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关注麻醉医生的工作负荷,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报道,近两年来我国连续发生10余起麻醉医生猝死事件。新青年麻醉论坛在2014年发起了中国麻醉科医生职业现状大型网络调查,在12788位全国麻醉科医生(约占全国麻醉医生总数的15%)的问卷结果中,仅有11.19%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占95.76%,近8成医生感到“很累”、“压力大”。
“与2012年之前相比,武汉协和医院的工作量几乎增长了50%。”对当前麻醉科医生的职业现状,姚尚龙感触很深:“医院麻醉科目前的人员缺口至少有三五十名。‘疲劳驾驶’是我国大型三甲医院麻醉医生面临的共性问题。”
事实上,麻醉医生的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我国的麻醉医生更是毫无疑问的“稀缺资源”。姚尚龙说,在我国,麻醉医生加班加点已是常态,超负荷运转让医患双方都处在危险的境地。
人员紧缺,医生过劳,随时都可能威胁到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姚尚龙说,我国的麻醉死亡率尚无准确统计;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三甲医院麻醉相关死亡的合格标准是1/500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低到1/20万。由此,呼吁关注麻醉医生的工作负荷,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麻醉医生的全国性紧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姚尚龙认为,编制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我国把麻醉学科定为临床二级学科,但并没有真正按其要求给出规范建制。一方面,国家层面没有按照医院规模、手术量,给出一个相应的编制比例,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医院不重视麻醉科,麻醉医生的编制如何测算至今没有明确标准,大部分医院是按照二十几年前的标准,即一个手术台配1.5~2名医生的办法招人。在手术量井喷的今天,我国麻醉医生紧缺的现象越来越凸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尤为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手术麻醉量与日俱增,麻醉师疲于奔命……但这些仍然难以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而与此同时,冷热不均的就医形势却令部分中小医院出现病房设备人员闲置的情况。这样的局面让姚尚龙意识到,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半径,提升基层医生水平,正是当下的现实选择。
将麻醉医疗技术和经验送到需要的地方,是他的一大心愿
有了上面这样的感悟,“将武汉协和麻醉的医疗技术和经验送到需要的地方”,成为姚尚龙的一大心愿。自2010年以来,姚尚龙每年至少两次亲自赴疆对口支援,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的援疆医务人员也已达十余人次。赴疆人员通过专家指导、专题讲座、麻醉带教等多种方式,帮助当地医院开展危重患者麻醉、神经刺激仪应用等新技术,提升当地人员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姚尚龙的网络公开课,每场听众可以达到两千人。
不仅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近年来,武汉协和医院每年定期举办湖北省二级医院麻醉科主任培训班,通过主题讲课、交流座谈等形式,向基层医院科主任传授麻醉学科的管理模式和临床新技术。此外,他们还开办了麻醉领域可视化技术培训班、TCI靶控输注技术培训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培训班等,近几年,约500名来自省内外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参与了相关学术交流。
此外,由姚尚龙领军的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也挑起了对口援助的重任,于2012年向恩施州沙地乡镇卫生院、崔坝镇中心卫生院等10家武陵山区乡镇卫生院捐赠麻醉学专业教材及监护仪、麻醉机二十台套,并向恩施州麻醉学会捐赠10万元科研经费。2014年,学会再度启动“大别山区基层医院捐医疗设备仪式”,将医疗设备和书籍送进了第二个老区。
除了编制不足、劳动强度大,对麻醉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导致我国麻醉医生短缺的重要原因。姚尚龙表示,麻醉学仍是一个新兴行业,始终处于聚光灯之外,很少为大众甚至医学界所熟悉。在欧美国家,麻醉科临床工作已不再局限于手术室,而是全方位参与到院前急救、围术期管理、危重症诊治。要提升我国麻醉学科在医院的地位,让麻醉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仍然需要业界同道的不懈努力。
前辈的“立身行事”之道,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我国麻醉专业从外科辅助科室一路走来,如今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对此,我们需要汲取和传承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在姚尚龙看来,一代代麻醉学家,用毕生心血积累的丰富经验,多是以规范、指南和建议的形式传承给年轻一代人。对导师治学和为人之道耳濡目染的姚尚龙深深感到,将前辈们的“立身行事”之道发扬光大,不仅是对师长敬重与感恩的最好表达,更是保证中国麻醉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凭借在妇产科麻醉方面的造诣,姚尚龙于2008年主持完成了我国《产科麻醉临床指南》的编写工作,其后在第二届全国妇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学习班、中华医学会第22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上分别做了题为《产科麻醉风险与防范》和《中国产科麻醉及分娩镇痛现状》的专题讲座,并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妇产科麻醉学组组长。今年,他又在新青年麻醉论坛专家讲堂奉上《产科麻醉现状和指南解读》,为促进中国产科专科麻醉的规范化倾尽一己之力。
身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姚尚龙受邀参加了国内国际诸多顶尖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主题发言,同时积极筹备组织了多场国内麻醉学界的省会。他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国际近30余部麻醉参考书的编写,其中面向21世界课程教材《临床麻醉学》获国家卫生系统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临床麻醉学》获国家教育系统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姚尚龙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导师,2014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他培养的百余名研究生,很多都已成为业界佼佼者。
