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名医沙龙 > 最美医生系列|看96岁张效房,怎样成为一代“男神”

最美医生系列|看96岁张效房,怎样成为一代“男神”

2016-04-12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他是病人眼中的好医生,96岁高龄仍然坚持出诊兢兢业业风雨无阻。他是护士眼中难管的病人,住院期间还偷偷跑去门诊为病人看病。在他眼中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

  张效房

  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他是病人眼中的好医生,96岁高龄仍然坚持出诊兢兢业业风雨无阻。他是护士眼中难管的病人,住院期间还偷偷跑去门诊为病人看病。在他眼中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他说:“病人说他是好大夫,他才是好大夫。”他就是眼科专家张效房。

  一代医学宗师是怎样炼成的

  他的步伐紧跟着时代前列

  3月12日,春寒料峭。

  早上8时多,张效房准时走出家门,手提形影不离的竖形文件袋,里面装着眼科的学术论文来稿。

  刚出楼道,一阵寒风迎面吹来,老先生扣紧了外套的领口,缓步走向郑大一附院门诊楼的办公室。

  神采奕奕的张效房

  “张老师,今天还去上班啊?”一路上,不时有人充满敬意地跟张老打招呼。

  “是啊,医院周六照常上班。”张老笑着回应。

  每周上6天班。独自走路上下班,不用人接送。这是96岁的张效房的生活状态。

   给人改文章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是莫大的享受过程

  修改论文时的张效房

  老先生身形挺拔,步态稳健,声音富有磁性(年轻时练过音乐),谈吐流畅自如;满头银发向右梳成三七分,没有一根乱发;西装外套里面的棉质白衬衣洁白如雪。人们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风度翩翩的老者已经96岁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每天要花10小时修改批阅论文,夜里两点前很少入睡,一晚上睡三四个小时是常态。

  “张老师,您昨晚改论文改到几点?”跟随张老一起走向办公室的路上,记者问。

  张老笑笑,伸出了3根手指。

  别看改论文到凌晨3时,早上6时多,老先生就又精神焕发地起床了!

  修改论文,对张效房老先生来说不是件苦差事,反而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有一年,他在雪地里摔倒了,手腕骨折。打上石膏后,剧烈的疼痛什么办法都止不了。但一改论文,就把疼给忘了。接受了前列腺摘除和肾脏摘除术后,他也是用这个方法“止疼”。

  他改的论文,是《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的来稿。这份杂志创办于1979年,当时叫《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目前为月刊,是我国眼科学者交流的平台,也是基层工作者了解新技术的窗口。作为杂志的主编(2012年改为名誉主编),张老多年来对杂志的编审非常重视。他对每篇来稿都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作者联系。

  “您改一篇稿件最多要花几小时?”记者问。

  张老沉吟一下说:“有七八个小时吧,有的我还要再查资料。”说完,他拿起一篇正在修改中的稿件。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绿色的标注。第一遍改用红色笔,第二遍用绿色笔,第三遍用蓝色笔,这是张老的改稿习惯。

  格式、用词、语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术问题,有的作者没有说明白,有的说得不正确,张老会给作者提出线索,让其重新考虑,常常反复退稿好几次。

  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张老都随身携带着论文来稿,随时批改,不知疲倦。

  杂志目前已发行到美、法、英、日、韩等世界多个国家,国内外同行可第一时间看到。

  “他们虽然不懂汉语,但懂得英文摘要。如果有错误,让他们看到多不好啊,不光是对我们这个杂志,对我们中国的医学界影响都不好。”张老说。

  通过编杂志,张老对全国各级医院眼科医生的学术水平如数家珍。有的作者在收集文献资料、统计病例、总结经验上下了很大工夫,张老感到十分欣慰;有的年轻医生和初学者基础相对较差,张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他们花了很多精力总结经验,而我读读他们的文章,就能学到他们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一个莫大的享受过程。”张老说。

   只要别人需要,我就热情地自觉自愿去帮助他

  这些影像斑驳的老照片,记录了张效房71年治病救人的足迹

  说起70多年来的眼科临床工作,张老津津乐道的有这么几项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医疗队,到全省各地贫困的农村给群众义务防治眼病。

