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智慧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健康中国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智医疗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移动医疗产业大会暨第四届智慧医疗健康峰会”,在北京万达嘉华酒店正式召开。会议以“智慧医疗的进化、蝶变”为主题,与会者针对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等议题展开精彩演讲和讨论。
14日下午,大会投融资开放论坛顺利进行,移动医疗投融资趋势讨论环节由仙瞳资本总监熊昀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德同资本合伙人、北京总经理许谦、约印创投CEO郑玉芬、经纬创投投资董事喻志云、达晨创投医疗投资部投资总监宋龙涛、中植资本健康产业投资部投资总监牟珣。讨论围绕移动医疗投融资趋势展开精彩讨论,以下是对话文字实录:
主持人:事实上,刚才我在展示那张风险投资机构那个图的时候,就是想为在座的各位嘉宾做个介绍的伏笔。加上我,台上一共有6家投资机构的代表,但事实上这是6家不同的投资风格、不同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逻辑的投资机构,这也是需要在座创业者在发展过程中对你想去见的投资机构的了解,这种过程和这种学习是一定要经历的。以前我主持活动的时候,基本上按套路讲都会邀请这些嘉宾先介绍你工作的机构是什么样的,下面稍微改一下,介绍一下你们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还是都有,你们可以投资的周期多长,周期多长时间,所以介绍机构的时候把这个强化一下,然后介绍一下您本人对移动医疗投融资的看法,每人三分钟。
许谦:大家好!我是德同资本的合伙人许谦。谈到对移动医疗的看法,我觉得可能三分钟太短了,三小时差不多,但时间不允许,我就简短说。因为我看移动医疗也看了三年多,整个看移动医疗从最初到2010年开始爆发,现在越来越热,我个人认为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还会继续有很大发展,互联网会和医疗的各个环节有更深入的结合,未来的5-10年,包括不光是对现有环节,对未来的医院、分级诊疗这些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会远远的超乎我们目前的想象。
我本人在这个领域,我觉得第一阵营、第二阵营的项目我都看的蛮多的,应该都比较熟。我自己在2014年领投了一轮挂号网,就是现在的微医集团,他也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第一个独角兽项目,就是未上市但估值差距10亿美金的。2015年我们追加投资,当时我在复兴医药,包括高瓴、高盛直投,腾讯也追加了投资,当时估值15亿美金。
这个月我回到德同资本做合伙人,德同资本有人民币、有美金,合伙人有高盛、有沃尔玛家族资金,人民币基金是和多省市的人民币基金,还有五六家上市公司合作,有投早期项目的、有并购基金,等等。
我一直是做偏重医疗医药的健康基金,是德同和创业板一家上市公司博腾股份合作,博腾本身也是德同资本人民币基金投资的一个项目,当时可能投了几千万人民币,上市之后应该收回来20多亿人民币,这是个赚了几十倍的项目。然后,投资阶段不限,行业也分布很广泛,有刚才说的医疗健康的。跟创业者合作的期限,希望这个没有限制,因为后面我们还会成立一些规模更大的基金。我相信,来的还是关注医疗健康的朋友比较多,所以希望跟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包括方方面面的朋友一起深度合作。谢谢大家!
郑玉芬:关于对移动医疗的看法,我刚才比各位嘉宾多了30分钟,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如果用一句话描述的话,约印创投创建于去年的6月17号,我本人算是这个行业里的老兵吧,从07年做医疗投资,一直到现在,截止到去年年底,一共参与了29个项目。今天赶来会场之前,第30个项目正式签约,下周三我们会在人民大会堂做正式的新闻发布,这个交易是1亿的投资额,应该百度会跟投。今天上午也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项目,这块我是非常看好的。
因为看一下,最近五年十年时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本上都出在交叉学科。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很多很聪明、很牛的人,他们已经把各个领域研究的很透了。但是,在领域和领域之间交叉的地方是有机会的。
所以,从去年的6月17号,约印创投正式成立。07年毕业之后我就进入了风投领域,一开始在德风杰,然后是清科集团,负责医疗部门,做了五年,之后去了启明创投。去年的时候,创办了约印创投。为什么叫约印呢?摩根史丹利曾经说:以言为约,就是我跟你说好了一件什么事,大家跟签了合约是一样的,跟你握握手,说这事儿干了!这就是约印创投名字的来历。
一个企业,凡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包括我个人也会做一些天使,五六十万、一两百万的天使,我是很享受跟企业家一起创业的感觉,所以我从来不捣乱,让我帮忙我会第一时间来帮忙,所以业内的企业家还比较喜欢我。也希望大家在创业的时候,有什么困惑、困难,可以随时到我们的办公室嘉里中心南楼2327坐一坐,谢谢!
