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莆田系”自闭症医疗骗局
摘要:在抑郁症疗法诈骗被财新曝光之后,“莆田系”医疗骗局转战儿童自闭症,兜售神奇疗法,连环欺诈,荼毒孩子,骗取钱财。以目前的医疗科技水平,自闭症无法根治,也没有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他最后弄明白了一个事实:这些医疗机构兜售各类身披高大上外衣的神奇疗法,制造连环骗局,利用家长的急迫心情,大发“灾难财”。
骗局为何层出不穷?
“自闭症干预行业本没有那么多骗子,后来行骗的人多了,他们也就成了骗子。别以为穿着白大褂的就不是骗子,其实他们只是假装不知道自己是骗子。”黎文生说。
黎文生总结说,具备以下特征之一的都是骗局:宣称封闭式训练,禁止家长参与的;宣称包治愈的;目前使用干细胞治疗自闭症的;用百度搜“自闭症”出现在第一页的。
其实,早有媒体曝光过包括国济中医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的自闭症治疗骗局。2013年,《第一财经》栏目播出《自闭症江湖调查》,其中就有对北京国济中医医院楚兰菊的曝光。不过,电视曝光似乎并未对国济中医医院产生任何影响。
按规定,一个医疗器械要上市,生产者首先要经过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其中,对第一类安全的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对第二类相对安全的、第三类有风险的医疗器械,实行注册管理。根据《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办法》,一个医疗器械要想进入医院并投入使用,也要经过严格的程序。BNP生物治疗仪是否经过注册或备案,是否进行过质量验收,由何种采购环节进入到医院中,目前不得而知。截至发稿,财新记者仍未收到药监局和卫计委的采访回复。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对财新记者指出,医疗仪器骗局和虚假宣传屡见不鲜的一个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很低。“哪家医院在使用没有注册的仪器,药监局不会逐间查处,患者更不会分辨。”他指出,把医院纳入公众监管体系,要求医院像上市公司一样披露财务状况和信息,实现公众监督,才是解决之道。“不过,这样做的阻力的确很大。”
有多年医疗卫生行业经验的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冯毅对财新记者分析,虽然中国人的物质条件逐渐提升,有条件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但“中国人并不掌握相应的生命科学知识或资讯,哪怕是科普级别的”。他认为,“医疗系统只看病,不看人,病人从医院得不到针对自身特点的健康服务。”而各家电视台的“健康大讲坛”、各种“神医”在社会上阶段性的涌现等,就是国人对健康资讯需求强烈的例证。
再者,中国人看重政府的批准,不清楚对生命科学的新知是否可被接受,需要的顶级证据是RCT(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因此,政府的批准或被夸大的应用、物化的标准、碎片化的数据参数、专家的推介等,就可以巧妙地包装一个骗局。
“我们的无知和行骗者的无耻就这样结合在一起。”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胡育感叹,说是“我们”,而不是“患者”,是因为患者就是潜在的你我他。在胡育看来,全社会对自闭症儿童较少的关心与关注,是公众对自闭症的无知,也是对生理医学基本常识的无知。
胡育还认为,骗局频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质和资源的垄断。“医疗行为的诸多问题不是出在市场化,而是因为市场化畸形、市场化程度不高。”
“针对自闭症的医疗骗局频发不是偶然,这个问题一点不比医疗骗局发生的概率更严重。首都北京几乎是医疗骗子的天堂。”胡育说。
对于时下已被骗或行将被骗的人们,胡育提供了三种“治标”的个人维权途径:一、保留、收集证据,向公安经济侦查部门举报个别医疗机构诈骗;二、向医疗卫生监督部门检举医疗机构、医生虚假宣传、违规行医情况;三、医疗机构或医生,甚至是非法医疗组织或非医生,存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违规使用非法(指未经批准)、无益于病情(指乱用)的医疗器具药品、虚构或严重夸大治疗效果以及其它非法虚假情形的,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胡育认为,第三种是相对容易操作、维权成功率也较高的。“但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骗的人选择自认倒霉的居多。”
有维权能力的家长目前还是少数。因为一直在国济中医医院进行BNP治疗,前文提到的赵先生,最后悔的是耽误了儿子的最佳干预期。“现在只想给孩子看病,无心搞起诉,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