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和打针可以控制糖尿病,而运动也能治疗糖尿病。
运动对糖尿病病友有很多好处:
2.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
3.对糖尿病病友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有利;
4.减轻体重,增强体质;
5.给病友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
要注意在主运动中遵循“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一般而言,运动不能少于每周3次,每次半小时。运动中适宜的平均心率为170-年龄,例如50岁的人运动中应达到的平均心率应在120次/分钟左右。另外,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要采用多种方法共同进行。
但是以下几个问题却是糖尿病人常常出现的误区,你遇到过吗?
我们知道,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因此针对脚的保健方式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足底
按摩,鹅卵石健身以及穿着具有足底按摩的鞋等。这些方法如果应用得当,当然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但如果应用不恰当,那就适得其反了。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来说,因为患者感觉障碍,循环较差,对外界的变化不敏感甚至不能感受到外界的这些变化。容易形成压伤或者坏死,所以,这些患者就不适合在鹅卵石路上行走了。这时鹅卵石不仅不能够促进足底的血液循环,反而尖锐的鹅卵石会导致局部的损伤。即使鹅卵石不尖锐,足底长时间在一个部位压力增加也会导致压伤的出现,再加上压上后患者又因为没感觉而不能及时发现,进一步发展甚至感染那就更严重了。
由此可见,健身方式要因人而异,要讲究“辩证健身”。
2.运动量越大越好吗?
经常会出现糖友感慨:我今天走了3万步,我今天进行了多少多少的运动,但是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设置合理的运动强度呢?
糖尿病患者运动应以中等为宜,根据患者的目标量身定制。在设定的时候,应将运动强度掌握在最大摄氧量的50%~80%之间,在整个方案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强度从低到高,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如果是平时就有运动习惯的患者,在考虑到自身运动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在50%~80%之间,设定较高的起步运动强度。而身体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从最大摄氧量40%~50%的运动开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也应从低运动强度的运动开始,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加大,这样的运动方案更有利于体内脂肪的利用和消耗。
最佳运动强度设定=(220-年龄)×(50~60)%
这个标准大约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40%~50%,平时有运动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制定方案时可以适当提升。如年龄大于等于60岁,则心率不宜超过112次/分钟。如果没有条件测量心率,自我掌握运动强度的法则,运动强度还可根据你的自身感觉来掌握。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还能运动吗?
那又有些糖友说:“我肢体疼痛,感觉障碍,都不敢外出了,恐怕出现什么意外。”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表明就不能运动了,疾病不是拒绝运动的理由。只要注意以下几点,您仍然能够快乐健身。
首先,运动方式上宜采用多次短时间运动的方式,既减少每次的运动时间,增加每天的运动次数;其次,运动前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包括鞋子的大小,鞋带,还要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等,以防造成压伤、刺伤;第三,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放松一定要到位,避免剧烈、大幅度的运动,可以尝试中国传统的
八段锦、
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只要注意方法,糖友就可以安全运动了。
然而有些患者在运动后发现血糖没有下降,反而更高了,您是否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第一、糖尿病治疗还没有达标
血糖没有控制好,病情比较重,身体很虚弱,此时不可以进行运动,此时运动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不能将多余血糖转变为肝糖元,运动后血糖会升高,胰岛素抵抗比较严重或身体特别虚弱,运动后加重胰岛素抵抗,血糖也会升高。
第二、空腹或餐前运动导致餐后血糖高
早晨空腹时胰岛素抵抗比较重,不可空腹锻炼。空腹和餐前运动都可能使血糖进一步降低,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餐后血糖反弹,血糖升高。
第三、运动强度过大
运动强度过大、过于剧烈,产生应激状态,导致血糖升高,使用外源胰岛素时运动强度过大、过于剧烈、运动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低血糖。进餐后血糖升高,体力虚弱的糖尿病人,运动过于强烈,可能会导致运动后几天内血糖升高。
第四、劳动不能代替运动
血糖控制得不是太好时,劳动不能代替运动,比如去超市购物、挤公交车、去车站接、送人,虽然也有步行运动,但仍有可能处于应激状态,回来后血糖有可能会升高,这些会产生应激状态的活动应属于劳动,不属于运动。应选择单纯的运动进行锻炼,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但经过逐渐增强运动,体力恢复得很好,适度的体力劳动,对控制血糖会有好处。
第五、运动前血糖不能太高
如果运动前血糖就已偏高(如>15mmol/L),表明自身胰岛素缺乏教严重,这时再去运动,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胰岛素缺乏加剧,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来提供能量,会代偿性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是不可随性进行的,而是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运动前后勤测血糖很重要,在漫漫抗糖路上,只有乐观的心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及细心,这条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