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精选阅读 > 深圳卫计委为何推动颁发国内首个医生集团“准生证”?

深圳卫计委为何推动颁发国内首个医生集团“准生证”?

2016-03-16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营业执照的诞生表明了医生集团作为一个新行业的诞生,医生可以在合法的商业组织中从事自己的医疗活动,集团内的医生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始新的执业模式

   3月8日,“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生集团医疗公司”)正式批准注册,该公司由广东首个“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以下简称“医生集团”)发展而来,“岭南三剑客”之一林锋任法人。营业执照的诞生表明了医生集团作为一个新行业的诞生,医生可以在合法的商业组织中从事自己的医疗活动,集团内的医生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始新的执业模式。

 
  在美国,执业医生以医生集团形式执业占据了82%,是国外主要的医疗模式。而在中国,医生集团这种新业态才出现。首张“医生集团”营业牌照为何会落在深圳?这对于深圳和深圳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深圳的医疗改革、医生多点执业的推进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5日,医生集团医疗公司三位创始人林锋、谢汝石、张子谦在深圳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前世“私人医生工作室”身份尴尬

  “在工商词条上根本就不能注册‘医生集团’等字眼”
 
  “我14块钱的一个号,都被黄牛炒到了3000元,但是患者花了高价,排了半天后,只能给他几分钟的时间,患者不满意,最后把气撒到医生头上。”对于目前的医疗现状,林锋也很无奈。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医疗服务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患者、医生、政府都不满意。
 
  如何才能破解这种局面呢?2015年3月,广东正式允许了医生多点执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林锋与其同事副教授谢汝石,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子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在珠江新城创办了广州第一批“私人医生工作室”,并联合创建了国内首家以“私人医生工作室”命名的医生集团,旨在探索医生多点执业的服务新模式。按照国外私人医生的经验,工作室的运营采用预约制度,预留了充足的咨询时间,并有工作人员协助检查,在各个诊疗节点上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从目前来看,工作室初步达到了目的。”张子谦说。近一年来,他的“颈肩腰腿痛医生工作室”零投诉,虽然挂号费用要比医院贵,但提供的服务有别于公立医院,没有不必要的检查和大处方,会针对性地给病人个体化和精准的治疗,有时候看一个病人要花一个小时,更多病人认为很值得。
 
  在不到1年的发展历程中,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在广州、重庆成立了常设机构,也荟萃了国内和国际知名的医疗专家300余人,覆盖19个临床学科,发展成为“中国十大医生集团”之一。其间探索与实践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业内也将三人称为医疗改革“岭南三剑客”。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的市场化运作仍受到制约。谢汝石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取得工商执照,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医生集团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受到限制,“在医疗机构里面,我们不能主动进行收费,要医院收完之后再分给我们。”
 
  而且根据《医师法》,医生执业必须要先在医疗机构注册,只有在不离开医疗机构的情况下,才能在工作之余采取医生多点执业的模式加入医生集团,这意味着医生仍属于医疗机构,而不是属于医生集团,医生始终会受到供职医院的制约,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外出多点执业。此外,医生选择院外多点执业也可能面临医疗纠纷等风险。
 
  在美国,执业医生以医生集团形式执业占据了82%,是国外医生执业主要的模式。而在我国,医生集团仍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名正言顺地在工商部门注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医生集团在工商注册上存在很多限制,公司不能称为医生集团,所以我们注册的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林锋医生更早在国内创立“医生集团”的张强医生也遗憾地表示。
 
  “在工商词条上根本就不能注册‘医生集团’等字眼。”谢汝石说,名称中有“集团”二字,一般人会认为是办集团公司,工商部门会要求申请人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申报,这显然是医生集团达不到的。为了找到注册上的突破,他们绞尽脑汁,甚至曾经想过在香港注册。
 
  医生集团让医院的医生流动起来

  “我没想到那么快就批下来了”
 
  就在谢汝石他们为“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未来的发展犯愁的时候,深圳主动抛来了“绣球”。今年年初,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向谢汝石发出了邀请,希望“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在深圳成立公司总部以及建立名医诊疗中心。
 
  为了让这一新生事物在深圳落地,罗乐宣与深圳市市场质量监督委员会相关部门直接进行协商,并请他们给予支持。”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采纳了其意见,率先在政策上进行突破,给予医生集团一个合法的身份。3月8日,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经批准正式诞生。
 
  “我没想到那么快就批下来了。”那么快拿到牌照让谢汝石感到兴奋和意外,更让他看到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勇气,“这种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政府的支持总是走在企业的前面,推着企业走,这也是我们来到深圳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是深圳的一块短板,老百姓的一些疑难杂症还要跑到北上广去看。如何补上医疗资源供需矛盾这个“短板”也成为深圳医改的一个待解难题。
 
