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22年,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平稳,我还领悟到……
摘要:22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糖尿病不可怕,只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坚持打好持久战,就一定能管理好。治疗方案不能效仿,治疗目标也不能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诺诺
治疗方案是像老王的胰岛素方案好,还是像老李的的药物+生活方式调控好呢?相信不少
糖友有这样的疑惑。
今天分享一位老糖友老兵写的文章,患糖22年,他在这个过程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体会写出来的感悟——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起来看看老兵的分享吧!
文|老兵
患上糖尿病的22年也是收获颇丰的22年。这些年,我不仅战胜了糖魔,没有让并发症缠身,而且获取了大量知识,丰富了自己,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坚强起来。总结这些年的战斗史,认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与糖友们分享,不妥之处也请指正。
一、病史回顾
1995年2月,我经医院OGTT实验确诊为糖尿病。当时血糖6.65/9.45/11.55/9.2mmol/L。我记得当时主任问我“你吃药吗?”还没等我回答就说“建议你现在先不吃药,先改变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控制饮食。”
就这样,我开始了“裸奔”。而且一下坚持了10年。这十年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工作担子的压力,我理解的生活方式干预就是早上跑步5公里,基本雷打不动,连出差也不间断;饮食控制就是“少吃”,就连到部队帮助工作吃饭时也滴酒不沾。工作中还是依然故我,上班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四小时,直到下班,不喝水不动地方。就这样完成了工作任务,还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并把并发症阻止在门外。
第二阶段是近十年的事。2005年检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到9%,化验员不知道我是糖尿病人,说化验了两遍结果如此。医生给我开了诺和龙。鉴于当时患有慢性胃炎灶性萎缩和慢性乙肝,我请求医生同意开始了胰岛素治疗。由于体质的原因,经历了用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最后使用优泌乐50(早、午)和25(晚)注射。
退休后2006年基本脱离工作,有了多渠道学习健康知识的时间,生活方式干预有了较大的进步。摸索了一套食谱和锻炼方法,血糖得到较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稳定在6.0%以下。问题是低血糖还会时不时的造访,虽然没有严重低血糖,但还是时不时的烦人。
后来,我学习了《中国成年人
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节选》,其中讲到老年人“神经反应迟钝或存在神经病变,容易发生无感知性低血糖”,“多伴有
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即使是轻微的低血糖也可能引起患者摔伤、骨折……。”颠覆了我“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条件下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的观念,明白不一样的年龄阶段控制目标是不一样的。
二、认识自己
糖尿病治疗方案、目标要个体化是专家的共识。要个体化首先就要认识自己。我今年已73岁,渐入中老年行列。虽一直认为自己管理较好,各项指标达标,没有严重并发症,但机体老年性退化现象严重,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如患高血压病已46年,查体眼底动脉硬化Ⅱ期、主动脉硬化,说明全身动脉硬化已进入Ⅱ期,2009年查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灶;目前虽然没有查出动脉斑块,但已查出血管内膜毛糙,离斑块也就一步之遥,随时都有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眼底视网膜虽然没有出血点,但已有老年性白内障。这些年虽没有严重低血糖,但轻度低血糖时有发生,而且听专家说机体对低血糖的感知随着低血糖的次数的增多会越来越差,离“无感知低血糖”已不远。值得庆幸的是萎缩性胃炎已自愈,乙肝也奇迹般的康复。
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与主治医生讨论了治疗方案,并根据医生的指导,采取了钝化的治疗方案。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改为一天一次的重组甘精胰岛素类似物,保证空腹血糖达标。服用
二甲双胍+那格列奈管好餐后血糖。但服用二甲双胍之后经常在早餐后腹泻,血糖波动大,空腹5.5mmol/L左右,餐后10mmol/L左右,有时超过12mmol/L。
9月份为了了解身体全面情况,我复查了胰腺功能,结果C肽空腹0.33,1小时1.64,2小时2.67;胰岛素空腹2.35,1小时8.9,2小时10.15,已经严重不足。医生要我改治疗方案为胰岛素补充治疗三短一长。三餐前打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睡前打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
我想剩下的这点胰腺功能一定要保护好,只要我按指南要求加强监测,规律生活,提高警惕,血糖控制目标不要太低,一定可以避免低血糖,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方案。最近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1%,还是有点低,今后争取达到6.5%-7%。
22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糖尿病不可怕,只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坚持打好持久战,就一定能管理好。治疗方案不能效仿,治疗目标也不能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