  在上世纪60年代豫东的洪涝灾害中,他发现钩端螺旋体病并及时找出了治疗方法,引起了对我国北方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的重视;在基本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工人农民在生产中眼外伤频发时,他创新发明了眼内异物摘除方法,受到全世界眼科学界的认可;当白内障成为我国致盲病因的首位,他改进、简化了白内障手术,将手法小切口术式推广到全国基层。

  新中国刚成立时,沙眼的患病率特别高,成年人沙眼的发病率几乎为100%。张效房就利用星期天和学校放寒暑假的时间,带领眼科医生和护士下乡搞调查、做治疗。

  他们骑着自行车一跑一天,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的家里,一边与乡亲一起干活,一边给他们检查,宣传眼病知识。吃饭自带干粮,晚上睡在小学教室的课桌上。一坚持就是四五年。

  开封、新密、嵖岈山、商水县、淅川县、舞阳县、邓县(现为邓州市)、鹿邑县……张效房和同事们的足迹,留在了河南的许多县市。

  “我们给病人做检查时,用棉球擦手消毒,手指头都能冻裂出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感到农民实在是太需要我们了。”张老说。

  他们的努力,不仅仅让许多沙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还为全国的沙眼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在全国沙眼防治工作会议上得以推广。

  张效房为我国眼科学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眼内异物摘出方法,同样是在病人的迫切需要中应运而生的创新之举。

  1955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各项基本建设事业突飞猛进,但眼外伤病人也多了起来。其中,异物伤尤其常见。铁块儿、石块儿、木块儿等进入劳动者眼球的现象十分常见。

  异物进入眼睛,除了造成机械性损伤外,长期不取出还会造成化学性损伤。在当时,我国在眼内异物摘出方面没有什么好方法,必须在眼睛上重新划开一个口子,损伤更大。

  张效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什么办法既能把异物取出来,又能避免对眼球更大伤害呢?

  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潜心研究眼内异物摘出,并获得了重大突破。他设计的薄骨定位法、电子计算机校正法、“重叠波”定位法、磁棒接力摘出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相继应用于临床。这些安全、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眼科同仁称为“张效房法”。

  随后,张效房又在调查中发现,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的首因。而超声乳化手术设备昂贵、操作复杂,不利于在基层推广。为此,他又花10余年时间,研究出一种新术式——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20多年过去了,该术式仍然在基层广受欢迎。

  随着年寿渐高,张老花在临床和科研上的精力,慢慢向学科建设上转移。

  他热心省内外眼科事业的发展,促成、扶持河南省建立市(地)、县级眼科医院和有特色的眼科10余所。从南阳市眼科医院、周口市眼科医院、商丘市眼科医院……他不光帮着筹划,甚至替对方绘制新院建筑布局草图,并在技术上全力支持。

  济南市中心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无锡市第三医院、深圳市眼科医院……都曾得到过张老在技术和业务上的倾囊相助。

  “这么做我图什么呢?什么都不图。我觉得这是眼科事业,只要人家需要,只要我有这个力量,我都尽量支持,为发展眼科事业多尽一点力。”

  对人诚恳、处事以公、与人为善、以和为贵,这是张效房从学医的父亲那里得到的教导,他一生奉行。只要别人需要,就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帮助,他始终保持一颗助人为乐的心。

   眼科要继续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张效房拿起一本他主编的教材,这里的研究成果——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曾经轰动世界

  3月12日上午,在张老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一份手稿《关于我院眼科实现“复兴”的建议》。

  这份手稿反复修改,前几天才最终完成。稿件呈阅的对象是郑大一附院院长阚全程、党委书记张水军以及其他院领导。

  “这个是我最近准备找院长汇报的两件事之一。”张老说,“一个是关于成立医院环境保护和院容院貌监督委员会,另外就是‘复兴’我院眼科。阚院长忙得很,但这事儿值得说。”

  张老说,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郑大一附院曾经有过比较突出的表现,在全省甚至全国能数第一的技术和研究有20多项。当时,该院眼科的临床业务能力居全国第四位。

