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护理 > 糖尿病护理 > 糖尿病教育更浅显的一个逻辑

糖尿病教育更浅显的一个逻辑

2019-03-26 来源:糖糖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饮食的算法和建议之前懒洋洋的鳗鱼饭组长的讲堂说的已经很详细了,这里面讲可能会增加复杂性,前期找规律想的越简单越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比入院宣教,糖尿病教育更浅显的一个逻辑,因为糖尿病在你没确诊之前对于你就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控糖的需要又需要你变成自己的专家,我们知道要熟练掌握一门知识需要先弄清楚这里面的逻辑,然后再由简到难的慢慢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经验。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接受知识能力,或者接受知识来源不同的人都能更好的掌握糖尿病的知识,所以今天和大家聊的不是关于知识方面的,单纯聊一下我们平时控糖的逻辑,应该遵循一个怎样的原则。

前期可能涉及更多的是基础或者逻辑,慢慢的会升级到具体对应现象以及处理方式,病毕竟是自己的,所以希望不要有人掉队,现在有一些知识的人也等等这些初期比较迷茫的人,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如何对你的血糖做减法。

为什么要做减法,我们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儿童时期学数字,你是从1开始学数还是从100开始往下数,现在的糖人在学习控糖知识之前,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突然间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且分不清主次,加上这些知识对自己的血糖都有很重要的关系,所谓关心则乱,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学习,适应,应用,最关键的是很多人花费了时间,经理还是掌握不了这其中的规律,和方法。这也就是在不懂规律之前,你考虑的越多,思维越混乱。最后控来控去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在影响自己的血糖。

今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为什么控糖不好。应该如何从最基础的做起。我们说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再牛掰的医生也只是你在医院的时候帮你调调糖,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陪在你身边,而且在医院的生活状态和你生活中的生活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糖人要做的不只是定期到医院去检查有没有并发症的危险,而是要自己找到规律,做自己的糖尿病专家。

我们今天的主题做减法的意义也是为了尽快的掌握规律提供一个思路。弄明白在没有掌握规律之前,如何简单的快速的掌握规律,弄明白初期的控糖逻辑。

在开头先和大家讨论两个问题。在医院的时候血糖都控制的很好,为什么到家以后血糖就一团糟呢?这里面的不同在哪里呢?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在医院时血糖控制的非常好,乐呵呵的出院了,没过几天,你就会看到还是这个患者,愁眉苦脸的拿着一个血糖本,坐在诊室的角落里,等着医生给调血糖,而且短期内会很频繁的出现在诊室,这样出现了几次后,也就不会再见到这个人。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人是血糖控好了,所以不来诊室了么?这几次调完血糖就稳定了么?或者是掌握规律了么,答案是不可能的,医生调的方案只是针对你前一次生活状态,今天又是另一个生活状态,你拿前一次的方案对付这一次的状态,如何能更好的控糖呢?那为什么不来了呢,我想一方面是因为经常来诊室可能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是灰心了不耐烦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糖龄的人有的人血糖控制的很漂亮,有的人很糟糕,这里面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这个我个人分析的原因是,第一点:每个人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和习惯是不一样的,初住院的时候,我们能学到的可能就是很简短的的一个入院宣教或是每周一堂的糖尿病课程,这对于刚刚接触糖尿病这个新领域的糖人来说是完全不够用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确诊住院,出院回家后你对糖尿病了解了多少?第二点:出院回家后学习知识的途径不一样,有的人会把糖尿病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也知道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系统而精确的学习这些知识并通过对自己的实践慢慢理解这些知识,而大多数人只是被动的了解,可能在网上查一点资料看看,但资料上说的到底是什么如何应用,并不清楚,这就造成了看到的东西过分的碎片化,也就是为什么血糖出现问题的时候大脑一头雾水。

我相信很多人把控糖看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确实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很多,这些东西杂乱无章,血糖忽高忽低的,这样下去还要经常担心并发症,有的人甚至出现焦虑甚至抑郁,有研究表明啊,TI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与焦虑和抑郁有明显关系,这些反过来又影响血糖,那么初期控糖不好的时候如何理清控糖的逻辑,也就是抓住重点呢,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控糖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听后可能一头雾水,都很重要啊,这里我们先简化成一个点,那就是规律,掌握好各种因素之间的规律,控糖才能够得心应手,那么如何简单并快速的掌握规律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里我们开始做第一个减法,听到这里的糖人,首先你要明确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东西?

1、控制血糖?

2、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

3、了解并控制并发症?