喻志云:大家下午好!我叫喻志云,我想我对移动医疗的一句话就是: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关于我本人的介绍,我是09年入这行的,为什么会做医疗的投资呢?因为,我的博士学位是学化学的,跟医疗有非常大的关系,当时是做
制药方面的研究。后来发现,觉得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料,所以就往商业这边拓展,现在倒是还能用上以前的专业知识。
至于我们基金,经纬创投,也是源于美国的一家基金,08年进入中国,到现在也是第八个年头了。我们是美元跟人民币基金都有的,一般的美元存续期会长一点,大概有十年时间,人民币基金会短一点,从五年到七八年都有。
至于我们聚焦的阶段,我本人聚焦医疗,我们经纬风投还是做早期投资为主,大概是大天使跟A轮是我们最喜欢的阶段,当然我们也会有选择性的如果我们觉得特别好的话也看一些B轮的项目。
宋龙涛:我是达晨创投的宋龙涛。其实我更希望叫智慧医疗和IT医疗,医疗的性质是保守,相对其它行业是封闭的,走出保守、封闭要用一些IT手段。我投资的两个大的案例,一个是HIS厂商,另外一个是医疗大数据的。我为什么会这么呢?因为我觉得投资要讲究生态圈。
对于移动医疗,我是觉得,刚才郑总说的已经非常全面了,我有3个标准:1、它要是刚需,不是可有可无的,要符合人性。2、趋势,至少是十年以上或者五年以上的趋势。3、要能自己养活自己,要是可持续性的,而不是要靠融资或者烧钱才能支撑。
达晨创投是个比较大的综合性基金,已经存续了16年了,总的规模是170亿,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去年有14家被投企业IPO。医疗是达晨两年前真正重视的,我主要是负责北京的医疗项目,如果有创业者找投资可以多交流。
牟珣:大家好!我叫牟珣。
我本身是学医的,毕业之后做医
药方面的咨询工作,做药企和海外投资。再后来就是做投资,一开始都是投药企、医疗器械,对药和医疗器械都滚瓜烂熟了。慢病疾病在疾病图里占了人类疾病的80%医疗卫生总支出的花费,但目前大家得了病还是习惯去三甲医院,但三甲医院这个帐户体系其实根本就不适合慢病,而更适合危急病症。
当然,2014年大家都知道移动医疗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火热了,这个期间也确实出现了非常多的好企业,但2014年一整年没有投,2015年投了两个相关项目。其中一个是慢性糖尿病
血糖管理的项目。但投的时候市面上已经非常非常多这类企业了,老实说我得约了这个领域50家同类企业CEO,最后选定了一家。
我看这件事的逻辑在于什么呢?很多做移动医疗的创始人,他其实固有的概念会从医院抢些资源,放在平台上,实现在这个平台上付费,这其实是做存量的逻辑,并不是非常好的逻辑。其实,我们做医疗,最最重要的,就像之前郑总分享到的,医疗资源现在
不够了,以后学医的越来越少,学了医也很容易放弃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在医疗照护体系里就非常有用。每天、每人随身都会相伴智能手机,而它可以帮助我们收集病人的各种信息,然后经过系统模型计算,同时我们把药厂、保险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从而优化这个项目。
综上,我是非常支持移动医疗的。
谈到我们基金中植资本,外界对我们传的还挺邪乎的,其实我们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基金,可能大家听说,我们有自己的钱、有自己的基金,下面控制了很多上市公司。我倒觉得,基金的存续周期在投资里并不是特别主要的问题,关键是项目有很好的盈利前景和很好的盈利性。
主持人:谢谢五位嘉宾。
其实,台上几位嘉宾有一些很多年前就认识我。我是06年接触到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的,我本身是学财经的,很偶然的情况下进入到一个创业公司,做了一个当时很创新的事,就是想把投融资引入卫生健康领域。我们当时就用了清科模式做了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分会,那几年的经历事实上在伴随着进入到国内一些美元基金,开始初步了解中国的医药医疗健康市场。
我2013年加入了一个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医疗器械协会,有了那段经历我做了产品经理的活,我的产品有些医疗器械从业者是知道的,我任产品经理的时候做的是医疗器械网,我离开的时候用了7个月不到8个月的时候运营到了2万多粉丝。这个经历,对于我现在接触很多医疗企业?ò觉得也是很宝贵的经验,因为所有医疗企业都希望用用户角度和资源方角度寻找到一些突破点。
