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措施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病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儿童
哮喘的治疗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第三次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使用长期控
制药物治疗的患儿比例较10年前有了明显提高,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例,使用率上升0.7倍,达61.7%[1],表明临床医生对于儿童哮喘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我国儿童哮喘的管理中,存在着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并存的现象,从哮喘治疗的规范和
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角度分析,治疗过度可能是当前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临床问题。据不完全调查,在我国部分儿科哮喘门诊接受药物治疗的哮喘患儿中,有近1/4的患儿同时接受了3种以上的联合控制治疗药物,这与我国儿童哮喘严重度的实际现状不相匹配,必须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为此在新版指南中推出了儿童哮喘治疗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强调了哮喘管理中持续进行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调整和治疗效应评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强化干预和预干预或间歇治疗的新概念。在儿童哮喘的管理中应该注意适时调整控制治疗药物的强度直至停药,停药后应继续定期随访观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
咳嗽。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包括: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包括: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神经调节失常、
遗传机制、呼吸道病毒感染、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和气道重构及其相互作用等。
哮喘患者的支气管狭窄与正常人支气管的差异,见图。
疾病分期及分级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1、缓解期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目前通常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标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比较大,易于被医生掌握。见表一
表1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完全控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部分控制(在任何1周内出现以下1~2项指证)
未控制
(在任何1周内)
白天症状
无(或≤2次/周)
2次/周
活动受限
无
有
夜间症状/憋醒
无
有
出现≥3项部分控制特征
需要使用缓解药的次数
无(或≤2次/周)
2次/周
肺功能(PEF或FEV1)
正常或≥正常预计值/本人最佳值的80%
<正常预计值(或本人最佳值)的80%
急性发作
无
≥每年1次
在任何1周内出现1次
2、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分级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休息时即气短、端坐呼吸、讲话单个字、大汗淋漓、呼吸次数超过每分钟30次、心率超过每分钟120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气雾剂)后作用持续时间小于2小时、未吸氧时动脉氧分压低于60mmHg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45mmHg或氧饱和度不超过90%等,这些症状或辅助检查指标只要符合一项或一项以上,就说明患者病情严重,需高度重视,应尽快开始快速、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