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哮喘频道 > 哮喘百科 > 治疗 > 哮喘中医辨治

哮喘中医辨治

2018-11-05 来源:悬壶斋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主症呼吸短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痰稀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易反复发作,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全世界约有1.6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4%,而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儿童可达3%0但由于气候环境、生活条件和职业因素等不同,各地患病率不尽一致,有报道高达5.29%.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前起病。哮喘患儿中,约有70%起病于3岁前。好发于秋冬季节,寒冷地带高于温暖地区。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甚至肺心病。本病分型为过敏型支气管哮喘、感染型支气管哮喘、混合型支气管哮喘;分期为发作期、缓解期;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哮病”、“哮喘”、“哮吼”等范畴。

辨证论治

1.冷哮(发作期)

(1)主症呼吸短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痰稀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2)处方射干、炙麻黄、制半夏、紫菀、款冬花各10g,干姜、五味子各9g,细辛、甘草各5g,大枣5枚。若痰涌喘逆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或合用三子养亲;若痰稠黏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炒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若外寒内饮明显者,可用小青龙汤化裁;若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声低息微,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温阳益气补虚,降气化痰,标本同治,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热哮(发作期)

(1)主症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闷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稠,咳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处方炙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紫苏子、法夏、款冬花、桃仁各10g,白果、甘草各6g,地龙、瓜蒌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各30g.若热盛伤阴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若肾虚气逆者,加地黄、山萸肉、胡桃肉;若腑气不通者,加大黄、葶苈子;若为风寒外束,痰热内盛之“寒包火”证,症见喉中哮鸣,喘促,不能平卧,咳痰黄稠难出,烦躁,口渴,兼恶寒、发热、身痛等,可选用大青龙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风哮(发作期)

(1)主症咳嗽频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不能平卧,咳痰量少或无痰,止如常人,发前多有鼻痒、喷嚏、咽痒、咳嗽等。舌淡苔白,脉浮紧。

(2)处方炙麻黄、蝉衣各6g,白芍、僵蚕、白果、紫菀、款冬花各10g,地龙、杏仁、紫苏子各15g.若胸闷明显者,可加瓜蒌、薤白;若鼻塞流涕者,加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有热象者,加黄芩;痰多者,加葶苈子。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哮(发作期)

(1)主症咳喘痰鸣如曳锯,胸部满闷,不能平卧,发作时无痰或少痰,痰黏难咯,发作后痰多咳嗽,痰出而哮喘缓解。舌苔厚浊或滑腻,脉滑实或弦。

(2’)处方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石菖蒲、全瓜萎各15g,厚朴、炙麻黄、杏仁、法夏、僵蚕各10g,青皮、橘红、沉香各6g.痰少气粗便秘者,加桑白皮、地龙;苔白厚腻,口黏脘腹胀满者,加苍术;如一发即痰吐不绝者,可加皂角。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肺,同时配服鲜竹沥水。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瘀哮(发作期)

(1)主症哮喘痰鸣,反复不愈,胸闷胁痛,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胸高喘满,或有轻度浮肿,女子月经不调。舌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或有瘀点,脉沉涩。

(2)处方当归、生地、川芎、地龙各15g,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牛膝各10g,桔梗、甘草各6g.若痰多色黄者,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若痰多色白者,加半夏、苍术;若喘而汗出者,加黄芪、防风。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虚哮(发作期)

(1)主症哮喘反复,缓解期逐渐缩短消失。经常呼吸急促,胸闷憋气,痰多色白如沫,动即喘气,汗出湿衣,声低气短,唇甲发绀。夜晚病情加重,喉间哮鸣。常伴畏寒、乏力、头晕,或腰酸腿软,或腹满食少,或自汗心悸。面色多晦滞青黄,体态佝背沉肩,精神萎靡

不振,皮肤粗糙无泽,易感冒。脉多弦、细、沉、涩,舌淡苔腻。

(2)处方太子参、补骨脂、紫苏子、炙麻黄、防风各10g,当归、山药各15g,仙灵脾、黄芪各3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喘甚汗多者,重用黄芪;畏寒,腹满者,加川椒、厚朴;痰多色白者,加白果、芡实。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肺虚(缓解期)