从投资角度来说,2014年在宽带资本平台上接触了很多移动医疗细分领域可穿戴硬件设备的创业公司,但事实上发现这是个巨大无与伦比的坑。我是2015年加入仙瞳资本的,仙瞳自己设立了自己的孵化器和研究院,仙瞳是我们用自有资金租的房子孵化团队,现在我们孵化的一个移动医疗项目,他用自己发明专利的技术,解决了一个图象识别方面的关键技术瓶颈,这个技术瓶颈解决了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在家里检测自己的尿液、唾液和体液,能够做一些初步筛查的工作,这就解决了一些社区医院和慢病患者到家里解决不了检测的问题,这个项目目前还在孵化阶段,所以我们希望能跟有更多技术特长的人接触。
仙瞳主要是人民币基金,周期比较长,这也是产业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看中我们的打法,事实上现在仙瞳被大家所知道的一些项目,都是在精准医疗和精准
药物研发,包括精确诊断的项目,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投的医疗项目早日进入大家的视野,这样就会有更多机会多跟大家探讨。
今天的讨论,我也征集了各方的意见,其中有一个意见,这个要感谢动脉网的一个研究。因为我是2012年开始关注移动医疗,接触行业专家和创业企业。当时我用的一个方式是,因为当时我还不在投资机构,那我需要观察这个行业,怎么办呢?研究、写文章。后来我发现,动脉网出来之后这个事儿更好了,因为有专门的人做这个事。
我借用动脉网去年的两个研究数据,这是动脉网去年年底所做的关于移动医疗领域交易数量的统计,这事实上可以给在座的创业者一些参考。大多数的风险投资主要是集中在天使轮,而且2015年公开的早期项目数量也增加的非常多,2015年公开的数据是2015年的4倍。
伴随着01、02年开始的一些移动医疗项目,获得了A轮,动脉网统计的是B轮融资占到了2015年的22%,但走到C轮事实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了,D轮到E轮的有一个。他们下一轮融资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在2016年环境下做出什么更好的对融资的决策理解?因为他们只有把下一轮融资拿到,才能做好储蓄进行下一步的业务拓展。
许谦:随着这个行业发展,肯定越到后来,后面轮次的融资会越多。作为投资方,关注的是他的商业模式是否清晰、是否验证过,团队方方面面是否整齐,执行力如何,最好能够体现在财务指标方面。
如果说给大家建议,如果大家还在创业,或还处在早期阶段,就要想出跟前面已有的方式不同的打法。然后,在商业模式方面,如何做收入,对大家来说是目前投资人最关心的话题。
因为在行业爆发阶段,各种方式大家都感觉比较新奇,都愿意做尝试,但随着这个行业逐步发展,会回到商业本质,最终怎么做收入,怎么做利润,怎么赚钱方面,这时候我的感觉,可能行业上大家对这方面有共识,商业模式上要想的更清楚,然后做投资。
郑玉芬:我觉得这个趋势应该是符合行业进展的,所以我可能会泼一点冷水,虽然我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移动医疗是隶属于互联网属性的,这就相当于以前的TMT领域嘛,基本上30%存活率就不错了,如果你是投天使的,你投10个项目活了3个,那你是高手了,的确它的死亡率都是蛮高的,很多是一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大家就砸钱砸进去,这是天使,信任这个团队能把这事儿做好。
虽然2015年投了很多天使,但真正能够拿到A轮的不多,这些投A轮的公司还是会比较挑的。所以,大家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这个机构跟他聊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这个公司创业的项目是不是他的菜,他是不是很喜欢这个领域,他正在找什么?因为,很多基金里的合伙人都会在外面做一些发言、论坛演讲,其实你会找到蛛丝马迹的。
第二,这个基金主投的方向是不是A轮,如果方向是偏中期、中后期,你找他很难的,因为各家基金的风格,包括他的投资比例,都不大相同。你见了五个投资人都跟你说no,你说我坚强,但见二十个都跟你说no,我估计你连回家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所以,没必要彼此伤害,世界很美好。
喻志云:今年的融资环境跟去年比差了很多,去年大家都在拼命往外投,看到这个趋势不错、团队不错,就马上砸钱了。但是,今年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你光有用户数、光有团队还不够,大家越来越看重你的变现能力。所以,一个公司自己要成长成一个参天大树,对于一个投资机构来讲要挣钱,都是需要你这个公司来挣钱。所以,今年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现在越来越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你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应该想着怎么能尽快的变现。
