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护理 > 饮食护理 > 一杯绿茶下肚血糖说降就降 什么神仙操作

一杯绿茶下肚血糖说降就降 什么神仙操作

2020-01-21 来源:护糖天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研究人员由此推断,通过控制PCA的浓度,能够实现智能化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精准控制,也就是说,的确能够按照患者的个体化需要来定制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实现糖尿病的个体化干预。

绿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产区最辽阔、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区域最广的茶种[1],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食药同源”,绿茶也不例外,一直以来,绿茶中的茶多酚都被认为能够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2-5]。

就在最近,一项发表于顶刊《SCIENCE》的转化医学子刊(影响因子17.2)上的研究再次说明了:绿茶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这一次,绿茶不再是依靠茶多酚来进行“单兵作战”,一种经过改造的工程细胞在绿茶降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绿茶化身细胞“指挥官”,降糖原来如此简单?!

10月24日,以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叶海峰教授团队领衔,联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驯化器官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牟丽莎研究员进行的“绿茶降糖”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

“绿茶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饮品,已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但实际上,我们还是低估绿茶的药用价值……”研究的第一作者叶海峰教授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人体摄入绿茶后,其中富含的茶多酚会迅速代谢为小分子抗氧化剂原儿茶酸(PCA),在这项颇具轰动性的研究中,叶海峰教授团队将目光瞄准了PCA。据叶海峰教授介绍,PCA在这个过程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细胞的“指挥官”。

原儿茶酸控制开关(PCASwitch)设计原理示意图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机制就是胰岛β细胞损伤带来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丧失,而β细胞的损伤一旦发生,便几乎不可逆转。换言之,如果能够有一种细胞,代替受损的β细胞来分泌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难以控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叶海峰教授团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了一种智能化工程细胞。

我们通过基因编辑,将一段能够表达PCA受体的基因整合到细胞内,这一段基因所表达的受体,在受到PCA调控时,能够‘命令’工程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从而解决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

微胶囊包裹的智能工程化细胞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主要来发了两种可以识别PCA的细胞开关,分别为PCAon1.0和PCAon2.0,这种智能化细胞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移植进入已经设计好的糖尿病生物模型(宿主)中,只要宿主摄入PCA达到一定浓度,细胞上的“开关”就会启动,随后细胞将开始分泌胰岛素,这些胰岛素将通过腹腔静脉进入血液,参与血糖的代谢过程。

研究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的1.0版本,智能化细胞对PCA的灵敏程度低,必须通过静脉输注才能开启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开关,口服PCA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为了改进口服PCA不能调控细胞产生胰岛素的缺点,叶海峰教授团队使用了使用不动杆菌属ADP1菌株[6]的已知PCA转运蛋白(PcaK)将PCA泵入到智能化工程细胞中,这就是升级版的PCA开关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智能化细胞终于实现了对PCA的灵敏识别——能够通过口服原儿茶酸的方式来打开细胞生产胰岛素的开关。

按需定制,智能化不是浪得虚名!

除了能够刺激智能化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PCA还有另一重作用,那就是通过浓度改变来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剂量。

目前,智能化工程细胞已经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糖尿病模型中开始实验性应用,负责这一模块的正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驯化器官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牟丽莎研究员。

不同糖尿病患者需要的胰岛素量并不相同,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非常关注智能化细胞的分泌功能是否对PCA具有浓度依赖性。

牟丽莎研究员向“医学界”介绍了研究的另一项发现:“目前在小鼠模型和灵长类(食蟹猴)模型中,都观察到PCA浓度越高,智能化细胞分泌胰岛素越多的现象。”

研究人员由此推断,通过控制PCA的浓度,能够实现智能化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精准控制,也就是说,的确能够按照患者的个体化需要来定制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实现糖尿病的个体化干预。但目前阶段,研究人员尚未确定PCA浓度和胰岛素分泌量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据叶海峰教授介绍,这也是团队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之一。

PCA控制开关调控胰岛素或GLP-1表达治疗1型2型糖尿病

前景大好,但技术难点仍然很多……

既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分泌问题,又能够按需定制,这种疗法离进入临床还远吗?这可能是广大糖尿病患者和内分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医学界”也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两位研究者。

“细胞的疗法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下一个前沿领域,但是由于缺乏安全且可以严格控制的遥控诱导剂,目前许多有前途的技术向临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叶海峰教授如是说。

虽然目前已有众多细胞疗法已经投入使用,如针对癌症的Car-T疗法、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干细胞移植等,但医学上对于细胞疗法的使用依然相当谨慎和保守。

牟丽莎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开发和胰岛异种移植的研究,她也提到,虽然工程细胞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小鼠中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治疗效果,但距离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实践,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一方面是细胞的制备方面,目前一直使用的是人源性的HEK-293T细胞进行开关植入,在众多干细胞中,这种细胞是比较容易操作的细胞,而其它类型的细胞是否也能成功植入,还有待进一步尝试和验证。”据叶海峰教授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尝试使用源于宿主的间充质干细胞来制造工程细胞,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俗称排异反应)的发生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储存、运输、移植等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由于动物实验和实际的人体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仍然不能预测这项疗法何时能够真正地走入临床、用于治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