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新闻频道 > 精选阅读 > 市场风云变幻,移动医疗谁主沉浮?

市场风云变幻,移动医疗谁主沉浮?

2016-04-16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为了推动智慧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健康中国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智医疗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移动医疗产业大会暨第四届智慧医疗健康峰会”,在北京万达嘉华酒店正式开幕。

   为了推动智慧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健康中国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智医疗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移动医疗产业大会暨第四届智慧医疗健康峰会”,在北京万达嘉华酒店正式开幕。会议以“智慧医疗的进化、蝶变”为主题,与会者针对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等议题展开精彩演讲和讨论。

  13日下午,移动医疗创新论坛顺利进行,此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王海涛主持,易观智库医疗行业研究总监姜昕蔚以《市场风云变幻,移动医疗谁主沉浮?》为主题,做了精彩的演讲。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姜昕蔚在线医疗行业的分析师,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今天已经上天入地的听了一些新鲜观点和专家分享,今天既然我是最后一个,希望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我希望通过我们现在监测和研究得到的一些数据,给大家一个相对来说面儿上面的概念。今天我的分享大概会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会从行业发展状态的角度,分享一下我们关于在线移动医疗行业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我会分享一些易观智库基于我们对用户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用户行为和用户画像信息的分享;第三部分,我们会基于以上的数据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未来我们看到的趋势。
 
  首先聊到整体这个行业的情况,我们想聊一聊在线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根据易观智库的监测,去年2015年移动医疗市场达到了将近50亿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到,从2011年开始,整体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快的。但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我们来看,其实50亿并不是特别大的数字,无论是放在我们整体的医疗行业还是把它放到我们在线的互联网领域里面,我去看了一些我们公司其它的监测数据,这50亿的规模大概相当于苏州有一家在线旅游公司叫做同程,可能大部分在座小伙伴都知道这家公司,这家公司Q4的营收大概49亿左右,所以这个行业的规模、成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再看现在整体的规模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未来的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我们基于用户看了一组数据,我们看右边这组数据,我们看到2015年Q1到Q4的时候,用户的增长量是非常快的。通过我们业界主要的厂商和大家共同的努力,在用户习惯的培育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成果。我们看到Q1的时候,用户只有300万左右的规模,到了Q4的时候,我们达到了1707万的用户规模,大概也翻到了6倍的样子。基于这样的数据,我们认为,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我们看到,左边这张图里面我们也对未来做了一个预测。我们认为,2016年、2017年、2018年都会有比较大的增幅,并且2016年可能会有10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8年的时候,整体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300多亿的规模。
 
  基于这样的市场规模,我们整体行业是处在怎样的位置上,大家可能都比较好奇。易观一直有这样研究分析的模型,在一般的行业发展过程中,会有个探索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我们认为,移动医疗现在的发展阶段是处在启动期里面。我们经过PC端的小高潮之后,到达2014年的时候,在整个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和市场接受度逐渐增加的环境里面,到了2015年我们全部的资本关注和BAT资本的注入,共同推动了整个行业进入快速启动期。我们看到,它已经进到了这边蓝色的部分,我们认为今年开始可能会进入比较快的启动过程。
 
  其实,这点可能大家都聊的比较多了,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无论政策、经济、技术方面,我们的环境都在不断发展,也在推动着我们这个行业进入更规范的发展阶段。说到这个行业,我们行业里面的参与者,根据易观这边做的统计,主要包括5个部分:
 
  1、整个行业力资源的提供方,也就是我们说的专业人士、医护人员、医疗机构、传统的医院,药品的批发商以及药品的零售商,这部分承载着医疗发展的整体命脉。
 
  2、移动医疗运营方。
 
  3、医药电商运营方。
 
  4、医疗智能硬件提供方。
 
  5、第三方服务提供方。
 
  整个医疗行业门槛还是相对比较高,所以市场正在培育当中,用户习惯还在逐渐的养成,医疗智能硬件还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看了整个行业的情况,我们聚焦到移动医疗上面,这八大细分领域,大概各自的表现情况是怎样的。但其实医疗是比较低频的领域,除了久病成医慢病的患者,对整个医疗领域比较熟悉以外,更熟悉医疗领域的是我们的医生。我们知道,医生有不断的学习和进修的压力,他有自己考核的指标。所以我们看到,在移动医疗领域里面,医疗学术以及医疗健康资讯,这两个部分都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并且是相对来说月度活跃度是非常高的。
 