让病人安全地手术、更好地苏醒和生活,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
麻醉学科的进步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创新作为巨大引擎。姚尚龙表示,近年来麻醉学科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麻醉方法的不断完善、新型药物的推广应用、操作技术的科学易懂和理论知识的逐步更新等各个方面。而通过不断创新,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围手术期管理,让病人更安全地手术、更好地苏醒、更有质量地生活,也是姚尚龙从医三十余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
然而,科研成果不是摆在实验室里的花瓶,服务于国民健康才是其终极目标。由姚尚龙牵头完成的便携式视频喉镜的发明及推广应用,正是转化医学的一项经典之作。
气管插管是实施全身麻醉和抢救危重病人时的重要操作,插管成功与否关乎病人的安危。据了解,国内每年估计有2000万全麻手术,50万心跳骤停病人以及各种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约100万以上的院前急救患者可能需要控制气道。气管插管需要借助插管设备——喉镜,但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喉镜,无论是直接喉镜还是视频喉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插管困难,体积较大、操作不便、容易对患者造成损伤等。
姚尚龙告诉记者,传统喉镜的缺陷是,视野受限,照明不充分,难以良好地暴露声门,插管成功率依赖麻醉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而且插管时须近距离观察声门,存在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污染到麻醉医生的风险。而国外的视频喉镜大多价格昂贵,不适合东方人气道特点,而且镜片的型号较少,大多数没有可供小儿使用的镜片。
基于现实需要,姚尚龙带领研究团队历时20余年,研发出适应国人气道特征、摒弃同类器具缺点、精制紧凑携带方便、型号齐全适用全面的便携式视频喉镜,获得中国、德国、美国及欧盟的20余项专利及美国FDA认证,并于2011年投入量产。目前这一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已在全国3000家以上医院应用,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出口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15个国家,预计2015年经济效益突破1.2亿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表示,UE系列可视喉镜可以获得高的气管插管成功率,保证病人安全,已经成为医院临床麻醉以及抢救危重病人气管插管的重要工具。
弥补国内麻醉学科的短板,是他从未间断的努力
在欧美发达国家,麻醉学科科研与临床往往能够做到深度结合,基础研究可以迅速转化为临床实用技术,应用到围术期管理和急危重症的诊治中;重视大数据的应用,指南、规范的制订及修订均有循证医学数据的支持。毋庸讳言,这正是国内麻醉学科发展的短板所在。
基于此,姚尚龙始终重视临床与科研并进,上世纪80年代末,即在国内首先开展分娩镇痛相关研究,此后科研范围逐渐涵盖围术期肺保护、心血管保护、脑保护以及局麻药物的基础研究等。他积极申报专利并转化为成果,打通产学研,除视频喉镜以外,在麻醉机、围术期液体治疗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的专利,并与相关院所、制药企业合作完成十余项临床药物和医疗仪器临床应用研究。而武汉协和麻醉科更是每年至少转化申请一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以求为患者更好地服务。
如果说,没有1955年由我国著名麻醉学家刘俊杰教授的创建,就没有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的话,那么自1997年开始担任麻醉科主任的姚尚龙,则把协和麻醉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了。
2004年,武汉协和医院正式启动了“人才、学科、品牌、国际化”四大发展战略。开展学术交流,加强科室建设,铸造学科品牌,增进内外交流,姚尚龙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麻醉与危重病学教研室,现已升级为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下辖麻醉科、ICU和疼痛病房三个科室,是国内第一个临床业务门类涵盖范围最全的麻醉学科。此外,麻醉科还建立了麻醉前评估门诊、术前评估中心,将传统的麻醉科逐步建设成为围手术科。如今,该院麻醉科已从最初的5名医师发展成为全国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专业大科室,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而自担任湖北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以来,姚尚龙更加重视全省麻醉数据上报汇总,从数据中找问题,找解决方案。中心还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和麻醉学终生教授李国华为客座教授,借鉴美国麻醉学界大数据挖掘的经验并开展深度合作,以进一步完善麻醉质量管理工作。
对话
重症病人越多
麻醉科的重要性越凸显
记者
在许多医院里,麻醉学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甚至认为“麻醉只是打一针的事情”。作为一位有着近40年从医经历的麻醉学专家,您认为该如何评价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姚尚龙
有人说,麻醉医生之于手术,如同导演之于晚会,人们常常记住了主持人,却很难感受到导演的存在。事实上,一个合格的麻醉大夫,只知道怎么打麻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病人的整体情况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麻醉医生是“管理”生命的人,他们的作用绝不单单体现在手术过程中,更贯穿于从手术前到手术后的整个围手术期当中。因此,每一位麻醉医生都必须是多面手。“千手观音”,就是麻醉医生紧张工作状态的最佳写照。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有时候麻醉医生看起来很轻松,其实却无时无刻不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急状态,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病人的生命体征出现变化,麻醉医生必须迅速反应,立刻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行动。显而易见,越是在大医院,重症病人越多,麻醉科的重要性就越凸显。反过来,没有高水平的麻醉科,高难度的急危重症和外科手术就无法进行,医院的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制约。
记者
手术麻醉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麻醉风险是否不可避免?站在医院管理者和麻醉医生双重身份的角度看,您认为该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这种风险?