  近20年来,随着眼科医学的日新月异,情况有了些变化,眼科学界后浪推前浪地向前发展着。张老有些坐不住了。

  在2010年时,他曾向医院递交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了眼科发展的10项建议,其中派出留学生和添置设备两项目前已实施,办好眼外伤杂志也逐步落实了。

  96岁的张老又提出了几点新建议:建立眼科核心组,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利用好科研和学术资源,齐头并进、全面开花;在眼外伤、白内障、眼底病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他在建议书中说“现在已到了必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时候了……站在全国眼科同道面前可以毫无愧色并会受到另眼看待,我有生之年能见到此情此景,吾愿足矣……”

  张老分析起眼科发展目前面临的机遇,头头是道。他不光对本院的眼科业务了如指掌,而且对全国、全世界眼科医学的情况了然在胸。

  2008年以前,张老曾先后10次到美国访问、讲学,在8所美国大学、2所日本大学做了学术报告,并曾在世界眼科基金会主席罗伊的陪同下参加克林顿(美国总统,时任美国某州州长)的接见。同时,他还先后到日本、瑞士、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学术访问。

  即使在年逾九旬之后,他每年也最少两三次出远门,参加全国眼科医学的学术盛会,掌握最新动态。之后,张老总会第一时间把在国外学习到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本院。

  他曾将政府奖励的科研奖金设立了学术基金。2008年,他又将毕生省吃俭用的积蓄捐出100万元,使基金的本金达到130多万元,资助医学生出国留学、学术研究等。

  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一心想着振兴中国的眼科事业。

  “我以这样两句话自勉一生:‘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张老说,“只要人心不老,就会永远年轻。”

  看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张效房

  为什么他是眼科界的“老爷子”和“男神”

  同事眼里的张效房是个“工作狂”,学生眼里的张效房就是眼科界的“男神”。而对于河南“眼科圈”的人来说,“老爷子”是他们对张效房的昵称,也是肃然起敬的尊称。

   “老爷子”就是个“工作狂”

  郑大一附院一直在向张效房的精神学习

  一个人活到96岁还能做些什么?门诊、查房,甚至用英语改文章、教学,这就是张效房每天都在做的。满头银发的他,以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

  学生们开玩笑地说:“‘老爷子’的年龄应该用‘公岁’来计算,今年也就48岁!”

  提起张效房工作时的劲头,与他共事多年的原眼科护士长尹玉的神情中写满了敬佩。

  张效房是一刻也闲不住的人,查资料,搞研究,写讲义,带学生。直到今天,张效房还坚持给医学院的本科生和留学生授课。

  “要是排除生理年龄,按照心理年龄来算,‘老爷子’就像是个20岁的年轻小伙,做起事情来有劲头得很。不过,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工作狂。”尹玉笑着说。

  据尹玉描述,张效房还没退休时,一天到晚都在科室,不是做手术,就是看病人,晚上有点空还要给研究生上课。逢年过节,即使年三十,你都能在医院看到张效房的身影。

  如果谁要是不知道“忘我工作”是什么样子,看看“老爷子”就明白了。现如今96岁的高龄,还坚持每周二门诊、每周四查房,无论寒暑,只要不出差,从不间断。

  有一次,张效房带着值班医生和学生查房,从上午8点半一直到12点,先后看了48个病人,跟着的人都累得不行,而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还在认真地问病情、作指导。“我怕他口渴,就给他倒了杯水,但是却被他回绝了,说工作的时候不喝水。”尹玉说。

  张效房身上的这股子劲儿,无形间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3月10日17点30分,已是下班时间,但是郑大一附院门诊楼7楼眼科门诊17诊室里,依然还挤满着人。张效房的“大弟子”张金嵩,正在为患者看病。

  “今天患者比较多。”张金嵩说。等到把所有病人看完,已是19点整了。

  今年70岁的张金嵩,1968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1978年成为张效房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以后,被大家称为张效房的“大弟子”。由于受到老师的影响,退休的他又重新回到了临床。

  “我的老师96岁了都还在给病人看病,我可不敢偷懒,不然老师会‘吵’的。”张金嵩呵呵笑了笑,“在我们医院,单是80岁以上还在坐诊的老专家就有18个呢,我还算年轻呢。”