当然,有的时候太快的变现也不好,因为你这个产品还没有打磨好,你这个市场占有率还不够,所以这也对我们创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怎么平衡你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跟变现这两个因素。但我想提醒大家,今年投资机构肯定会非常的看重你的变现能力。
郑总也说了,其实你只需要一个投资人,中国的投资机构成千上万家,你只需要有一个人看上你,所以你的抗压能力一定要很强,一定要坚韧不拔,如果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信心的话,就应该坚持的做下去。
宋龙涛:医疗这个事儿,因为是高度政策和管制导向的。政策其实是双刃剑,我们的创业要时刻关注。比如,分级诊疗、医保共费、商业保险的崛起,这几方面都是大家创业的点,这样的政策和趋势的问题在创业之前要仔细想好,创业中也要仔细斟酌。融资技巧,天使到A轮之前为什么就死掉了?一个是你的商业模式没理清楚就创业了。第二,过于急躁,比较膨胀。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融资不妨小步快跑,把财务数据做的漂亮一些我小步快跑,这样至少能保证你活的更长。
牟珣:我也见过非常非常多的创业者,不管什么原因选择了创业来到了这个领域,选择这个领域创业可能有各种原因。但既然选择了这一步,正如你写一篇文章要写个提纲一样,创业之前需要把每一步的融资步骤想好。比如说,天使轮真有个idea就可以了,依靠良好的信誉就能拿到天使了。到A轮,就需要有个良好的产品,有比较好的用户数据,就能拿到。B轮,要对你之前提出的商业模式进行验证了。到了C轮之后,你财务方面的数据要验证了。
所以,衷心的建议,创业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对每个人的人生一定是非常大的转折和非常重要的规划,请慎重。
主持人:谢谢!刚才许从提到要实现收入,喻总提到变现能力,宋总、牟总从其它角度补充了一下。其实我还是觉得,创业者可以从投资机构获得投资之外,你们还可以非常多可以谈合作的机构,这也是你们应该充分挖掘的对象,这些对象在哪里?您周围支持您创业的人,这些人在这个节点上不见得是风险投资机构,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在任何一个时候,有收入和你活下来是最重要的。所以,待会儿要进入提问环节的时候,我为提问的朋友准备了《从0到1》。
时间原因,请在座坚持到现在的一些同仁们和创业伙伴们提一些你们的问题。
问1:移动互联网医疗领域,投资人看项目的时候是以什么标准判断是否投资的?有没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因为,前期有些项目是只有用户而没有利润的嘛。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喻总回答,因为经纬创投是早期融资阶段很有代表性的机构。
喻志云:我觉得,看数据还是个蛮有技巧性的活。你在不同的行业,同一个数据,绝对值一样的话,要看你相对的目标市场多大。
我觉得,你的用户数代表的相对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更有价值。
另外一方面,会看你的活跃度和流量是不是有效的流量,如果你光是靠补贴补贴来的,首先你是个烧钱的模式。第二,没法证明你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有价值的。
所以,归根到底,我们想看你的核心产品或者服务带来的流量。而且,希望这种流量、这种用户数越多,黏性就会越大。像微信、Facebook,都是属于这种流量,这也很重要。
还是蛮有技巧性的,但我觉得作为创业者,要看一看你所圈到的这些用户,他们在你的活跃度、活跃期间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想他要做的事情。
比如,你明明想让他来你这个平台做事情A,但发现其实他在你平台上做的是事情B,这个无论价值有多高,你仔细分析是不是价值有多大。
归根到底还是,它是不是符合你的核心价值,符合你核心的产品所带来你希望他所做的事情。
大概就是这些。
主持人:对于流量型和平台型服务的,和偏移动互联网元素更多的创业企业,可能经纬创投比较容易理解你的模式。
问2: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能学到这么多投资相关的知识。
刚才提到,天使投资可能会投只有一个好的idea的项目,什么叫好的idea呢?