  “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是深圳补‘短板’”的一个重要手段。”罗乐宣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多元化办医加快推进,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发生深刻变革,医生集团、护士集团、家庭医生集团、名医中心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些新业态,可以提升社区医疗水平。“因此,我们积极创造环境,要吸引优秀的外地医生来深圳创业,为深圳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罗乐宣说,医生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推动医生自由执业,有利于提升医疗人才价值,促进医疗服务下沉。
 
  罗乐宣也表示,深圳引进和培育医生集团的愿景是,希望将医改从过去主要针对医疗机构改革,转移到针对医务人员的改革上来,通过为医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促进医疗服务新生态、健康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随着首张营业牌照的诞生,医生集团也成为一种新的业态,医生集团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始新的执业模式。记者了解到,医生集团目前也在申请医疗机构牌照,等到拿到牌照后,集团的医生就可以注册,然后在深圳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了。而且,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医生集团可以名正言顺与医院合作,在深圳开发票、收取医疗服务费了。在支付手段上,医生集团也将探讨目前从医保、商业保险向医疗机构支付,转变为向医生集团,甚至是向医生个人支付的模式。
 
  谢汝石把医生集团比作一个航空公司,医院就是机场,而医生团队则是不同型号的飞机。“医生集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每个医院有强有弱,某些医院肿瘤手术非常弱,我们派医生团队去帮扶,提高医院的水准。”谢汝石说,“医生集团就是一个流动的医院。”

  未来深圳人看顶级专家更容易

  “医生集团的出现不会推高价格”
 
  随着首张营业牌照的诞生,医生集团也将提供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医生集团的初始目标是在为市场提供多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使医生专业价值得到合理的、阳光的体现,推动深圳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未来医生集团的运营模式,主要除了盘活深圳现有医疗资源的PHP(医院合作)模式外,还会与资本、保险结合后建设自己参股的新医疗机构或者医养结合的平台。
 
  PHP模式以医生为主导,医生集团与医生签约,医生集团与医院签约,医生通过医生集团到合作医疗机构执业、会诊手术,获得分成收入或保险支付。“很多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社康中心缺少优秀的医生,而引进专家的成本很高,如果医生可以为医院提供高水平的医生团队,并在此基础上收入分成,对医院来说解决了问题。”谢汝石说,而患者也可以在基层得到很好的诊疗。
 
  这样的活动以往常常被定义为“炒更”、“飞刀”,医生集团合法化以后,医生的服务收费不但可以通过医生集团定价,还可以阳光化。这样的明码实价不但方便患者知情,同时也方便了行业的监管和按章纳税。
 
  而对于深圳患者来说,看疑难杂症或将不用跑北上广了。“已经有很多医生有意向通过医生集团到深圳来执业,患者除了可以得到省内专家的精准服务,还可以通过集团的网络和渠道得到省外乃至国外的专家服务。”谢汝石说,“有些个别难的病例,我们将会通过远程会诊、专家请进来送出去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通过PHP模式,医生集团将在深圳建立顶级专家引领型的三级分诊模式,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基层不能解决的推荐到大医院专家、省外顶级专家等。同样,在患者手术后,也可通过医生集团渠道及时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缓解大医院看病难。
 
  医生集团这一新业态应时而生,得到了深圳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医生执业必然会存在医疗风险,且只有监管才能使市场更加有序,责任更加分明。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表示,卫计委会将监管其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执业行为。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也欢迎医生集团的到来。“它满足了不同层次老百姓的看病要求,经济条件好的老百姓看病容易了。但是,医生集团的出现不会推高价格,医疗价格的结构有一个转换,专家收入会提高,潜在的灰色收入会减少,老百姓总的看病费用不会上升,看病的绝对支出会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情况。”不过,他也认为,不要认为医生集团能解决目前深圳医疗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其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质性的意义。”他也表示,医生集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费用管理、收入分配等如何监管,政府应该尽快出台规范或者指导意见,最好是立法,“如果全国性的不行,深圳可以率先出台。”
 
  ■对话

  医生集团医疗公司创始人接受专访:
 
  医生不靠红包大处方靠服务提升价值
 
  南方日报:目前,集团内有300多名医生,主要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医生与医生集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谢汝石:大部分是体制内的,中国的医改脱离了体制内医生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医生与医生集团是契约关系,每年签订合同。医生集团也将改变医生与医院的关系,目前医生与医院是雇佣关系,未来医生集团的医生与医院将是合作关系。医生集团不能保障医生的收入和利益,只有医生签约后产生自己的收入,如果医生不能提供服务就没有收入。
 
  南方日报:请问拿到营业执照后,对医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谢汝石:推动更多医生走出体制,在体制外提供更多服务,医生不但增加了执业模式,还可以专心做好份内的医疗工作。因为,除医疗工作外,公司将会有医生助理、医疗意外保险、法律等人员协作医生多点执业。而且医生价值得到回归,医生不要靠红包、大处方等歪门邪道赚钱,而是靠服务提升价值。估计3-5年后,会有一批医生塑造自己的品牌,在自由执业的路上走得更好。而等医生集团执业平台完善后,会有更多医生从公立医院真正走出来。
 
  南方日报:医生集团是否会对公立医院产生冲击?医院是否会担忧人才的流失?
 