(1)主症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咣白,平素易于感冒,自汗,畏风。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鼻痒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2)处方黄芪、仙灵脾各30g,白术、当归、杜仲各15g,防风、五味子、甘草各10g.怕冷畏风者,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阳虚背恶寒者,加细辛、干姜、熟附片;汗多者,加浮小麦、煅牡蛎;若气阴两虚,干咳,痰少而黏,舌质红,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黄芪等。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脾虚(缓解期)

(1)主症平素痰多,倦怠乏力,短气,食少便溏,或食油腻食物而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弱或缓或虚大。

(2)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各15g,陈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g,五味子6g.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者,加附子、干姜;不思饮食,腹胀者,加山楂、鸡内金、麦芽;食少便溏者,加扁豆、山药、薏苡仁;若属肺脾气虚,见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腹泻便溏,自汗,畏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不当而引发者,可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肾虚(缓解期)

(1)主症平素短气喘促,动则加剧,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2)处方熟地、山药、茯苓各15g,桂枝、山茱萸、丹皮、泽泻各10g,附子、五味子各6g。若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畏寒肢冷者,加补骨脂、仙灵脾;自汗者,加龙骨、牡蛎;动则喘甚者,加蛤蚧粉;若肾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百合、龟胶等;若属脾肾阳虚,见形寒肢冷,动辄喘甚,气短乏力,腰酸膝软,食少腹胀,尿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缓,用金匮肾气丸和理中汤加减;若肺肾阴虚,见口咽干燥,痰少而黏,五心烦热,动辄喘促,色红,少苔,脉细数,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若属阳脱证,见在发病过程中,陡见吐泻,神倦气短,面色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紫,苔白滑,脉微欲绝,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内服效验方

1.克喘煎

(1)处方麻黄IOg,杏仁、地龙各20g,射干、全蝎、僵蚕、陈皮、桃仁各15g.偏热者,加黄芩、川贝、葶苈子;热甚者,加石膏;痰多者,加莱菔子、瓜蒌;偏寒者,加桂枝、干姜、五味子。本方有活血通络,祛风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治疗期间停用氨茶碱类及激素类药;忌食鱼虾。

2.宁哮饮

(I)处方炙麻黄、炒桃仁、炒杏仁、清半夏、苏子、远志、白果、补骨脂、茯苓、陈皮、沙参、仙灵脾各lOg,五味子、地龙、制僵蚕、黄芪各15g,生甘草5g,细辛3g.肺肾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人参、山萸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肉桂、制附子、胡桃肉:脾虚湿盛者,加炒白术、桂枝、莱菔子;有过敏性鼻炎者,加苍耳子、辛夷。本方有益肾助阳,通络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剂为1个疗程。待症状基本控制后,改服宁哮丸:基本方加鹿角胶、薏苡仨、生牡蛎、冬虫夏草、怀牛膝、肉桂、制附子、山药、焦山楂、沉香,另加蛤蚧2对,紫河车2个,共研细末,做水丸。每日2次,每次10g,连服2个月。

3.麻龙三白汤

(l)处方麻黄、白果、柴胡各5g,地龙、白芍、黄芪各30g,白前12g,杏仁、夜交藤各15g,甘草、苍术、石苇、莱菔子、桑白皮、丹皮、紫菀各10g,苍耳子20g.冷哮者,加细辛5g,桂枝15g,半夏lOg;热哮者,加石膏、鱼腥草各309,知母、射干各15g.本方有宣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皂角泻肺汤

(1)处方皂角、麻黄、厚朴各10g,白芥子、胆南星各30g,苦杏仁、槟榔各15g,冰片(分3次冲服)o.5g,细辛6g.冷哮者,加干姜、川椒各10g;热哮者,加生石膏、鱼腥草各30g,桔梗15g,人工牛黄(分次冲服)0.5g。本方有泻肺逐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化瘀定喘汤

(1)处方炙麻黄10g,赤芍12g,丹参20g,虎杖、生山楂各30g,僵蚕8g,降香5g,泽兰、广地龙各15g.风寒型,加桂枝、杏仁、苏子等;肺热者,加生石膏、杏仁、炙甘草;痰浊型,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肺气虚者,加生脉饮;肾气虚者,加人参、蛤蚧、仙灵脾、补骨脂、淡附片;肾阴虚者,可合六味地黄汤。本方有活血化瘀,宣肺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并配合丹参、川芎嗪或藻酸双酯钠针静滴。