  右边是我们举出的一些例子,我们看到包括丁香园、病例夹、移动医疗课堂,等等。
  刚才提到了这几个领域,刚刚我们看到那组数据是我们这个领域里面APP的数量。我们来看一下APP的质量,我们看到,左边这张图是八个领域里面的情况,活跃度最高的是问诊,第二个就是医疗学术类的APP,他们的活跃量大概都在486万左右,在季度的时候。但其实,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我们整体移动互联网的情况,这个量是非常小的,易观每个月都会出一个整体互联网APP月活的TOP500,其中其实没有一次我们的移动医疗厂商可以进到里面。所以我们看,整体行业的用户活跃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也相对来说对应前面几位嘉宾说到的,我们更多的服务集中在院中,而在院前的健康保健和院后的康复治疗、自诊自查方面,我们下的功夫还比较小,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比较少。
 
  我们季度活跃量最高的是春雨医生,其次是医学移动课堂,这里有个我把它标成了灰色新华E院,这是基于医院端开发的APP。也就是说,这是相对来说更从传统的角度向线上过度的APP,他现在活跃度也非常高。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不但从互联网切入会获得比较好的成果,传统领域里的参与者进行一些线上的尝试,其实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
 
  说完了厂商,我们看一下,在行业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投资情况。大家知道,现在资本是可以驱动一个行业发展的,可以加速一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看到,左边这张图,从2011-2014年,所有的资本投资事件总和,其实跟2015年比还要少了20件左右。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的时候,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市场,对移动医疗领域投入了非常大的关注。其实,这个关注也表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也是这个市场前景发展的体现。
 
  右边是我们总结一些厂商在去年融资的情况,大部分厂商完成了B轮的融资,并且像微医和就医160都走的比较远,我们认为2016年会有更多的移动医疗领域投入事件出现。据我现在得到的信息,已经有比较熟悉的厂商正在酝酿融资信息的释放,并且在Q2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消息出来。相信2016年的融资市场,会是更繁荣的情况。冬天不知道有没有过去,但春天的迹象逐渐的多起来了。
 
  下面是基于这个行业的情况,我们对这个行业发展模式做了一个总结。我们认为,现在市面上大概有6种比较主流的创新模式,其实去年大家如果比较关注这个市场的话,可能多少有一些耳闻。首先是一个势头比较大的线下诊所,刚刚春雨医生的张总也有所提及。以春雨医生和丁香园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探索怎么能够更加渗透到前端的资源里面,组建自己线下诊所的体系。
 
  第二,也是借由我们去年O2O非常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医护上门业务其实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我们之前也有访谈到过一些上门服务企业。其实,就像刚才说的,很多东西都集中在医院这块。但其实医院以外还有很多需求,比如大家可能觉得这都不是特别大的市场,但有很多上门企业做的特别好,在北京这个市场里面有很多上门企业帮助客户来打美容针、美白针,其实它是以美和医护结合的内容,但它的频率比较高,尤其进入到Q2、Q3的时候。医护上门正在成为比较被看好的模式。
 
  第三,海外医疗的模式。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厂商在通过互联网这种模式,天然的去降维的方法,搭建了一些渠道,让更多的收入相对不是那么高的中产,或者中等收入家庭,可以享受到海外医疗的优势,不但能够享受到像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优越医疗服务质量,也同时能够享受到,比如像泰国、印度这样价格相对比较低的价格优势。
 
  第四,最近非常热的一种模式,就是互联网+医生集团。刚刚其实也释放出了一些融资的信息,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生集团这种形式能够更好的释放医生的价值,可能在医生的价值体现方面有助力的作用。当然,在医保等等这些体制的限制下,要发展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说到医保,有一些城市在开放医保支付方式给在线医疗企业,其实这是一种尝试,我们认为未来也会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知道医保是我们主要注重的支付来源,所以我们整个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果医保能够开放给我们整体的在线移动医疗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助力作用。
 
