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宝典23:哮喘儿童如何正确使用口服抗过敏药物
摘要: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治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如异丙嗪。
哮喘儿童大多数属于过敏体质,伴随的过敏性疾病非常多,比如湿疹、特应性皮炎、
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等。其中,80%的哮喘儿童都会同时存在过敏性鼻炎。而抗哮喘药物多采用吸入治疗的方式,针对下呼吸道过敏更有效,但无法兼顾全身的过敏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家长会有一个误区,使用抗哮喘药物使用后,哮喘得到了控制,但皮肤过敏、鼻子过敏、眼结膜过敏无法控制,经常时有发生,误以为是抗哮喘药物造成的,认为是药物的副作用,其实是本身过敏问题的反复发作。
发生过敏问题后,除了积极寻找引起过敏的原因,以后尽可能进行规避之外,使用抗过敏药物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口服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指抗组胺类药物,口服后吸收很快,能在15-30分钟内使过敏症状迅速得到改善,比较常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普通感冒时,治疗
打喷嚏、
流鼻涕效果较好。但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
病程不同,用药不同
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治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如
异丙嗪。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应选用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在治疗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过敏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否则容易复发。这时,应该依次停用一种药物,间断用药,直至全部停用,或用清热解毒中药,也能起到一定抗过敏作用,并逐渐停药,这样也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用了抗过敏药,仍须警惕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受到如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
因此,服用抗过敏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服药后,仔细观察过敏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立刻停药,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以后,须禁用曾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的“耐药性”
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则说明即该药产生了“耐药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三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是否所有哮喘儿童都需要长期使用口服抗过敏药物?
并非所有哮喘儿童都需要长期使用口服抗过敏药物,很多过敏问题会反复发作,但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过敏性鼻炎会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好发在春秋季,那只需要季节性使用药物。皮肤过敏间断发生,也只需要短暂口服过敏药物。
只有那些严重过敏、常年过敏、全身过敏过敏的儿童,而且过敏药物治疗非常有效的儿童,才需要长期口服抗过敏药物。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家长已经摸索出一套抗过敏策略。除了简单换药或升级治疗之外,逐步降阶梯、低剂量维持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滴剂为例,2-6岁的儿童标准药物剂量是每天10滴,一旦急性期过敏症状控制后,可以逐渐减量口服,从每天10滴,每3-7天逐渐减少剂量,逐渐减少为8滴,6滴,5滴,4滴…观察减量后反应,如果过敏症状出现反弹,需要恢复减量前的剂量,然后根据个人的反应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剂量”,长期维持,控制过敏症状,从此不受过敏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