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类型 > 1型 > 42%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过心理障碍

42%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过心理障碍

2019-03-25 来源:糖糖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焦虑与抑郁集躯体、认知、情感等症状于一体,焦虑常见于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延长抑郁的发生率增加,但常被忽略。T1DM的诊断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应激事件,且该病所要求的日常管理和照顾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压力,易导致患者抑郁与焦虑的出现。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段话非常不错,今天借来再次献给1型糖友们:糖尿病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它却很可能会毁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对于这点,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牢记,糖尿病最好最强的克星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战胜它,你能依靠的,也只是你自己!

有些糖糖和我谈心里话,或者在群里看到他们聊得:

每每看到这些话,我内心都会十分伤感、难过。即使我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不用忌讳我的疾病,我随时可以扎手指、换管路,我随时可以和同事说我的血糖情况。但是小伙伴们说到的困扰:没人理解,孤独,我曾经也有过。这种“孤独不被人理解”的现象还是存在很多“1型糖友”身上。尤其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糖糖,这个重压会如影随形的跟随着他们。造成这样的或许是他们的环境,或许是他们周围人的思想观念,甚至是家庭因素。

1997年,DiabetesCare有个研究调查表明,42%的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过心理问题;而2014年,糖糖圈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态”的调查表明:26.27%的患者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75.10%患者人为自己需要心理辅导。

可见,处理好心理问题是1型糖友的头等大事。

希望糖糖们都能保持阳光心态,重视血糖,但不要被它牵绊了。我们只是生了病而已,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全部,它不能阻止我们追求幸福!

各位糖友晚上好,感谢大家在这么炎热的夏天还能坚持来到这里和我们一块交流学习控糖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我们每天所坚持的控糖过程就是体现了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大家在群内、糖糖圈的分享软件中交流分享自己控糖的心得体会,其实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控糖态度,从中不但能够从其他糖友身上学到更多的控糖知识和经验,也能够从一些充满阳光、充满信心的糖友身上获得满满的正能量,树立长期控糖的决心,与病魔勇敢地斗争,让自己每天都能够健健康康地生活和工作!

之前的学习中,我曾经和大家交流过控制糖尿病的五架马车,相信大家都已不再陌生,这五架马车可以说缺一不可,只有驾驭好每一架马车,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既轻松控糖,又能不影响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但是不少一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中普遍存在着多种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与血糖的控制不良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及行为问题,如焦虑与抑郁可直接影响血糖水平。而患者的父母可出现明显的情绪和应对方式问题,与患者的负性情绪一样均可影响糖尿病的管理,如治疗的依从性等从而导致血糖的控制不良。

T1DM患者的常见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行为问题、焦虑与抑郁、进食障碍、认知障碍、行为和品行障碍、不依从等。

作为一型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驾驭好控糖的五架马车之外,我们还要驾驭好另外的第六架马车,即良好的控糖心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控糖心态,我们才能轻松驾驭好其他的五架马车,才能真正地战胜糖尿病,成为控糖达人!

下面我来谈谈我们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应对,希望有糖友能够把你们的心路历程也拿出来与我们分享,共同来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1、一般心理行为问题

面对T1DM的诊断,患者及其家属也会经历一个从否认到接受的过程,即经历悲伤、应对压力与困难以及适应的过程。由于糖尿病治疗给患者带来了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的改变,患者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行为反应,如对整体的自我价值感发生变化,出现恐惧、低自尊、人际敏感、回避社交、自我评价低等行为反应。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对于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情绪反应是否消失,家庭的凝聚力是否还存在,被诊断的年龄,家庭关系,对应激性事件的应对及应对策略的使用,家庭成员的知识、技巧与资源等是影响上述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

由于T1DM患者中儿童青少年较多,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更显重要,如父母的情绪与行为会影响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情绪与行为。研究发现,有24%的母亲和22%的父亲在孩子被诊断为T1DM的6周内表现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而家庭环境与糖代谢控制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那些生活在不开放和少表达的家庭中的患者,更易出现血糖控制不良。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相信我们在这里的大多数糖宝的父母们既感同身受,但是也会努力去克服以上的问题,以最好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患病事实,采取最积极和重视的态度去帮助孩子成长和适应。但是,也有些家长太过偏激,导致了不愿意见到孩子一辈子这样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例如说希望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如寻找糖尿病的偏方秘方去治愈孩子的疾病,甚至扬言说不惜一切代价,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反而伤害了孩子,不但对血糖的控制毫无帮助,而且使孩子走向控糖的弯路,越走越远!

2、焦虑与抑郁

焦虑与抑郁集躯体、认知、情感等症状于一体,焦虑常见于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延长抑郁的发生率增加,但常被忽略。T1DM的诊断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应激事件,且该病所要求的日常管理和照顾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压力,易导致患者抑郁与焦虑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3倍。有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32%的T1DM患者伴有焦虑,三分之一伴有抑郁。抑郁与糖尿病发生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有关。女性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男性患者更高。此外,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均可伴有抑郁和焦虑,但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该病患者抑郁的高发年龄阶段。有研究表明,在8-16岁的T1DM患者中抑郁的比例可23%~28%;随着病程的增加,共患抑郁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有追踪随访研究报道,研究开始时有自杀观念的比率是29.5%,随访期间达到46%,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降低。T1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与抑郁有明显的关系,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的HbA1c水平明显升高。

总之,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当他们的自我管理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易出现焦虑与抑郁。而且,焦虑与抑郁既可能是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也可能是血糖控制不良的结果。因此,当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表现出长时间的血糖控制不良时,要高度考虑是否并发了焦虑和抑郁,并进行抑郁与焦虑水平的检测。

在这里,希望各位糖爸糖妈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太多的焦虑和抑郁,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患了糖尿病是一种罪过,这样会让他产生更大的压力,影响到他的控糖情绪、包括他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态度。因此糖爸糖妈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一发生什么事情就联想到糖尿病,联想到高血糖,其实糖尿病除了每天需要监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这两个必要的过程外,其他一切都跟正常人无异的!

