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常识 > 误区 > 糖尿病友预防并发症必须避开的50个误区!(之一)

糖尿病友预防并发症必须避开的50个误区!(之一)

2017-08-09 来源:糖尿病同伴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变,更是构成患者寿命缩短和生活质量降低的罪魁祸首。在糖尿病防治的诸多误区中,对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不当的例子展见不鲜。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变,更是构成患者寿命缩短和生活质量降低的罪魁祸首。在糖尿病防治的诸多误区中,对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不当的例子展见不鲜。如果能够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与防治,则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即细节决定健康。

 
  1严格控制血糖就可杜绝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症性高渗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低血糖症。慢性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年龄“病程”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有关,而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妊娠、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等因素可加重其发展。所以,通过优化血糖控制,有利于延缓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但不能完全杜绝并发症。
 
  首先,在严格控制血糖时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增加,而低血糖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二种;其次,糖尿病的治疗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尤其是血压和血脂等。因此,在糖尿病控制目标中,除了血糖之外,还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血黏度、血压、腰围及体重等。
 
  2反复出汗,一定是低血糖发作
 
  出汗是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发作的常见症状,常伴有心悸、手抖、头昏、饥饿感,补充含糖食物可以纠正。但糖友出汗还可见于其他情况,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出现局部泌汗异常,患者往往上半身、颈、头部呈代偿性多汗,运动后或在温暖环境中尤其如此,有时被误诊为低血糖症;但患者无心悸、手抖、头昏,乏力和饥饿感,监测血糖正常,进食后也不会好转,有的基至进食时头颈等部位大汗淋漓。再如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因交感神经兴奋也常有多汗、心悸,常伴有多食、手抖、甲状腺肿大,查甲状腺功能可以确诊。另外,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因钙磷代谢失衡而有多汗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也常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表现为面红、心悸、多汗等不适,需区别对待,不能仅凭出汗就认为是低血糖发作。
 
  3糖尿病治疗中出现低血糖,一定是降糖药吃多了
 
  在糖尿病治疗中,如果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或者患者病情好转时未及时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时,容易出现降糖药物过量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但是,低血糖还可见于下列情况:
 
  (1)注射混合胰岛素时,长、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例不当,长效胰岛素比例过大,易出现夜间低血糖。
 
  (2)饮食不当,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进食,或食欲不好进食量减少。
 
  (3)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后,胰岛素吸收较多或较快。
 
  (4)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时因肝糖原储备不足,或肾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及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素蓄积。
 
  (5)过量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
 
  (6)机体升糖激素分泌减少,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和肾上腺机能减退或危象时。
 
  4、低血糖没事,忍忍就过去了
 
  糖友几乎都发生过低血糖的症状,殊不知低血糖的危害往往大于高血糖:
 
  (1)低血糖时,体内的一些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高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可引起病人性格变异,基至精神失常、痴呆等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
 
  (3)低血糖还可以球刺激心血管系统,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5低血糖时可以随意进食
 
  发生低血糖时应该选择可以迅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如白糖水、水果糖、葡萄糖等,而其他一些脂肪类和蛋白质类的食物升血糖速度没有单纯的糖来得快。所以,在发生低血糖时应正确的选择食物进行急救,一般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轻度低血糖时,食用含10~15克糖的果汁或者糖水,如2~3块方糖、120毫升果汁、半杯汽水、2勺葡萄干、5颗糖果等若离下一餐时间超过1小时,则需再食含15克糖类的食物,如240毫升牛奶或二片吐司面包。
 
  (2)服用a-糖苷酶抑旋剂这类药物的糖友发生低血糖时,只能服用单糖类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来解除低血糖症状。
 
  6视力很好,不需要检查眼睛
 
  大多数新发及早期病程的糖尿病患者的视力都不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查眼睛。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友失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在病变早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等症状,最终导致失明。一般而言,病程〈10年者,其患病率为7.0%;病程10~14年者,其患病率为25.0%左右;病程〉15年者,患病率可高达为60.0%以上,而病程〉30年者患病率为95.0%。
 
  然而,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积极治疗后部分糖友可以恢复正常,所以,201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指南规定,下列人群应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1)1型糖尿病:10岁以上的儿童在糖尿病发病后的5年内。
 
  (2)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该尽早检查。
 
  (3)育龄糖友如计划怀孕或已经怀孕者应该进行综合性眼科检查,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生或发展风险。眼科检查应该在妊娠早期进行,整个妊娠期间和产后1年应密切随访。
 
  7、眼底照相正常,就没有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糖友眼底照相正常,提示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糖尿病还可以有其他眼部并发症,如白内障、晶状体屈光度变化、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红变、青光眼和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等。糖尿病其他眼部并发症需要眼科医师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评估。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高质量的眼底照相可以检测出大多数有临床症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不能替代全面的眼科检查,应在眼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并随访,例如做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眼压测定等筛查眼部并发症。
 
