友国主任针对《我国环发研究领域绿色创新推进点》进行讲述。会上还披露了《公众生态环境感受指数调查报告》以及《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数据报告。最后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谢明干研究员以《人人都是环境,个个都有责任》为主题进行了总述,上午论坛到此为止。
据了解,下午的论坛主席分别为中国知识产权局高级工程师王文光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调研员韩孟。下午的专题演讲主要针对“生态环境”、“能源交替”等主题进行演讲。
郑玉歆在会上发表《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亟待改变》的主题演讲,演讲中说“我国可再生能源应适度发展,不宜盲目追求可再生能源的高比重,不能因为方向对就铺摊子、上规模、一哄而上。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尚未出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应该建立适当的行业准入制度,限制落后,扶植先进,以提高财政补贴的有效性。”他还说“对于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改善的作用不宜期望值过高。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终究离不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传统能源的清洁使用。”
王文光在会上进行《治理环境 技术创新非常重要》的演讲,他在讲话中说“当代社会,不完全是自然科学家创新的时代,也是社会学家大创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学家,现在需要社会学家,比需要自然科学家还重要。”并说“‘双创’是中国治理环境的动力。我国的环境还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况。”并列举了全国各地区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指标:即万人口有发明专利超过6件。王文广认为,“环境治理要从以“器”治为主,走向以“仁”治为主。回头看,我们在制造污染,我们随后又要治理污染;我们发明创造高技术,制造了新的污染,我们随后又要发明创造高技术,来治理新的污染。”并举例索马里海盗消亡的原因,说一位木村清胜过几十艘军舰,这就说明了“世间许多矛盾、冲突,不一定用武器去解决,要用科学技术去解决,要用智慧去解决、要用谋略去解决,要用社会学方法去解决。“器”治,治膘不治本,“仁”治,是治本之道。当代社会,不完全是自然科学家创新的时代,也是社会学家大创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学家,现在需要社会学家,比需要自然科学家还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邢东田把生态和扶贫结合起来,对《生态扶贫进社区》进行了精彩的论述。邢老师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是是“生态贫困户”,城里人最缺的就是生态,而贫困地区的生态一般都较好,邢老师倡导的生态扶贫是城市和农村双向的,以生产生态产品和消费生态产品来链接城市和农村。
参与论坛的各个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从环境谈到能源,从能源谈到发展,并涵盖了城市雾霾治理和新老能源交替这种热门话题。不论是什么话题,都要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概念,为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避免成为下一个“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