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医:昆仑山下“天使”爱
摘要:上周,第七批广东援疆医生圆满完成援疆任务,陆续载誉归来。年半援疆路,满满喀什情。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祥地,喀什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如今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背景下,广东医生千里援疆,将两条丝路的民祉相连相系,书写粤疆两地情。
昆仑山下,大漠蓝天,瓜果飘香。在中国“西大门”新疆喀什,流传着一群广东医生的故事:
维吾尔族患儿三次
手术失败、当地医院束手无策,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胃肠外科专家郑宗珩夜奔叶城,起死回生;来自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刘金龙被称为“刘一刀”,脚不慎受伤了,拄着拐杖上手术台,连夜抢救病人;图木舒克市一位肝脏破裂患者急需输血,血库告急,来自珠海的三位援疆医生李荣华、林壮和袁琦文挽起袖管,跑到血站献血,挽回一命;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汉脑梗卧床,广东省
中医院珠海分院的
针灸科主任艾宙轻施银针,老人手脚一会就能抬起来、三五天就能下地,“神针”疗效轰动南疆;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专家马廷和援疆三年,最近还申请再留一年半,妻子也跟来了……
上周,第七批广东援疆医生圆满完成援疆任务,陆续载誉归来。年半援疆路,满满喀什情。
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方利旭说,从2014年以来,广东先后选派逾百名医务人员到喀什开展医疗援助,其中计划内援疆医生38人,柔性引进卫生专家60多人,他们的仁心仁术填补了当地18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改善了当地医疗条件,推动了民族团结。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祥地,喀什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如今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背景下,广东医生千里援疆,将两条丝路的民祉相连相系,书写粤疆两地情。
南方日报记者最近随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采访团到喀什,深入采访他们的感人故事。
群众看病就找广东医生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上,“粤喀情深,饮水思源”八个字分外抢眼,浓缩了广东援疆医生的无私奉献和当地百姓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没有广东的帮助,我们医院学科发展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院长邹小广,祖籍广东揭阳,是个“援疆二代”。提起广东援疆医生,这位富有
激情的院长赞不绝口、如数家珍。
邹小广说,2007年他刚开始担任喀什一院院长时,医院在全疆综合医院排名第15位、地州医院第7位。而在广东卫生援疆工作强力推动下,喀什一院2012年成为南疆地州首个三甲地州医院,如今医院业务量和综合实力排名全疆第三、地州级第一,正在打造南疆地区的地区性国际医疗中心。
2014年广东在选派16名计划内援疆医生的基础上,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5家大医院对口帮扶该院18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脏外科、急诊医学科和消化内科等受援专科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加上今年新评审的,预计共超过20个专科被评为新疆的临床重点专科!”
广东医生的到来,让喀什地区许多的重症患者得到了医治。
去年4月,喀什地区下辖叶城县一名两岁患儿误吞了枣核导致肠穿孔,当地医院三次手术都失败了,情况紧急。在喀地一院援医的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专家郑宗珩和院内两名专家制定了周密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患儿奇迹般好转。半年间,郑宗珩和同事往返叶城5次,顺利救治这名患儿。
去年11月,叶城县一名维吾尔族干部因重症胰腺炎发作陷入昏迷,生命垂危。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危急重症医学部的孙诚医生赶往叶城,不顾三四个小时的路途劳顿,立即投入抢救。郑宗珩随后赶到了叶城,为患者做了引流。2个星期后,患者脱下了呼吸机,最终康复出院。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今,喀什地区遇到危急重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呼叫广东医生。维吾尔族群众看病,就找广东医生。
如果说喀地一院是南疆地区医疗系统的心脏,分布在各个县(团场)、乡(连队)、村的医院、卫生院、村诊室则是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也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珠海骨科专家吴兴来到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当天就接诊了3位病人。“知道珠海要来一位骨科专家,他们已经盼了几个月了。”图木舒克市的交通事故较多,以往若出现颅脑外伤,只能到几小时车程外的上级医院,往往途中患者就有可能死亡了。去年6月,吴兴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患者,开放性颅脑损伤,脑组织外露。尽管只有一线希望,在家属的支持下,吴兴抢救成功。珠海医生的到来,让图木舒克市的患者不再只能转院到三四小时车程以外的喀什或阿克苏,周边地区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地向图木舒克市流动。
对口支援疏附县人民医院的6名广州援疆医生除了日常工作外,每逢周五,都会下乡到村卫生室开展乡村巡回义诊,足迹遍布全疏附县所有的乡镇,深受当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