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还是风口?互联网医疗究竟要去往何方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开始成为热门领域之一。不仅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先后竖起“颠覆”大旗高调进军医疗产业,诸多年轻的创业者也涌入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领域,背后是资本高涨的热情,天使、PE、VC等各类型机构投资者纷至沓来。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开始成为热门领域之一。不仅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先后竖起“颠覆”大旗高调进军医疗产业,诸多年轻的创业者也涌入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领域,背后是资本高涨的热情,天使、PE、VC等各类型机构投资者纷至沓来。无论是医生或是患者都成了抢手资源,打开一个年轻医生的手机,数十个相关的应用平台立刻映入眼帘。有人笑称,过去推销药品的销售代表,现在大概都开始推销互联网医疗APP了。
曾经的互联网企业大跳水,你忘记了吗
相信很多经历了互联网发展史的观察者都不会忘记那个2000年世纪之交的寒冬。2000年4月,连续多年飙升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掉头向下,半年内下挫40%,蒸发8.5万亿美元,雅虎、亚马逊等企业市值下跌近90%。中国互联网新贵当时也未能幸免,新浪跌至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跌至53美分。许多曾经无比活跃的互联网企业在那之后一蹶不振,逐渐泯然众人矣。
再看如今互联网医疗企业,其发展势头和隐患一如当年的互联网行业:人才、资本扎堆,前景看好,估值飙升;同时却又大量雷同,商业模式不清,盈利模式不明。今年以来,甚至连政策环境都难言乐观,处方药网售迟迟未开闸,北京出台新规开始禁止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挂号服务,上海某些医院也开始对医生通过互联网提供轻问诊服务做出限制。
迄今为止,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似乎都在做类似的事:圈钱、砸钱、圈人,往复循环。此情此景,是在很难不让人将它们与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前的互联网行业产生相同的联想。甚至连不少从业者自己都感觉到:我们这里有泡沫了。
“阶段性泡沫”,熬过去的才是王者
其实,“阶段性泡沫”也许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这样的现状,而这也是几乎所有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化都有相应的生命周期,通常可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尤其在成长阶段,产业价值和预期前景必然会吸引资本不断进入,在为产业发展整体提速的同时,催生一些阶段性泡沫。
一旦产业的预期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过多,阶段性泡沫就会发生破裂。这并不可怕,因为这一过程如同自然界的进化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劣质、同质企业会被淘汰,优秀企业得以保留,并获得更大的生存和生长空间。唯有如此,经过一轮甚至多轮的成长>加速成长>阶段泡沫>泡沫破裂>成长的循环往复,产业才会发展成熟,市场由此受益。
阿里巴巴创立早期曾有8848等一批竞争者并立,团购网站更是经历了“千团大战”;TCL、格力、海尔等大佬莫不在90年代曾与国内大大小小的家电企业贴身肉搏。互联网行业如此,传统行业如此。可以想象,这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下一步,谁能熬过泡沫破裂的冬天,谁才是真正的王者。无须过虑,市场自会筛选和进化出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巨头吃的亏,能教会我们什么
迄今为止,BAT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还是被多数人认为低于预计。曾有巨头尝试将“补贴+吸引供需群体”的打车模式复制到
医药销售领域,实现所谓减少中间环节、连接供需双方和打造平台价值。事实上,在医药领域的供需经济生态中,作为中间群体的医生,其合理价值产出的回报有相当部分在当前的现实中是由
药企代为补偿,这一状况虽为不妥,却毕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也是目前维持经济生态稳定的关键所在。
如果贸然切走中间环节医生的利益补偿,看似补贴了供需双方,却在事实上造成了的生态失衡,这一模式自然难以推广。原因在于,即使其依靠行政力量走医院和卫生系统的高层路线,强推此模式,如果不能解决医生群体的付出回报失衡,该模式仍然不可
持久。
想清楚,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相当部分的观点认为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应当效仿美国的先行者。在我看来,中美医疗行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迥然不同。中国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意欲创造价值,首先应该满足中国医疗行业各个群体的需求,包括作为需方的患者群体和作为供方医生群体,甚至还包括作为监管方的政府部门。诸多需求和问题的存在,有些是技术问题,有些是安全问题,甚至是利益问题。
高举“颠覆”大旗,大造声势的闯进来,未必是个好主意。医疗健康产业不比做商业卖场,从来不是个卖吆喝的场所,这里更像手术台,从业者需要先仔细观察和诊断,细心剥离每一根
血管和神经,找到真正的病灶所在,然后才能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手到病除,创造自身的市场价值。
“三高”患者需要的是低成本、便捷的慢病监控和解决方案,重病患者需要的则是寻求和甄别权威的诊疗意见;新入职的年轻医生也许寻求资历、名望和能力的积累与认可。从业者们应当持续体会产业环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不断审视和改进自身,争取得到更多的认可。
时至今日,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再一味“烧钱+圈客户”高空轰炸模式。我们看到,春雨医生、丁香园开始布局线下诊所,京东携手誉衡试水慢病管理,阿里健康成为万东医学影像大数据平台的战略投资者,背靠集团丰富资源的上药云健康也在试水多种线上+线下的服务。这种步步为营,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的新尝试,正在慢慢为整个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开始带来某些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