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学者共同荣获了该奖项。屠呦呦获奖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消息传来,举国振奋,青蒿素也因此走进人们的视野中。但对于青蒿素产业,你又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券商的行业研报都说了什么吧。
根据齐鲁证券的一份研报的数据,国内青蒿素产业2012年的产量为200~220吨左右,其中中国内企业能够消化掉的非常少,而诺华公司的消耗量约达到50吨,印度两家公司分别消耗约40吨和30吨,仅这3家公司的消耗量已经占了国内产量的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三者均为WHO的供货商,另外还有40吨左右的原料则被各种渠道转销到印度。
作为一种抗疟药物,青蒿素主要由政府采购及非政府组织采购的特点很大影响了这一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同时,在国际上,由于青蒿素以国际机构采购为主,只有得到国家和国际双重认证才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中国供应商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的规则,因此极少能加入到联合国的供应商系统。目前只有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拥有预供应商的资格,中国青蒿素只能通过这两个通道进入国际采购网。
另一方面,据东兴证券的一份研报,我国虽然研发出了青蒿素,但始终处于产业链上游,主要生产青蒿素原料药等低端产品,在全球原料药市场占有率约70%~80%,产能过剩的现实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而外国医药巨头(诺华、赛诺菲等)掌握着下游制剂的核心专利,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垄断优势明显。
在青蒿素产业中,我国企业的优势主要在原料供应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三年中,有接近100家生产企业进入青蒿素生产行业,其中有80%~90%的青蒿素生产商都是非制药企业出身,且多是私人老板所开办的小化工厂。生产成本太高致使我国青蒿素难以产业化,而抗疟药的销售市场主要在非洲等世界穷国,这些国家本身需求能力有限。所以,除了提高生产质量标准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外,解决在相关国家的国际营销问题也是关键。因为青蒿素是WHO重点支持的产业,所以,若要发展青蒿素产业,除了要在相关国家组建专业的营销队伍外,还需与国际相关组织加强联系合作,以期能取得相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