6.龙胆截喘汤

(1)处方地龙209,胆南星、北杏仁、桔梗、防风各I5g,枇杷叶、川贝母各129,瓜萎、甘草各lOg.寒痰者,加冬花12g,细辛10g;气喘重者,加葶苈子、苏子各15g;热痰者,加连翘15g.本方有化痰止咳,解痉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7.祛痰息喘汤

(1)处方麻黄、黄芩、白前、橘红、甘草各10g,天竺黄、地龙、玄参、苇茎各15g,板蓝根20g.恶寒,发热轻,有汗者,加薄荷、蝉衣;发热较重,少汗,口苦者,加柴胡、葛根;肢体酸困拘紧者,加浮萍、桑枝;邪入气分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汗出量多或素患高血压病者,去麻黄,加桑白皮;痰稠不易咯出者,加桔梗、海浮石;口干欲饮者,加麦冬、天花粉;大便数日不通者,加大黄、玄明粉、瓜蒌。本方有清热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I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重者日服2剂,分4~6次服完。

中药外治方

1.平喘散

(1)处方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各8份,细辛、生甘草各4份,甘遂、百部、肉桂各5份,葶苈子3份。

(2)方法将上药烘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筛。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治疗时,取药12~18g分2等份置于2片医用胶布或香桂活血膏中间,分别敷于天突穴和大椎穴处。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一般贴3—4小时。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局部皮肤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敷贴最佳节气常选择夏季伏天和冬季寒九天。每周敷贴2次,4周为1个疗程。

2.寒热散

(1)处方肺热型用鱼腥草、柴胡、桑白皮、黄芩各10g,斑蝥20g;肺寒型用麻黄、细辛、甘遂、半夏各10g,白芥子20g.

(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用粉碎机研为粉末,装罐备用,临用时以鲜姜汁调为糊状。第1组取穴天突,双侧大杼、肺俞、厥阴俞;第2组取穴膻中,双侧风门、心俞、督俞。视不同证型取药糊39左右,摊于折成3cm×3cm大小的中药包药蜡纸上,胶布四周固定于选取的穴位上,每次贴敷4~6小时取下。于头伏10天内任何1天起贴第1次,后每隔10天贴敷1次,共贴敷3次为1个疗程。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3.药仁散

(1)处方杏仁、桃仁各15g,栀子20g,胡椒3g,糯米6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软面团状,放在双侧涌泉穴及其足背相对应的位置和天突穴上,用新鲜菜叶外包,12小时后去药。

4.温阳散

(1)处方熟附块、巴戟天、补骨脂、桑寄生、仙灵脾各2份,肉

桂、丁香、吴茱萸各0.6份,麻黄l份。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拌匀备用。临用前用鲜姜汁(按1:1.5的比例用水稀释)调和搓成直径约2cm药丸,按压成圆锥状,敷在双侧定喘、肺俞,天突穴上,外用麝香止痛膏粘贴固定,6小时后自行撕下。

5.新芥散

(1)处方生白芥子、甘遂、制延胡索、细辛、鱼腥草、制半夏各200g。

(2)方法以上方药烘干,混匀粉碎为细末,过60目筛,用生姜汁调成膏状。选膻中、大椎、定喘、肺俞穴,先在每个穴位处用碘酊消毒,用75%乙醇脱碘后,再用药匙取10~15g药膏置于穴位上,药膏摊涂成圆形,直径大约lcm,厚度大约1~2mm,敷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保留6~12小时,以局部有灼热感、充血潮红或有细小水泡为宜。连续3次为1个疗程,间隔10天。

6.百仁散

(l)处方百部30g,杏仁、栀子各10g,白芥子、白胡椒各3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成糊状,分成5等份,分别在膻中、涌泉穴及足背涌泉穴相对应的位置敷贴,12小时去药,隔12小时可作第二次敷药,外覆塑料薄膜。

7.麻辛散

(1)处方麻黄15g,细辛、苍耳子、醋延胡索各4g,公丁香、吴茱萸、白芥子、肉桂各3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取药散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薄裹如小球状,纳入患者脐孔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若贴敷未满2日,脐孔发痒,应即时揭下;如已贴满2日,脐孔不痒,再换药贴敷之,至愈为止。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