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但也应注意到四季变化、情志、饮食等诸多因素都是诱发及加重糖尿病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顺应四季变化,适当调节情志,掌握好饮食起居,对于糖尿病病人至关重要。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而进行自我调摄的保健活动。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运动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
情志异常也是发生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调摄情志对防治疾病的重要性;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养性之道,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说明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说明,情志因素与糖尿病病人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精神紧张、焦急忧虑、发怒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人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端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这些激素均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对胰岛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乐观、心胸宽广、处事冷静,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
起居养生法
糖尿病的发病与阴津不足、燥热内盛有关。生活起居失常,易使阴津耗损太,阴生内热,内热耗阴津,可致糖尿病的发生或加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等,强调顺应四时与养生的密切关系。养生应该顺应四时,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变化规律,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起居养生法中,不仅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要“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也,人与日月相应也”,同时还讲究“顺时摄养”、“顺时防病”。强调“服天气而通神明”、“顺四时而话寒暑”要求人们能够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使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始终和外环境的整体统一,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药食养生法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合理的饮食可改善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尽可能接近正常生理水平,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医食疗在传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将不同食物进行合理配伍,能调节生理机能、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其理论沿革至少有3000年历史。
猪胰:味甘性平,具有补脾、润燥之功能,适合脾胃虚热型糖尿病患者。
玉米须: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补益肝肾、除烦止渴的作用。
黄蟮:性温味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其黄鳝素A和B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冬瓜:甘寒,清热止渴,有利小便、消水肿、止消渴的功能。
大蒜:含多种营养素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脂、降糖、杀菌、抗衰老等功能,大蒜素中的硫键对降低糖活性起决定作用。
苦瓜:味苦性寒,有类似胰岛素的生物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
芹菜:含大量的粗纤维和膳食纤维,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另外,芹菜中的Mg2+和硒也有此作用。
萝卜:甘寒,生津止渴,消食导滞、生食萝卜对消渴非常好。
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
南瓜:甘寒,富含多种维生素,是一种高纤维食品,有清热润燥、健脾止渴、补益中气等作用,被用作防治糖尿病的主要食品。
蘑菇类:富含蛋白质、多糖类和微量元素锰、锌、镁、硒和锡,有明显的安神降压、抗疲劳、增强免疫和降血糖作用,尤其适用于体形消瘦的糖尿病患者。
运动养生法
孙思邈在《千金方·道林养性篇》中记载“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汉代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以上说明古人倡导运动,以舒通血脉,进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中医的运动养生主要是通过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多种方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进行疏通经络、活动筋骨、调理气血、摄养身心。这些运动方法主要依靠“意守、凋息、动形”三者的合谐统一,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表明,中医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异常心理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八段锦、六字诀功法不同,结合放松功法效果有一定差异,八段锦在改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气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西医学对糖尿病防治的研究证明,通过饮食、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有效防治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强调饮食调养、运动健身、起居有常、精神调理等养生法则,这与现代糖尿病的防治法则不谋而合,可见古代医家对糖尿病防治的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准。因此,临床研究糖尿病时,需要加强和重视中医养生法在其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