主持人:我补充一个,咱们认为的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领域好的idea,或完美的项目长什么样子?
牟珣:这个东西大家真的看法不一样,因为投资圈里讲投资是个很感兴的事情,有的时候喜欢你的项目就是一瞬间的情感因素,并没有特别理性的分析。
至于什么是个好的idea呢?在移动医疗界:
首先,你这个idea不要跟之前已经成功的项目重复了,这是非常基础的问题。
第二,你的idea真正能帮助到现在的医疗体系提升效率,或者能用你的方式从外部增加医疗资源的配置,当然做到第二点非常难,做到第一点相对容易一些。
第三,你这个idea一定还要包含盈利模式,俗一点儿说就是你这个项目是要能赚钱的。虽然你能列出来20种盈利模式,但我们还是有自己标准和判断的。
再有,看团队背景,我希望是在移动医疗领域,我认为核心还是医疗,能在医疗方面有成果的。
宋龙涛:1、解决了之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刚需。
2、有人愿意埋单。
3、埋单的人是有钱、有实力的,而不是很难埋单的。
喻志云: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吧,其实投资也不是那么神秘,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要做这个决定,是不是要做这个事情。
大家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的做决定,你怎么做决定?我觉得,投资的决定跟这个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你孩子考大学,他要上哪个大学,选哪个专业,他未来想去做什么。你可能也在参与这个决定,也许这个决定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投资这个事情最后判断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就跟你日常生活中做的无数决定是一样的。当然,判断它靠不靠谱,大家的经验会不一样,包括对人的判断,有些事情这个人就可以做出来,那个人就没法做到。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所以,你在融资的时候,碰到困难也不要气馁,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看中你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要把投资看的太神秘,只是我们做的无数决定中的一个。
郑玉芬:非常有道理。我所关注的领域,会在其中选我认为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许谦:前面嘉宾都说的很好,什么项目是好的呢?各花入各眼,这个东西完全看双方的感觉和缘份。具体到这个项目idea好不好?回到我们会议的主题,比如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的事儿本来是刚需、高频、有痛点,这是对互联网来说比较好的。但它和医疗的结合,医疗很多时候是低频、偶发。
所以,痛点和痛感倒是很强烈,但很多时候是不可预计的。所以,怎么来处理,怎么来平衡?完全看创业者怎么来把握。
主持人:我最后一个说,关于好的idea,我去年作为用户有个直接的感受,因为本身我从2012年开始了解移动医疗的时候,我对这个行业充分了乐观主义者的积极精神,但事实上2013-2015年,我的家里陆续出现了两位重症病人,一位是肿瘤,一位是糖尿病的综合性并发症。这两年下来,我对移动医疗的很多产品就打了很多问号。原因是,这些产品和服务,真的没有解决病人和病人家属最核心的关键问题。
我每天所痛苦的事情、纠结的事情,通过这些工具得不到任何缓解。我还需要经过医院沟通很多问题。所以,好的idea,一定是你做的产品和你所服务的C端用户、B端用户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是多元的,有可能是便利性,有可能是你的服务尽心尽力,这些都是需要创业者去发现的。
但是,如果你最后发现你的产品,用户用完以后说,这个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对我有什么用处呢?果断卸载。这样的话,这些创业者前期做的投入,你的用户、市场推广、PR都如水漂一样,你一定要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挖掘好,然后细致的服务好。
另外,有没有完美的互联网医疗或移动医疗项目?这事儿是相对的,因为没有绝对好的项目、好的公司、好的团队,它一定会在某个点上有强的、有弱的,就跟人一样,有有点、有缺点,但有什么办法弥补,同时投资人愿意接受你的缺点和补充你的缺点,这是创业者该找的投资人。
在今天活动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怎么跟创业者们有些更好的互动,如果我们把这个论坛当成产品的话,我们应该更好的服务用户啊,所以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四本书,鼓励大家提问题,争取把这些书发出去,台上各位都会签他们对创业的寄语,谁抽到是靠缘份的。
问3:我是做实体医疗美容行业的,我的问题是,如果各位嘉宾想投医疗美容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应该长什么样?
