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失能、拖垮全家。如此现状,正考验着众多的申城家庭。来自市老龄委的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7.1%,比上年增加5.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5.0%,比上年增加了4.51万人。这其中,失能老人约有40余万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老年护理带来严峻考验。
作为老年护理的一种模式,医疗机构内开设老年护理、养老床位的医养结合模式,颇得病人与家属称赞。然而,记者近日经过调查发现,医养结合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已经影响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医护加养老受青睐
去年七月,虹口区卫计委针对区域医疗资源进行结构调整。作为非公立医院,地处凉城路的上海天伦医院,着手试行医养结合模式,改造出100张老年护理床位。床位开放三个月,便全部满员,副院长林志文说:“需求如此迫切,出乎我们意料。”
戴先生家住黄浦区,87岁的老母亲患严重老慢支,照料母亲一度成为兄弟姐妹难以支撑的重任。戴先生道出苦水:“请保姆每月三千多,老人身体不舒服还要送医院,睡急诊间,一年折腾几次,全家都筋疲力尽。”听闻天伦医院开出老年护理床位,戴先生将母亲送进来。一年多时间,家属尝到了医养结合甜头:老人稍有不适,医务人员就在身边,费用也省去不少。戴先生还算了一笔账,这里有医保,医药费用自负8%至10%,外加护理费、床位费、餐饮费,老人每月支出2300元左右,比请个保姆还便宜。现在他们全家都轻松了。老年科主任潘承栋介绍,100张床位中,护理对象的平均年龄高达82岁,其中80至89岁更是占了72%。他们大多患有脑瘫、中风、老年痴呆等慢性疾病,有的重病手术后丧失自理能力,专业护理康复解决了家属的燃眉之急。
社会效应好,经济效益差
既能住在医院得到护理、又可兼顾养老,天伦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市民,目前预约排队、等候入院者已达百余人。病人家属一致满意,社会效应已然凸显:去年床位开放至今,老年科已收到86面锦旗、26封感谢信。不过,潘承栋坦言:养老护理床位的周转率考核较为宽松,因此,绝大多数病人进来就不再想走了;最近一次病人出院约在三个月前,今后怎么满足更多病人家属需求,着实是难题。
除了出院难,更令院方尴尬的是,医养结合目前只赔不赚,长远发展是个难题。业内人士透露,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市民政部门鼓励新增养老床位,每张床位补贴1万元,区县则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增加补贴,虹口区一张养老床位的补贴合计达3万元。然而,医疗机构内的养老护理床位,民政部门补贴“吃不到”,卫生部门补贴也没有。两头靠不到,这也是部分医院不愿尝试医养结合的症结所在。林志文说,天伦医院一次性改造老年护理床位硬件费用约为100多万、每年医务人员的支出也起码几十万……支出数目不小、经济回报几无,眼下只能靠医院自己承担。如此下去,长远发展面临困难。他直言,若养老护理床位能有政策倾斜与补助,医养结合才能走得更远。据记者了解,在本市不少老年护理医院,类似天伦医院这样的“叫好但硬撑”的尴尬目前普遍存在。
规范与支持,亟待快跟进
统计显示,去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已达82.47岁,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应对深度老龄化,“十二五”期间,市民政部门等共同设计了“9073”养老计划,即90%居家养老、70%在社区接受养老、30%享受机构养老。市卫计委基层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迄今,本市约有机构养老床位1.8万张,至2015年底可达2.6万张,期望于2020年可达8万张,届时将能基本满足群众的养老需求。
作为机构养老中的一部分,鼓励部分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选择医养结合,解决市民实际需求,无疑是未来方向。该负责人表示,促进医养结合持续发展、养老护理落实到位,目前,相关部门正考虑从多个角度入手,制定可实施方案。具体说来,医疗机构内的无障碍设施规范化建设,将是首要一步;此外,本市养老护理床位周转率为180天,制定统一的入院、出院规范标准,将有效确保资源使用更合理、公平。而更为核心的赔本问题,政府部门也在酝酿考虑必要投入、物价部门合理定价,让医养结合走出赔本赚叫好的尴尬。记者也希望,政府部门尽快为这种模式“添柴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