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4月1日起,安徽全省百家公立医院率先实施医改新政,后来又扩至全省几乎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到现在新政满一年了。
作为首批4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之一,安徽的做法后续被推广的可能性很大。
而安徽医改的最大特色就是创造性地推出带量采购,还有临床路径管理也很典型。我们就从这两个来看看。
临床路径管理,药品收入下降15%
所谓“临床路径”,是指通过对一个病种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模式,遵循相对规范的流程,从而实现“同病同治”。通俗点说,看病一口价。
早在2010年,安徽就曾大推临床路径管理,但是进展缓慢,搁浅了。2014年下半年,安徽省卫计委重启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付费试点,首批选了太和县等6个县(市)。去年,又扩大到75所县级公立医院,每家医院要求实施病种数不少于50个。
效果如何?
以最早试点的太和县人民医院为例,去年一年,全院耗材收入6384万元,较2014年同比大降19.3%,药品收入同比下降14.7%。该院目前已经整出了314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无论是药品,还是耗材,这个降幅还是很惊人的。
根据时间表,今年安徽要把县级医院的实施病种由50个扩大到80个,到2017年年底,70%的出院患者都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此外,城市公立医院也将被纳入临床路径管理范围,到2017年底,省内所有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都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预计到2017年底,药占比降到30%,每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逐步降到20元以下。
带量采购药价降了15%,配送商死近半
再来看看带量采购,2014年4月全国率先推出,但正式实施是从2015年2月开始的。
迄今,据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统计,实施1年,全省药品集中招标中标价格与政府定价相比平均降幅42.21%,带量采购价再降15%,按照全省一年采购220亿元药品测算,带量采购挤出水分33亿。
降价同时,药品配送集中度大幅提高,全省基层医疗机构配送企业由275家减少到125家,公立医院配送企业由330家减少到224家。以此计算,安徽省一年之内"死"掉的配送商占比高达43%!
安徽的带量采购模式,是药品先经过省级招标确定中标目录,并将中标价格作为医保支付价;再将具体的采购权限下放至市级,由医疗机构组成联合体大批量采购,与企业二次议价,确定实际成交价格。
这也就是所谓的“16+1”(16个市,1个省直)招采模式。
今年,医用耗材将成重点
大家也看到了,安徽的带量采购是拿药品先开刀的,据近日媒体报道,今年安徽还将开展新一轮的带量采购。药价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其政策是以药品试水,但是其设定是包含耗材在内的。这从去年出台的文件名称上就能看出来,《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指导意见》。
今年2月安徽省两会期间,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就说了,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安徽将重点监督医用耗材的使用,“今年我们争取将耗材降下来,因为耗材价格比较高,老百姓负担比较重,我们想在耗材上下点功夫。”
而实际上,去年12月,阜阳市21家公立医疗机构已经联合带量采购了一批医用耗材。
采购品种为心脏起搏器、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电生理四类。
报价要求也让械企大跌眼镜:先设预控价,在此基础上再降价10%以上,同一品牌降价幅度必须保持一致,不符合的直接出局;按降价幅度高低排序,选降幅前三名品牌入选。
而且,预控价的设置以产品在安徽省集中交易目录中的流水号为准,以对应的省集采限价为基础,现用供货价与省集采限价相比,凡是降价幅度达不到10%或无现用供货价,均在省集采限价的基础上下降10%作为预控价。
实施效果如何?
在全部梳理221个中标产品后发现,报价降幅10%的有26个;降幅11%-20%的有152个;21%-30的11个;37.06%的1个;41%的2个;52%的1个;62.16%的1个;70%-80%的26个;86.32%的1个。
其中心脏起搏器、除颤器降幅10%。
Y型连接器降幅12%-20%;扩张器降幅20%。
导丝降幅10%-24%;导管鞘降11%-15%;中心静脉导管15%-20.5%;造影导管10%-20%;扩张导管降11%-20%;一次性使用多槽硅胶导管降37.06%;引流导管(腹腔)有公司报价降幅52%。
压力泵降10%-20%;压力传感器降10%-24%;压力延长管降10%-20%。
输尿管支架降幅17%-21%;血管覆膜支架、药物支架降11%;冠脉支架12%;支架推送器,有公司报价降幅41%。
活检钳降幅62.16%-80%;异物钳、圈套器,降幅75%-80%;细胞刷降80%。
最狠的是一体式取石碎石网篮,降幅达到86.32%!
这已然不是割肉,而是刮骨放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