  8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就可以了
 
  虽然眼底照相可以作为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工具,但不能替代全面的眼科检查。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制订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单纯型、增殖型等共六期。早期单纯型视网膜病变可不引起视力下降,但视网膜小片出血可引起局部视野缺失,如果出血累及黄斑部,视力将明显下降;増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因此,需要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和病情轻重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和频率,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目前规定,1型和2型糖友应该每年接受眼科专家或验光师散瞳条件下综合性眼科检查,检查结果正常者,可以每2~3年检查1次;如果视网膜病变进展者,应该增加检查的频率。检查的内容除眼底视网膜照相外,重症患者还需做眼底荧光造影,必要时还需进行其他眼部并发症检查,如眼压测定、视野检查等,以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评估。
 
  9最近视物模糊,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友出现视物模糊,不一定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视物模糊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眼病变除视网膜病变外,还有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眼屈光改变及眼肌麻痹等。
 
  如果原本视物清晰,近期血糖波动大,应首先考虑因血糖发生剧烈波动引起眼屈光改变而导致的视物模糊,然后,再看看有无糖尿病眼部病变存在。
 
  10、眼前感觉蚊虫飞,一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
 
  眼前感觉有蚊虫飞,称做“飞蚊症”,又称“玻璃体浮物”,即玻璃体混浊引起,是一种自然老化现象。随着年龄增加,玻璃体会液化,产生一些混浊物,这些玻璃体内的不透明物体投影在视网膜上,在光线明亮或白色背景衬托下更为明显,眼前出现黑点飞舞,犹如飞蚊,故名”飞蚊症”。一般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无直接关系,有些近视眼的人也会出现这水症状飞蚊症长时间存在,终年不变,不影响视力,最多见于近视或高龄人群,很多人经过检查也没有眼部器质性病变,更不是糖友的特有病变。
 
  11、眼睑下垂,眼球不能运动,肯定源于肌无力
 
  有些糖友可出现上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运动受限,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这些并非肌无力所致而是糖尿病颅神经病变,即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的表现。糖尿病会导致动脉硬化,致使供应眼睑神经的小血管缺血,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并引起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眼外肌运动障碍和复视。颅神经受累占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0.7%~1.0%,积极控制代谢紊乱,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一般可在1~2个月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恢复,切忌单纯以肌无力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2血糖控制好了,眼睛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改善,但光靠血糖达标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展,除了血糖达标外,还要控制加重并发症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高血黏度等代谢紊乱,并要戒烟限酒。
 
  13没有浮肿和蛋白尿,就可排除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浮肿和蛋白尿,需要通过评估尿日蛋白排泄率才能筛查出早期糖尿病肾病。当病情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糖尿病肾病IV期),则可能出现水肿、蛋白尿、贫血、高血压等表现。所以,不能以水肿判断有无糖尿病肾病。而蛋白尿可以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唯一表现,包括早期的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以及随后逐渐发展而来的持续性蛋白尿。当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普通尿液检查蛋白可以呈阴性,需要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来诊断。
 
  201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规定:(1)1型糖尿病程5年以上及所有2型糖尿病从诊断开始,即需要筛查糖尿病肾病,并应每年评估尿白蛋白排泄率。(2)对于所有成人糖尿病,不管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多少,至少每年测定血清肌酐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慢性肾脏病进行分期。
 
  14只要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升高,就可确诊为糖尿病肾病
 
  目前,诊断糖尿病肾病多用Mogensen临床分期法,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来诊断。
 
  I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压及内压增高;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正常;经适当治疗可恢复。
 
  Ⅱ期:即正常白蛋白尿期。该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增高,但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尿白蛋白排出率正常,但运动或应激后排泄增加,祛除诱因后恢复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加;血压多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20~200微克/分钟(或30~300毫克/24小时),肾小球滤过率大致正常,血压轻度升高;肾小球基底膜増厚和系腊基质明显增加,已有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
 
  I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0微克/分钟(或〉300毫克/24小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克,严重者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血压,往往伴不同程度的氮质潴留和糖尿病眼底病变;肾小球基底膜进一步增厚,系膜基质进一步增加。
 
  V期:终末期,即肾功能衰竭期。尿蛋白排泄量因肾小球荒废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毫升/分钟,伴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水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目前规定,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要求3~6月内应重复检尿微量白蛋白,经3次检查,至少2次以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微克/分钟(30毫克/24小时),并排除引起蛋白尿的其他原因后,才可以诊断糖尿病肾病。仅一次尿微量白蛋日排泄率升高且伴有明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可以诊断糖尿病肾病。否则,就不能确诊。
 
  15出现蛋白尿,一定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常有蛋白尿,并具有以下特点:
 
