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健康头条 > 外媒:医疗迷信影响公众 药物滥用或成健康杀手

外媒:医疗迷信影响公众 药物滥用或成健康杀手

2015-01-31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实验室利用了人们的心理。看看电视药品广告就知道了。它们引诱那些有慢性病的人吃药,让人们感觉决定他们身体健康的人并非医生,而是药品。

   外媒称,我们抱着急救药箱生活,以为它就是生命的保障。但滥用药物是要付出代价的,可能会把小病变成大病。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2014年12月日报道,每天药物可以挽救数以千万计的人的生命,但也能夺取很多人的生命。欧洲每年有将近20万人(每天550人)因错用或滥用药物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如果考虑到50%的药物都是通过不当方式由医生开具或药房出售的话,那么以上数字可能还要更多。
 
  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被专家称之为“健康悖论”的现象: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越高,卫生、医院和福利标准越好,自我感觉有病,甚至因错误使用资源而死亡的人反而越多。然而情况原本可以不是这样的。胡安·赫瓦斯和梅塞德丝·佩雷斯两位西班牙医生在他们合著的《健康与平安》一书中指出,如果能更好地依照药物的说明服药,同时关注药物所具有的风险性,65%到75%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赫瓦斯和佩雷斯认为,不能预防性地服药。西班牙消费者与用户组织指出,拿心血管常用药阿司匹林为例,人们每天服用它是为了降低发生心脏病意外的风险,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不再继续建议人们预防性地服用这种药物。阿司匹林是急救箱中的常备药物,一小粒看上去无害的小药片,哪怕是服用1克也并非一点害处没有,而是有可能导致内肠道出血。其他药物同样具有危害作用。一些错误的处方,如老年人服用的利尿剂可能会导致抑郁;安眠药有时会引发人的攻击性;一些消炎药物则是心脏病发作的诱因。在发达国家,药物的副作用是导致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仅排在心梗、中风和癌症之后。靠药物生活导致的死亡超过了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呼吸道疾病等,是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4倍。
 
  虽然加强了宣传,但自我擅自用药的问题仍很普遍,而且在新生代中有加重的趋势。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服用过药物。3/4的受访者承认曾自己服用过止痛药;50%的人服用过治黏膜演炎药物;13%的人服用过抗抑郁药物;12%的服用过抗生素。大多数人都曾一次性服用过多种不同药物:33%的人同时服用过两种药物;25%的人服用过3种;19%的人同时服用4种以上药物。
 
  造成人们抱着急救箱过日子的背后的力量是药物实验室和制药企业的巨额广告投资。西班牙消费者和用户组织发言人伊莉安娜·伊斯韦尔尼塞亚努指出,广告的目的是“制造不存在的疾病或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目的在于销售尚未经科学验证药效的药物”。
 
  欧盟规定,不得对处方类药物做广告,于是制药商就开始针对医生寻找其他特殊的促销方式。因为最后在患者的处方上签字的就是这些人。
 
  医药产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之一是,把风险因素转化为慢性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拿胆固醇说事。最多可以有3个名词来指代这种新的疾病:血脂代谢紊乱、高血脂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虽然一半情况下通过调节饮食和锻炼身体,胆固醇都可以恢复到正常值水平,但过去7年来通过药物来降低胆固醇的做法已经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抗溃疡类药物的消费增长了3倍;消炎药的消费增长了27%;镇静类药物的消费增长了57%。
 
  西班牙一个医疗机构指出,制药商无限制地供货导致了用户需求的上涨,“我们的医疗模式是让所有人能享受到所有的医疗服务,而且是免费的,这在形成强大的一种体系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医疗化’”。医疗保险用户都变成了苛刻的消费者,权威医疗机构不再是负责关心人健康的领头者,而是变成了顶着医生头衔的销售。
 
  所谓的“技术控”在当前我们的生活趋于医疗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医生在每天的出诊中都能看到一些人,信赖新一代诊疗电子设备已经成为这部分人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些设备比权威机构的评估或身体检查还要可信。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患者向医生建议能否给他做某项检查,或者抱怨医生没有给他做出医嘱,此时他们丝毫不考虑风险因素的存在。很多患者都要求接受CT检查,殊不知这项检查给成年人和儿童造成的辐射危害。
 
 
  人们越来越愿意要新药,因为认为新药比老药疗效更好。专家指出,在使用新药方面西班牙位居世界首位。把药品消费与预期寿命联系在一起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看法,但事实并非如此。预期寿命85%取决于3个因素:基因、饮食和环境。只有15%的因素取决于医疗,其中也包括药品消费。新的治疗方法和制药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健康产生了片面且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科学却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实验室利用了人们的心理。看看电视药品广告就知道了。它们引诱那些有慢性病的人吃药,让人们感觉决定他们身体健康的人并非医生,而是药品。
 
  人们对于生老病死似乎越来越缺少忍耐度。如果一粒药片就能解决秃顶问题,为什么不吃呢?如果注射玻尿酸抽脂就能去皱,为何不尝试一下呢?
 
  整个社会好像都染上了小孩子的脾气。对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仅会叫着抗议,而且还要求立刻解决。消费者要求接受各种检查,以便快速确诊并解决问题。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医生迫于压力给患者进行各种不必要的治疗,于是造成新的问题,然后又出现了更多的治疗。对经济来说这是不可持续的支出,医疗制度变得失去效力。
 
 
  所有人都坚信对待疾病要防患于未然,预防要比治疗重要,但在这种看法的背后却是各种无效的做法。预防措施的增多,比如各种筛查把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变成了一场由检查组成的马拉松,让人们对通过筛查避免所有风险和慢性病产生了错误的期待。然而,预防性治疗导致的经济损失往往超过了医疗福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