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某医院骨科的一名患者准备出院时因突发肺栓塞而死亡,让医生们不禁唏嘘深静脉血栓的危险。今天小编精心挑选了几篇亚洲人未使用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文献,让我们看看未使用药物预防会出现哪些后果。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术后相对常见的并发症,由其脱落所引发的肺栓塞(PE)虽并不常见,却往往威胁患者生命,是骨科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东西有别,DVT青睐西方人
在西方国家,如不采用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大约有3%的患者术后会出现有症状的DVT和PE。通过影像学检测发现,如不采用药物预防,无症状的DVT发生率为40%~79%,无症状的PE发生率为7%~30%。由于西方人DVT和PE的发生率高,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作为术后预防DVT和PE的常规药物。然而,这些药物会使得患者发生失血并发症的可能性增高1.5倍至3倍,这些失血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的失血、血肿以及非手术部位的致死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失血)。
在东方国家,如不采用药物预防,通过影像学检测发现,无症状的DVT发生率为10%~16%,无症状的PE发生率为2%~6%。由于DVT和PE的发生率远低于西方人,常规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直在东方国家有争议,亚洲各国学者也开展了一些未使用药物预防的研究。
东方“幸运儿”不预防DVT后果如何?
2011年,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Y.-K.Lee教授等对2003年5月至2009年12月入院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861例接受,而没有接受药物预防DVT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仅有0.1%的患者(1人)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0.8%的患者(7人)出现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没有出现因肺栓塞而致死的病例。Y.-K.Lee教授等得出结论,东方人出现有症状的DVT和PE发生率院低于西方人,至少是在关节初次关节置换术后,当决定是否采用药物预防DVT时,应认真考虑这一点。
2014年,新加坡中央医院BinAbdRazakHR教授在对531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而没有接受药物预防DVT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回顾的531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发生了DVT,1例患者出现致死性PE,总体DVT发生率为0.75%。发生了DVT的3例患者术中止血带超过了60min,而发生PE的那例患者术中止血带超过了120min。BinAbdRazakHR教授认为对于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术后使用下肢压力泵就足以防止DVT,而并不需要使用药物预防DVT。但DVT的发生率会随着术中止血带超过60min而升高。
2011年,台北荣民总医院的ChungLH教授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对连续724例台湾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使用药物预防DVT。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其中62例患者(8.6%)出现了DVT,且女性发生DVT的比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同时接受双膝关节置换和体质指数(BMI)大于30kg/m2都是DVT的高危因素。术中止血带时间越长,DVT发生率越高。在对疑似DVT的患者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了缓解,并且没有患者发生PE。ChungLH教授认为,台湾人术后DVT的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常规抗凝预防。
2015年,日本神户大学的NiikuraT教授针对复杂下肢骨折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39例复杂下肢骨折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而术后并未使用药物抗凝,最终24例患者相继在不同阶段均出现了DVT,不过并没有出现PE。NiikuraT教授认为复杂下肢骨折术后出现DVT的比率要远远高于通常术后比率,对于复杂下肢骨折的患者必须使用药物抗凝预防DVT。
在回顾了4篇未使用药物预防血栓的文献后,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东方人DVT和PE发生率远低于西方人,但依然存在其他因素会使DVT和PE发生率升高。高BMI、手术时间长、复杂骨折、饮食习惯等均影响DVT和PE发生率。此外,不使用药物预防,可能还需要医生考虑自己所处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