  林锋:最大的冲击是让医院的医生流动起来,随着医生的流动,医院的影响力扩大,其资源会扩大,医生也带会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医院不应该担忧其医生的流动,而应鼓励。
 
  南方日报:如果出现了医疗纠纷如何处理,谁承担责任?
 
  谢汝石:公司统一购买医疗意外保险,而且根据医生服务的不同,购买不同的保险。
 
  南方日报:拿到牌照后,公司与张强医生集团,以及深圳卓正医疗集团会有什么不同?
 
  谢汝石:拿到牌照后,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开发票,收取手术费用,甚至制定收费标准。而张强医生集团等其他没有拿到牌照的医生集团,注册的是医疗科技公司,只能收咨询费,而不能收取医疗服务费。
 
  卓正医疗是一个诊所的连锁机构,医生只在诊所里面执业,而我们的医生集团已经打破了执业范围的限制,只要到医生集团下的医疗机构注册,就可以在全深圳所有医疗机构执业。
 
  南方日报:今年医生集团在深圳会有哪些落地的项目?
 
  谢汝石:目前还没有正式签约的项目,但会在深圳各角落布置门诊端,这种门诊端主要是盘活深圳现有的医疗存量资源,比如罗湖医院、私人诊所、社康中心等,集团与这些机构签订合约,派驻服务团队。我们会根据对方可提供的资源,选择需要的平台来做,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会建设自己参股的新医疗机构或者医养结合的平台。
 
  南方日报:医生集团是一种新业态,对于该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
 
  谢汝石:我非常看好这种业态,这种医疗模式在国外是主流,而且这种模式最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从工作效率上来看,比一家医院养医生要高。一家医院与一家优秀的医生集团对接,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社会医疗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
 
  ■观点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

  给医生松绑深圳须继续破冰
 
  “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的出现首先是“医疗服务”可以作为一个“产品”单独进行工商登记,生产者是一个医生团体,而不是医疗机构。“这是中国工商管理、登记的一个重大突破。”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说,如何理解医生执业与医生集团服务呢?医生与医院签约是一种是用工合同,医疗集团与医院的签约就是服务合同,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对于老百姓看病治疗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黄牛炒号是中国医疗制度的一大弊病,也造成优秀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假如百姓可以从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中优价获得优秀医疗资源,这无疑是公平医疗的一种表现。
 
  廖新波指出,医疗有限公司的出现对于深圳的医疗改革无疑也是一个推动。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是医生多点执业的一个组织形式,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医生的资源的有序安排。医生可以加盟注册在实体公司的医疗机构里,通过公司与不同的医院签订服务合同,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这种通过市场来分级诊疗的做法,使医疗资源下沉,比政府多年来“鼓励”和“帮扶”来得更自然一些,真正做到“更多的专家到老百姓家门口给群众看病”。由此的改革也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体制的改革,让医院为医生提供服务平台,而不是把医生“圈养”与垄断,更不是把病员虹吸到大医院。
 
  深圳首先在工商登记上做了大胆的尝试,那么,医保部门呢?商业保险呢?他们是否也着手制定出一项体现医生价值的支付制度,让医生的价值不被其他检查和药品销售所绑架?廖新波说,制定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医疗保险制度,才能纠正小病大治、住院才有报销这些“拉动”医疗内需的“繁荣景象”。药品按医院等级使用其实也是对医生的知识价值的歧视,这些都需要纠正的。此外,作为医疗行政部门来说,也不要人为地设定技术准入、机构准入、医生准入的政策羁绊。
 
  在他看来,一种技术的应用,只要符合安全规范,由有资质认定的医生来操作,就应该允许开展,而不是看医院大小或等级。不然,如果因为医院“太小”而不能开展一项已经成熟的技术,会导致医生这只小小鸟“飞也飞不高”局面。
 
  因此,他也非常希望,深圳要进一步突破观念,在医疗服务供给侧方面,从支付制度、医疗行政管理和机构准入上再做出一些引领全国的新突破。“我也相信,医生集团医疗营业牌照的突破,会激活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健康产业整个生态圈,通过政策创新驱动,开放分工合作,局部的鲶鱼效应必定会激活目前的深圳医改,涟漪延伸至广东和全国。”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