这里要做的是弄明白生活当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就算是和你平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糖尿病知识也是,初期只要弄明白你应该注意的点就好了,想的越多思维越混乱。

我们先把上面的三个问题简化一下,血糖控制不好必然的生活质量不好因为吃不敢吃玩不敢玩的,继而就要担心并发症。这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为吃喝玩乐,掌握好血糖控制的规律,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因为吃喝玩乐对血糖的影响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反之只能被波动的血糖支配,为未来的并发症而恐惧,我们知道糖尿病主要是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让人担心,并发症也是糖人主要的死亡原因,那么血糖控制的好为什么要为并发症担心呢,你和正常人只是差在一个血糖上,血糖控制的好大家和正常人的差别又在哪呢,正常人会天天为以后自己是怎么没的而担心么?所以,第一个减法只要担心你的血糖就可以了。

那么问题到这里已经很简单了,我们要做的只是控制好血糖,掌握血糖与我们生活方式的规律,我们再来想一下如何掌握血糖的规律,首先来考虑一下影响血糖的因素,饮食,运动,胰岛素,这些我们知道是影响血糖最主要的三个方面,这也是我们能人为控制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其他的如天气,环境,心情,一些升糖激素的分泌,生理上的特殊时期等这些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或者说人为影响很小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先掌握三大因素之间的规律,其他的等你掌握完基础的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对于所有三大因素外其他的因素胰岛素是万能的。

到这里我们做第二个减法,我们回顾一下,之前提到的最基本的目标—规律,首先你想得到的东西——控制血糖,我们能控制的主要因素——饮食运动胰岛素。我们再简化一下,饮食运动胰岛素规律掌握了血糖也就控制好了,所以最后达到目标的方法----饮食运动胰岛素。也就所有你想达到的目的最后只是饮食运动胰岛素的规律。把问题简单化对于我们快速掌握方法很重要。

我们继续,如何掌握饮食运动胰岛素的规律呢?你们小时候肯定做过对比试验,想想是如何做的,找出不变得量也就是定量,然后检查变化的量,也就是变量,定量不变得情况下才能确定变量的关系,这是找出差异最快最科学的方法,放在我们糖人身上同样适用,1是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直观的看到三大因素影响血糖的关系,2是可以缩短我们适应血糖变化的时间,看到很多糖人,患病很多年仍然是对控制血糖一头雾水,就是因为变量太多根本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你的血糖,也是没有掌握控糖的规律的原因。

先考虑一下一个糖人从最开始确诊到掌握这个规律最理想的过程是什么。也是开头提到的,住院和回家以后为什么血糖开始乱了,初期在院治疗,饮食运动规律,这两个都是定量,每天测血糖医生给调胰岛素,唯一的变量只是胰岛素,这种情况下往往1周左右血糖就会很稳定,然后继续住院也不用怎么继续调整胰岛素,这样回家以后模拟在医院的状态,也就是定量不变,血糖依然很好,然后挑一个时间点享受一下美食或者放纵一下,看一下对血糖的影响,继续调整这次的血糖,规律弄明白了,再折腾别的新鲜玩法,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一个点改变的时候,其他定量尽量不要变,不然都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地方影响的血糖。

时间久了,玩法折腾够了,除了三大因素,其他各种规律也都掌握了。可能会有人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或者太乏味了,但是为了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也就是随心所欲的吃喝玩乐,前期的定量控制还是要坚持住的,大家可以看一下糖圈的大神,生活一样很精彩,但这也是在他们控糖好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下,在他们没有掌握规律之前,有谁是不管血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的。

现在我们说一下已经出院的,或者控糖好多年血糖一直有波动的糖人的解方法。首先血糖稳定的点的生活状态自己总结一下,然后把这个点设成定量,在弄清楚其他关系之前,这个点先不要动,然后找出血糖有波动的点,自己分析一下三大因素自己哪里没做好。饮食和运动这两个变成定量,我们现在要找的只是血糖波动的那个点的胰岛素关系。定量变量非常重要,变量太多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在影响你血糖。或者我们换一种思维,我们经常在考虑血糖不好的点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很混乱。那么一天7次血糖你总有某一天某一个点的血糖是正常的把,去思考一下那天那个时间点的血糖为什么正常,分析一下那个点的生活状态和这次的生活状态有什么不一样的。

饮食的算法和建议之前懒洋洋的鳗鱼饭组长的讲堂说的已经很详细了,这里面讲可能会增加复杂性,前期找规律想的越简单越好。

我们来总结一下,你想得到什么——控糖,如何控糖——饮食运动胰岛素的规律,如何尽快的掌握规律,把稳定的血糖的生活状态以及胰岛素设置成定量,不稳定的地方看成变量只调整这个变量的生活状态和胰岛素。控糖前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等你大体规律掌握好,我们再来说如何折腾一个点的血糖,然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吃喝玩乐。

这段时间请大家自己多思考,定量不变得情况下,如何通过三大因素调整自己不稳定血糖的那个点。从简单做起,做的越复杂想的越复杂往往会导致学的东西多了。学了又不一定会懂,懂了又不一定会用,用了又不一定用的好,用的好血糖又不一定会好,这就是前期接受知识太杂太乱,进而导致了很多知识自己明明懂一点,到用的时候就一头雾水了。

好了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了,期待下一次和你们见面,到时候会把具体的方案提供给你们。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