喻志云:我觉得医美分两类,你做的实体是一类,我们投的是另外一类,我们投了更美和新氧。
问3:不好意思,我做实体,但现在要做线上。
喻志云:你现在做线上会碰到个问题,你要去导流,这个流量这个东西,如果每一家开线下医美机构,自己都去做线上的话,相当于要瓜分这些流量,你自己要吸引这个流量,这是非常不经济的。相当于,有多少家线下的美容场所,就有多少人要去拉线下这个人。我觉得更美跟新氧,做的是流量都在我这儿,你们这些只要跟我这样的平台对接就可以了,他把流量分给你。所以,你自己做的话,投入会非常大,而且非常累,听上去你的背景也不是擅长做的东西,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跟更美、新氧这样的平台对接。
倒也不一定是我们自己投的才这样建议,因为局面已经形成了,我觉得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会想怎么跟他们合作,然后从他们那获取相对的廉价、相对便捷,获得你需要的流量。
郑玉芬:我补充几句,因为最开始07年,爱康国宾、慈铭体检,因为当时我在德丰杰,德丰杰是比较早期的爱康国宾的投资人。那时候为什么会投他?因为格局未定。这个市场急需第二家体检项目,但现在再有体检项目来找我们,可能连投资人的面都见不到,因为格局基本已定。
作为大的投资人,当然你作为一个生意,投资人会怎么看呢?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意,一类是概念。概念大家觉得,格局未定,还有机会,可以赚大钱。那我来投资,我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如果你的格局已定,做生意很赚钱,但不太可能培养出龙头。
所以,投资人是很贪心的,我既要名也要利。包括我上周也看了两个医美的平台,已经贵的一塌糊涂了,而且老大老二遥遥领先在前,我纠结了一下还是放弃了。
问4:我感觉在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大家很关注远程医疗,而且相比远程医疗大家都觉得可落地的感觉比较踏实。所以我想问一下各位投资人,今年远程医疗的投资前景怎么样?包括第三方检验这块,有什么看法?
郑玉芬:抛砖引玉,我2013年投了行业的老二蓝卫通,当时我们对前三这三家都做了尽调,蓝卫通十年前把军队的远程医疗系统选都铺进去了,很多救急的医疗安排都是他们做的,包括联合国的一些业务,需要医疗资源配置,都是他们做的。
然后他开始走亲民路线做老百姓用的医疗,我觉得有机会,但我2015年离开启明创投的时候就退出了。所以,这是个大的宏观上的战略,但民用这块起量一直都起不来。设计的很好,三甲医院的专家和接诊医院,他们俩之间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负责收费、负责转诊,他甚至派个小姑娘在专家医院里待着,这个转诊量还是上不来。
军队的远程会诊量大概一年有一万多,我们当时错了就是错了,我承认错误,因为我们就假象在民用领域也可以做到,但实际上并不乐观。因为,换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军队是有行政命令的,军令大如山,我让专家去会诊就必须去,部队可以做到,民营医院或公立医院是完全做不到的,专家凭什么听你的?所以这个流程一直都没搞通。
所以,我2015年5月离开启明创投的时候,就退出了,财务回报指标没问题,但这个项目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宋龙涛:国家政策指令下的一些创业公司选择了这个方向,但需要通过商业直觉踩中痛点,寻找到您的优势点,同时选择到跟您优势点匹配的机构,这才可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