  最后就是医药电商板块,我为什么把医药电商放到了移动医疗模式里面?因为我们看到,无论是移动医疗这端的厂商,还是药店那端的厂商,大家都在不断寻求跟医药的结合。因为我们知道,移动医疗是天然对药店企业有精准定位的作用的,电商对移动医疗也有盈利模式的给予,所以这两者正在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下面,我想基于易观智库对海量的移动端手机用户监测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移动医疗用户的行为、属性特征。
 
  首先我们看到,在用户画像上面,移动医疗用户男女比例其实差不太多,大概女生稍微多一点点。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30岁以下的用户能达到65.9%。我们现在的一些应用,包括微信,包括一些视频软件,渗透率都非常高,其实它在年龄上面是和国家人口年龄相匹配的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渗透率?大部分是借由70、90后这样一群人教50和60后父母,相信在50、60后一些健康逐渐出现问题的时候,这样主流的用户群体也会像教这些父母用通讯工具一样使用这些健康管理软件,所以未来五年重大疾病管理和疾病预防也会成为这个市场发展比较大的动力。
 
  城市分布现在是比较平均的,体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用户习惯正在平均的产生,而并不只是集中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地级市大概能占到用户比例的22%,县级市大概能占到用户比例的7.8%。前一段时间,我也在一个会议上面,遇到了一个恩施州医院的领导,我跟他聊,我说咱们医院里面用春雨医生这类问诊类软件的大夫多吗?他说其实还是挺多的,即使在县级市这样的领域,渗透率还都是蛮高的。
 
  另外,我们看一下移动医疗用户的学历水平,其实高学历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大概有6成左右。我们看一下,移动医疗的收入水平,其实中低收入和自由职业比较多。大家可能会比较有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用户是高学历为主,但收入却比较低?其实,这就跟他的年龄结构相匹配了,30岁以下的用户群体自然收入就大概匹配成这个样子。
 
  下面是我们对移动医疗领域APP人均单日启动次数的情况,普遍比较低,反映了医疗需求的低频特征。大概启动次数在2-3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天启动微信的次数是多少,启动在线阅读软件的次数是多少,启动自己在线视频的软件次数,这样来看我们整体启动次数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比较高的是我们的疾病管理,虽然我们整体用户细分的比较少,但一旦进来它的整体使用黏度是比较高的。
 
  下面是我们看到的4-12月份各个细分领域里面APP的人均使用时长,也就是说我们的用户在打开APP之后,他在软件上面停留的时间大概有多长。我们看到,比较长的是医疗学术,其实天然的和我们医生社交研究学习的属性是相关的。所以说,它的时间是最长的,大概是18分钟。其次两个是疾病管理和自诊自查。
 
  最后,基于前面的一些分析,我们想聊一聊我们看到的一些趋势。首先,刚才跟大家说的,我们认为医+药的方式在加剧,春雨和叮当进行了战略合作,微医收购了金象网,这些行为都在资本和品牌以及用户层次,都在加深行业当中医+药的结合程度,其实为未来实现一站式和定制式的增值服务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们认为,移动医疗关注了两端:一端是医生端,一端是患者端。在医生端多点执业,其实是为移动创新提供了盈利的突破点。
 
  我们整体的服务正在向诊前和诊后延伸,诊后服务相对会形成创新的核心点。因为我们的APP可以和医生沟通。我们知道,大城市里比较好的医生很难把他的电话号码给你,你很难通过挂号以外的其它方式,在诊后再找到我们的医生。我们知道,其实在像一呼医生、麦豆科技和易随诊,尝试新的提供了这些服务,也在探索盈利模式。医教研的需求推动了医生端移动医疗产品规模化渗透。
 
  最后,我们一直说我们的用户群体是这个样子的,可能和慢病的群体不是特别匹配。但是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在用户习惯不断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移动医疗,一定会渗透到我们说的整个医疗领域里面消费最多,用户黏度最高的领域,就是我们的慢病管理领域。我们认为,它未来会成为我们主流的布局。
 
  现在,各家也都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像代谢性的一些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恶性肿瘤,还有其它的像肝病、肾病,也都在做一些尝试,未来几年也希望慢病成为用户进入的渠道和成为这个行业盈利的入口。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资讯频道右侧轮播#)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