  说起对老师的印象,张金嵩说:“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张金嵩自己也在传承着“老爷子”的这种作风。

   “老爷子”眼里揉不进沙子

  给学生改病历、改论文、讲治病,那是一丝不苟

  在学生眼里,老师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和身边同事也提出了很好的要求。

  提起老师的严厉和认真劲儿,学生甚至都有点儿“害怕他”。

  “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多亏老师那些年的严格要求。”张金嵩说,“我中学时学的俄语,考研究生时用的也是俄语,英语底子薄,但因为搞科研要考英语,老师就一直鼓励我学习。”

  “读研究生那会儿,不管是放假回家,还是出差学习,老师总会问我行李中带英语课本没有?等车时读一段,不会的查查字典,一定要多看看。”张金嵩说,“直到今天,每周四的上午,老师还会亲自带领研究生、进修生等进行每周一次的英语查房,解决疑难问题,要求研究生以全英语的形式汇报病历,如果语法、用词不准确的,都会一一予以纠正。”

  “老爷子”是个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只要是看到学生们不认真,或者不上进,他总是会不留情面地指出来。有一次大查房,一位研究生报告病例时,因为不认真,出现了多处错误,张效房就当着全体人的面批评了她,当时那个学生就羞赧地低下头。

  “老师做学问非常严谨,从他身上,不仅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学到了专业的态度。上学那会儿,他总是教育我们,对于医学,不能有一点马虎,只有不断钻研,严谨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诊治患者。”张效房的学生、郑大一附院眼科三病区主任张凤妍说。

  前段时间,张凤妍有一篇眼科论文拿给老爷子看。别看张凤妍已经是病区主任了,但是“老爷子”修改得也很认真。第一遍修改时,张效房从头到尾地把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拿红笔标注出来;第二遍修改的时候,他特意把张凤妍叫了过去,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出处在哪等;第三遍修改的时候,遇到有问题的地方,他也会很仔细地询问。

  “老爷子虽然要求严格,但是从我们上学那会就特别珍惜每次查房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享受‘一对一’的指导。老师虽然要求严,但是不苛刻。他虽然批评人不讲情面,但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更好的角度工作。”张凤妍说。

  现在,张凤妍也要带自己的研究生了。她现在越来越明白,当时老师为什么对他们那么严格了,而她也同样把老师这种严谨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为跟得上时代老爷子总在学习

  总是在不断学习的张效房,满满的儒雅气息

  “别看‘老爷子’96岁了,他可一直都在跟着时代走。他现在不仅会上网,还有自己的QQ、微信和飞信呢,有时候还会在微信群里面给我们说一些事情。”张凤妍说。

  张凤妍还给记者讲述了今年过年期间“老爷子”在微信群里学发红包的趣事。

  “农历年的正月初六,是我们在郑州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聚餐的日子。饭后闲聊的时候,老爷子问我:‘你们都在玩微信发红包,我也不会,你们教教我呗。’于是,我就手把手地告诉了‘老爷子’怎么发红包、怎么抢红包。老爷子学会后,我就在群里面发了一个红包,老爷子抢到了一个,点开里面有1元多。老爷子还打趣地说:‘我这抢了怎么取出来啊。’”

  虽然张效房早已是眼科泰斗了。他却时常以学生的身份自居,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

  “有一天,我正在忙,突然接到‘老爷子’的一个电话,原来他在看我给他审的论文当中有提到当今采取飞秒技术来治疗白内障。老爷子就问,这个技术治疗效果怎么样,费用怎么样,现在是个什么情况,问的特别详细。”张凤妍说。

  张效房不仅探索本专业的知识,遇到跨专业的知识也非常虚心。“‘老爷子’曾经因为给一个研究生改论文,遇到一个眼科护理问题,愣是给我打电话、问了近30分钟。”尹玉说。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张效房不辞劳苦地为眼科医学杂志审稿和改稿,而且把这当成了对自己有益学习的过程,及时地掌握了眼科医学的新知识。说实话,他是在用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精神,让他的学生学会传承。

  《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中说,“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意思是,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别人由衷的尊敬。

  张效房正是以自己的平凡举动,感动着学生和身边的人。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