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孤独症儿童患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为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每周需要定期到这里上课,“老师”教他们如何与人交流,如何生活……
“咕咕咕咕母鸡在孵蛋……”昨日,儿童医院行为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老师”正在与10多名孩子玩游戏,让他们之间互动。这10多位孩子都是孤独症(自闭症)患者,他们参加游戏需要父母配合。
吴女士一边带着4岁的儿子模仿母鸡的动作,一边耐心地给儿子“加油”。儿子阳阳目前在上幼儿园大班,一年前被确诊为孤独症。被确诊前,阳阳时常会做一些重复机械性的动作,例如不停空手划圈。在幼儿园,阳阳不愿跟其他小朋友玩耍,即便在家中,家人叫他也常常没有回应。
“之前,一直以为娃儿只是性格有点孤僻,直到有次看一部香港连续剧,阳阳和剧中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表现很像,后来到儿童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患了自闭症。”吴女士说。
三岁多,他已认识千多个汉字
孩子们口中的“老师”,是康复中心治疗室的李燕。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燕发现阳阳对文字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天赋。“有一次我和阳阳一起坐轻轨,他认识站牌上的所有字,并且认路也很厉害,记忆力超强。”李燕说,阳阳三岁多的时候,已经认识一千多个汉字。
虽然“识字”能力不能改善阳阳的社交障碍,但还是让吴女士兴奋了一阵:“我们希望孩子发挥这种天赋,以后能找份工作。”
吴女士说,她对阳阳没有太多的期许,只希望他能正常地上完小学,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然后找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对于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吴女士有一套自己的调节方法。“我给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他有了进步,就拿笔记下来,比如主动和我说话了之类的,每次累了,翻开这个本子,看到儿子有了进步,心情就会好很多。”
今天(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日)。在如今繁华喧嚣的城市中,有些人即使不是孤独症患者,他们也会常常感到孤独。相关数据显示,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基因活动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你是否有过孤独感?那么又该如何调节呢?
33岁的樊莉莉,居住在北部新区人和,一到节假日就孤独感倍增。她称,遇到节假日,朋友大都陪在家人身边,她的家人没在主城区,又单身一人。“翻开手机通讯录,几百个联系人,却找不到一人陪同自己吃饭。”
樊莉莉委屈的说:“别个放假就和家人朋友出去耍,但我却在屋头宅起。一个人出去也没啥子意思。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大家晒节假日游玩的照片,我就很心酸,觉得很孤独,没得人疼爱。”
39岁的陈志强是公司的中干,而他又需要常常外出与客户应酬。“饭桌酒桌上跟客户们笑脸相迎、称兄道弟。可一下酒桌,那些所谓的‘兄弟’便形同陌路。”陈志强说,“每次应酬完回到家,看到家人都睡着了,陪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我就越发觉得自己很孤独。而且在外对别个笑脸相迎很累,回到家,家人跟我说话,我会不由自主的不耐烦。现在,有啥子事他们也不给我说了。”
好几次,陈志强都想辞职,好好陪陪家里人。可仔细考虑后,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很担心,自己再这样下去,会越来越孤独。
专家说>
结识新朋友锻炼身体等
可缓解孤独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在北部新区财富中心对20位白领进行随机采访。采访中,有19位白领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莫名的孤独感。其中,35岁以上的白领说,这种莫名的孤独感,起初常因为一个人吃饭、逛街等生活琐事而产生。但随着年龄增长,找不到人倾诉则成了主要原因,并且感到孤独的频率在增长。
如何摆脱孤独感?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邱驷称,如果孤独感长期充斥在心里,会导致心理疾病,比如压抑、
恐惧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生活、工作、学习等。
如果长期感觉孤独,不妨通过多与亲朋好友倾诉、结识新朋友、锻炼身体、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缓解,让情绪得到释放,也让自己更快乐。
医生提醒:治疗孤独症没有特效药早期干预是关键
儿童医院行为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程茜主任说,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大多会出现社交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等症状。
“目前,医院平均每周有3-5名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大多数家长是因为孩子不会说话前来就诊。”程茜说,不少家长听到这个诊断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康复治疗,而是到处去求医,他们不愿意相信孩子得了这个病,试图推翻医生的结论。
当家长最终相信孩子得了自闭症后,又一个劲地问医生怎么才能把孩子治好。
程茜说,孤独症的康复其实是个终身过程,症状程度较轻或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经过教育训练,适当环境安排,可以达到独立生活的能力,可适应某种行业;症状严重或低功能的自闭症儿童,类似重度或极重度智能不足,则需长期养护提供基本生活卫生照顾。大部份自闭症儿童都属于中等症状,经过教育训练,家中提供良好支持,可获得部份生活自理和自我照顾能力。
目前,治疗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家长及早发现和配合治疗是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关键。
儿童自闭症有这些症状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或者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社交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等,应及时到正规专业机构诊治,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矫治。
1.满一周岁时仍然对呼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
2.14个月时,不主动用手指向感兴趣或想要的东西。
3.18个月时,不会玩“过家家”这种假想游戏。
4.回避眼神交流,喜欢独处。
5.不关心他人情感,极少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语言和言语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7.总是喜欢重复同样的话。
8.语言理解能力差,答非所问。
9.不会与同龄儿建立伙伴关系,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
10.具有某种特别偏执的兴趣,比如某个玩具不离手。
11.喜欢机械地重复拍手、摇摆身体、旋转物品或某一动作。
12.对某些声音、气味、玩具、感觉的反应与他人不同。
13.常常把多个玩具或物品排成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