姚尚龙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医生不仅要让病人没有痛苦的完成手术,更重要的是要让病人能够活着,因此,安全是麻醉手术管理的永恒主题。
麻醉专业的风险程度高于同行业中的其它专业,而这种风险只有严加防范,无法回避。造成麻醉死亡的常见原因为: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察不细和处理不当等,其中70%是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所致,绝大多数应该能够避免发生。
从技术层面,麻醉医生必须加强专业学习,练好内功,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应热爱本职工作,克服一些不良情绪,与手术医师应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共同商讨、形成合力,确保病人安全。从管理层面,麻醉科主任要健全规章并督促检查执行,亲自抓风险防范,亲自抓医疗质量。
记者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您认为麻醉科医生应该如何防范医疗纠纷?一旦出现危机,又该如何做好患者沟通?
姚尚龙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这才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对于医疗纠纷防范来讲,归根结底还是要在于各项医疗制度的落实。
一方面要做好事前防范,一方面更要做好事后管理。本着承担责任、真诚沟通的原则,医院对于由于错误管理、医务人员治疗失误或失职和意外导致的纠纷事件,应该诚意致歉,公开表示将承担责任并努力弥补损失,防止再度发生,对患者的正当、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一旦证实纠纷并不存在或与院方无关时,应该坚决否认,并利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及时告知公众。
记者手记
采访姚尚龙的第一站,是在我国麻醉学科先驱、年过九旬的金士翱教授家中。金士翱是推动麻醉学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科目的第一人,作为当时全国仅有的3位麻醉学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培养了中国大陆第一个麻醉学博士。而姚尚龙,则是金老的第四位博士生。
而当见到姚尚龙时,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这位风风火火、奔波忙碌到脚不沾地的专家型院长,居然曾经经历过包括肾癌手术在内的三次手术。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带着这个传奇,姚尚龙还在继续创造传奇。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采访中,记者找到了答案。正是对麻醉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让姚尚龙总能迅速走出挫折,一次次“满血复活”,充满活力地投入工作。而他之所以要首先带记者去拜访自己的导师,也是因为在他心中,麻醉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由当初的外科辅助成长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综合性学科,让人类在疼痛面前的尊严得以保障……这些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而来。因此,开展学术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培训从业人员、改善学科地位、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患和谐……这些都是让姚尚龙闲不下来的理由。
又要做管理,又要搞科研,又要带学生,做不完的工作总是把姚尚龙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而他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尽管各种管理工作花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学术的探索。相反,作为麻醉界较早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学者,他还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不断为麻醉事业发展而奔波呼吁;积极与管理部门沟通交流,争取各种政策,促进麻醉专业规范化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他更是毫不犹豫地冲在一线,并荣获了原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嘉奖。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姚尚龙对学术的态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恩师金士翱教授对他的评价:“勤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姚尚龙的为人,旁人不约而同的评价是“谦和”。“我愿意做一个‘接地气’的专家,一个‘接地气’的院长。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团队,建立起一个融洽的氛围是很难得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种氛围。”姚尚龙如是说。
未来10年对于中国的麻醉界而言,可能是最好的10年。统计表明,2014年,我国临床麻醉总量、麻醉医生数量,以及在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合会中的投票席位都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大幅攀升。姚尚龙坚信,只要执着前行,国内的麻醉专业从业环境一定会有所改善,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麻醉大国的日子也将指日可待。
姚尚龙
小传
华中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第一层次优秀领军人才。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兼麻醉科主任,曾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
199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评为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麻醉机理、ARDS重症治疗、疼痛治疗、心肺脑复苏和体外循环损伤机理研究工作。先后承担10项国家自然基金(其中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10余项部省级课题,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和参编专著三十余部,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副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副主编等。
此外,他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麻醉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长;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