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肾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它将身体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肾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就会造成人体废物蓄积。当糖尿病肾病发生时,肾会因高血糖等因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从而使大量的蛋白也从尿中排出。
长此以往,会发展为尿毒症。所以,在众多的晚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无疑又是严重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花费巨大的并发症。据估计,2%~40%的糖尿病患者进展为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糖尿病肾损害是一个逐渐发展、日积月累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临床上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一般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期肾病需20~30年的时间,但若糖尿病控制不良或治疗不当,则尿毒症时间可提前10年。
糖尿病所致的肾损害可分为五期
第1期:肾小球高滤过期
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或肌酐清除率升高,肾体积增大,但尿中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正常,血压正常,如果及时纠正高血糖,此期可以逆转。
第2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期
此期为初期肾病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或肌酐清除率升高或降至正常,尿中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休息时正常(<20微克/分钟或<30毫克/24小时),运动后增加,血压仍正常。
1期和2期不容易早期发现,所以建议糖尿病人每年最好住院进行详细全面检查,以及早发现。这两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时期,及早治疗,能够使病情完全逆转。
第3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此期为初期肾病阶段,肾小球滤过率大致正常,但持续性尿微量白蛋白增高(>20~200微克/分钟或>30~300毫克/24小时),普通尿常规化验尿蛋白为阴性,血压正常或有上升趋势。一般认为,从此期开始,肾病变已不可逆转。
第4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此期出现显性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持续性蛋白尿(>200微克/分钟或>300毫克/24小时),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阳性,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第5期:肾衰竭期为终末肾病阶段,又称尿毒症
肾小球滤过率或肌酐清除率进一步下降,此时蛋白尿排泄反而可能逐渐减少,出现贫血、乏力、恶心、顽固性高血压等。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早期发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若糖尿病病变10年左右,出现持续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即可诊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自然病程如下
早期肾肥大、功能亢进→正常白蛋白尿期→微量白蛋白尿期→(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
早期糖尿病肾病症状也不典型,糖友几乎没有任何不适,所以容易漏诊和误诊。此时,进行尿常规检查不会发现异常:进行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酐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只有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才有可能早期发现。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出现尿蛋白或水肿等,往往糖尿病肾病已经到了晚期。
此时,糖友的尿蛋白化验呈阳性,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逐渐升高,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1、早期症状首先是水肿,发生水肿往往发生于面部、踝部、胸部、腹部。
2、晚期症状口臭、牙龈出血、贫血、厌食、恶心、呕吐、失眠、乏力、皮肤干燥瘙痒、下肢颤动等。
为防止糖尿病肾病加重,应注意加重糖尿病肾病变的因素
1、高血糖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致使蛋白易漏出并沉积。
2、血脂紊乱可损伤肾小球,加重蛋白尿。
3、高血压可使肾血管阻力升高,肾血流量下降,造成肾小球高压,肾小球高压的存在又会促进肾小球硬化,引起蛋白尿从而进一步加重肾的损害。
一般来说,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对那些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糖友,血压控制应当更加严格。饮食上要限制食盐的摄入因摄盐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水钠潴留,加剧水肿,而加重肾负担。
4、高蛋白饮食可明显增加肾小球血流量,从而加剧肾损害,加重蛋白尿。
膳食上必须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对于有显性蛋白尿的糖友每天每千克体重宜限制在0.8克;对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蛋白质的入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0.6克,并同时补充a-酮酸制剂。还应该注意必须保证适量的糖类摄入,以避免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增加对肾的负担。
5、避免使用对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碘造影剂及某些中成药等。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任何药物均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切莫盲目增加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免加重肾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