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广州举办的“2015年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周晓燕教授就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检测现状和规范化诊疗进行了解读,分享了肺癌伴随诊断和实验室质控经验,旨在辅助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指导个性化用药,推进NSCLC精准医疗。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EGFR检测纳入NSCLC靶向治疗规范
随着伴随诊断的不断发展,NSCLC靶向药物研发等批准流程得以简化,近十年来,临床已发现了肺腺癌的一系列驱动基因改变。EGFR是NSCLC的“高频”驱动基因,PIONEER前瞻性研究证实了亚裔腺癌的EGFR高突变率为51.4%。中国总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率高达38.1%,“先检测,后治疗”的NSCLC靶向个体化治疗模式已成为临床诊疗规范。
2011年以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等权威机构均制定了EGFR检测相关规范与指南;2014年ASCO签署了一项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分子病理学学会(AMP)关于肺癌患者选择EGFR分子检测的临床实践指南。众多规范一致认为,所有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的患者都需接受EGFR分子检测。
中国也相继制定了2011年《中国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13年《中国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NSCLC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15年发布了《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同时在更新EGFR相关指南。目前相关指南和共识均推荐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常规检测EGFR,对小活检标本或不吸烟的鳞癌患者也建议进行检测。
作为率先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罗氏诊断cobas?EGFR基因突变检测已于2014年在中国上市,可通过对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准确识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患者基因特质的治疗方案并指导个性化用药,使患者获益。
严格开展实验室病理质控推进伴随诊断规范化
当前,临床上任何检测DNA突变的方法都可用来检测EGFR突变,各实验室采取的检测方法不同,主要包括SangerDNA测序法、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RMS)法和二代测序(NGS)法等,均需确保敏感性和特异性,当某种技术检测结果可靠性受质疑时,可采用另一种技术加以验证。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110家医院建立了院内EGFR基因突变检测平台,但我国EGFR检测率还远低于欧美国家和日本。
伴随诊断规范化的推广受检测方法、试剂、样本制备时质量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实验室操作步骤、仪器与结果解读等多因素影响。通过制定实验室规范以确保准确性、可靠性与可溯源性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关键环节。
在所有标准化检测中,病理医师与临床医生进行密切合作越来越重要,建议病理医生在项目申请、方法选择、结果解释方面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同时做好样本准备、病理诊断、病理质控等检测中的质量保证。
提高血液EGFR检测敏感性,改善晚期NSCLC患者治疗
临床上,部分晚期肺癌患者无法一次性获得活检结果,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对晚期肺癌重复活检(RTB)进行临床试验发现,仅66.3%的患者能一次活检成功,其他患者需进行2~4次活检。但很多患者不愿重复活检,即使活检也可能同样无法得到结果,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活检,此时进行血液EGFR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在肿瘤晚期,凋亡和坏死的肿瘤细胞进入血液时会释放产生外周血游离DNA(cfDNA),cfDNA在血浆中浓度变动大,片段很短,且肿瘤释放的cfDNA在总cfDNA中的含量不稳定,因此,使用敏感方法进行血浆EGFR检测至关重要。
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Lancet oncol)上发表的一项基于肿瘤组织/血浆cfDNA检测的EGFR突变状态研究化疗与厄洛替尼交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随机双盲试验(FASTACT-Ⅱ),将罗氏诊断cobasEGFR血浆检测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T) cobasEGFR突变检测比较,结果发现其具有优秀的一致性(88%)、灵敏性(77%)和特异性(96%)。罗氏诊断cobasEGFR血浆检测预计将于2015年内获得欧洲共同体(CE)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