3、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经症性厌食,以过度限制热量摄入,伴有过度躯体运动为临床特征;另一种为神经症性贪食,以过度进食,进食后常以剌激咽喉呕吐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有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症性厌食在T1DM患者中的发生率并不比一般人群高,但如果伴有神经症性厌食,其死亡率明显增加。

在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的T1DM患者中,神经症性贪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明显,且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差。进食障碍明显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可引起T1DM患者的急、慢性并发症;伴有进食障碍的患者的胰岛素遗漏注射或胰岛素用量不足的现象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血糖波动增大、控制不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糖、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等,可引起胃轻瘫相关症状,加速和加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有些糖爸糖妈,因为害怕进食导致孩子的高血糖发生,总是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去强调孩子不能吃这吃那,不能吃多,也会导致了孩子叛逆性地贪食,只要有机会就会无节制的进食,甚至是偷吃,但是孩子自身对胰岛素的配合还不够熟练,导致了血糖的飙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就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太过刻意去控制孩子的饮食,而是应该潜移默化,慢慢引导孩子培养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即少食多餐,还有在孩子想进餐时,不是去严厉禁止,而是鼓励他们愿意去监测血糖,再根据血糖的情况去选择胰岛素来配合,并自己控制进餐的份量,这样才能让孩子既能享受美食,同时也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的影响!

4.、认知障碍

T1DM可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患者。表现为智力、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受损。认知功能的损害与T1DM发病的年龄、血糖波动,尤其与有无低血糖发作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结果显示,起病于5岁以前,或者有过低血糖抽搐史的T1DM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神经认知功能失调。糖代谢控制不良的T1DM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学业成绩明显降低,低血糖可降低儿童的语音、记忆及注意加工能力。早期的横断面研究结果表明,在7岁之前发病的以及病程在5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智商明显降低。因此,应意识到发病年龄小,血糖波动大,有过低血糖发作史,尤其是有过低血糖抽搐的儿童青少年更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受损。

这个就是太过严格控糖导致低血糖频发的严重副作用,希望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高血糖虽然可怕,但是它不一定就会马上出现严重的影响,但是低血糖的危害性更加严重和迅猛,所以糖爸糖妈们,不要惧怕高血糖,而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的血糖平稳而安全。

5、行为和品行障碍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和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常表现为对立违抗行为,男性远多于女性。对于T1DM患者来说,行为与品行障碍的最大影响可能表现在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上,伴有品行障碍的个体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差,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有调查显示,约有5%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表现出临床意义上的品行障碍,如注意力分散、挑衅及违纪等行为症状,而反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有更多的焦虑、情感和破坏性行为障碍。

有些糖人家庭,因为孩子有了糖尿病以后,总是对他千依百顺,他不爱学习、行为比较放纵都纵容着,总是觉得他患了病已经非常可怜了,就不忍心再训斥教育,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与父母的心态息息相关的,如果他看到自己比较放肆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批评和教育,就是更加肆无忌惮,导致行为的偏差,这个跟糖尿病的关系根本不大,其实就是教育的缺失。

6、不依从

糖尿病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如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T1DM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会直接影响糖尿病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在T1DM患者中,不依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血糖的自我监测、饮食管理方面,而对胰岛素注射的不依从相对较少。患者的依从性受年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教育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凝聚力、父母及患者的教育水平、对T1DM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呈正相关,患者的人格特征如动机、态度、自我效能也是依从性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1、提高糖尿病工作者的认识:

应注意识别和关注T1DM伴发社会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遭遇自我管理困难儿童青少年患者;长时间的血糖控制不良者;年轻女性患者等。在我们中国,大家所遇到的内分泌医生形形色色,我相信大部分医生还是很积极和耐心的,但是因为受到问诊时间的影响,很多医生无法花费太多时间为我们讲解糖尿病的控制方法。因此我们的这个交流平台在中国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通过这个平台,一些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这里获得最科学最理想的控糖知识,也能获得一些资深糖友的经验交流,甚至还有一些加入群的爱心医生的指导帮助。

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糖尿病教育:

包括糖尿病知识、糖尿病的自我管理(饮食、治疗、血糖检测、心理调整、运动等);家庭功能的改善,以提高患者及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

不管是糖友本人还是家庭成员,既然家里有人是糖尿病患者了,那不单单只是患者本人需要学习掌握糖尿病的控糖知识和自我管理,所有的成员其实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学习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会使患者本人更能接受控糖的生活模式,提高自身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

3、专业的心理行为干预:

糖尿病工作者有必要接触和掌握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如心理支持、沟通技术等用于临床工作中,或及时推荐患者去看心理医师;心理学家参与患者管理,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如一般行为干预、家庭支持、认知行为治疗等。

4、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当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且经过心理行为干预不能缓解时可考虑采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建议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焦虑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不直接影响糖代谢;应避免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能抗抑郁药,因为其可通过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及相关激素而影响血糖的控制,使血糖控制变得复杂。

总而言之,在漫漫的控糖路上,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最佳的信心、最大的决心和最强的耐心,才能做到不畏惧糖尿病的威胁,从容面对每一个或高或低的血糖值,并健健康康地生活!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