  (1)常有白蛋白尿。
 
  (2)尿沉渣通常无明显异常,大多没有管型、白细胞,但可以有少量红细胞(每高倍视野下2~15个)。
 
  (3)大多数患者在糖尿病肾病之前已经合并视网膜病变。
 
  (4)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病程5年以内很少并发糖尿病肾病。但是,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专利,其他疾病也可以有蛋白尿,如果缺乏以上糖尿病肾病的特征,要考虑到非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疾病,如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相关性肾炎、遗传性疾病等,必要时可做肾穿刺活检加以鉴别。
 
  16出现排尿痛,查尿蛋白阳性,一定是糖尿病肾病
 
  出现临床蛋白尿时,要排一除引起蛋白尿的其他原因,如严重高血糖、泌尿系感染、剧烈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衰及水负荷增加等。如果有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白细胞增多,
 
  提示有泌尿系感染,此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需控制感染后复查。
 
  17肾功能正常,可以排除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但肾功能并不会异常。如果患者病情控制很好,则糖尿病肾病进展到肾功能异可经历很长的时间。如果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即肾功能异常,则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所以,不能说肾功能正常就没有糖尿病肾病。
 
  18童和青少年1型糖友成年后才需检查眼底和肾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一般在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发生,随病程的延长其患病率增加。所以,对糖尿病儿童达10岁,病程5年以上者就应该进行首次眼科检查,并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或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测定,不能等到患者成年后再筛查,并需每年进行随访,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19脚没任何不适,就不需筛查糖尿病足部病变
 
  糖尿病足部病变主要源于血管及神经病变,或者伴有感染,这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足部的凉、麻、痛,患者双侧肢体末端对称性疼痛、麻木、痛温觉减退甚至缺失,呈典型的“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一般下肢重于上肢,皮肤汗少、干燥、增厚,并可伴有肌无力、肌萎缩等。由于肢体缺血、感觉缺失,会直接导致感染、创伤、溃疡和截肢,超过50%、病史大于20年的糖友会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如果仅凭脚部感觉不适,将会导致漏诊,增加截肢的风险。因此,不能仅凭感觉来决定是否筛查糖尿病足部病变。

  20腿脚疼应当与糖尿病无关
 
  有些糖友出现腿脚疼痛,首先会想到腰椎压迫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其实,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也会出现腿脚疼。糖尿病足发生疼痛的主要表现有两种
 
  (1)走路痛: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导致间歇性跛行的特点,即走路时因下肢缺血而感到下肢疼痛难忍,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走路,甚至停下来休息才能缓解,再走又有疼痛出现。
 
  (2)休息痛:是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不足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除了行走时疼痛之外,休息时也有下肢疼痛,夜间尤其明显,它可以是糖友的早期症状,也可以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出现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21脚疼到晚上更厉害,一定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友出现脚疼且在夜间发作更严重,需要考虑合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但不尽然,因为糖尿病还可以在神经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合并糖尿病血管病变、创伤或感染等。此外,有些糖友合并痛风,也会有明显的脚疼。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多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且在子夜发作为多,查血尿酸,测定升高有助于诊断。对脚疼的糖友,需做仔细的足部检查、血液化验,并行血管彩超、下肢感觉阈值测定、肌电图检查等全面评估,以了解下肢血管或神经是否发生病变,明确疼痛的原因。
 
  22走路有踩棉絮感,一定是脑子出了问题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常会出现行走不稳,但下肢的感觉异常也会有类似现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很多,主要是麻、痛和感觉异常,如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有些患者还会有痛觉过敏,有肢端刺痛、灼痛,夜间更重,还有的患者走路有踩棉絮感,此时,可做保护性感觉丧失的相关检查来协助诊断,如10克单尼龙丝检查加以下任何一个项目:128Hz音叉检查振动觉、针刺感、踝反射、振动觉阈值。
 
  23没有下肢麻木、疼痛,不用做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特征是手指、脚趾及下肢的麻木、烧灼感或刺痛,对触觉极度敏感,平衡和协调能力丧失,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有锐痛或痛性痉挛。因此,没有下肢麻木。疼痛,也要做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
 
  201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规定所有1型和2型糖友诊断5年后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以及对治疗神经病变的特定症状;除非临床特征不典型,很少需要进行电生理学检查;筛查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很少需要用特殊检查来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24脚部出现畸形,是长期关节炎造成变形
 
  病程长的糖友经常出现足部畸形,会误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或软组织损伤造成。其实,这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夏科氏关节,在糖友中的发病率为0.1%~15%。
 
  夏科氏关节是糖友的一种非感染性、进行性的单或多关节疾病临床特征为:与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关节脱位、病理性骨折以及足底结构的严重破坏,早期患者有关节逐渐肿大、不稳,多无疼痛或仅轻微胀痛,关节功能受限不明显。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与关节肿胀破坏不一致为本病之特点,不同于普通的关节炎。晚期,关节破坏进二步发展,可导致病理性骨折或病理性关节脱位;关节结构畸形会很大程度増大溃疡和下肢截肢风险;除骨、关节改变之外,还可见运动性共济失调、下肢深感觉障碍。
 
  25、预防糖尿病足,在家经常检查有无脚部破溃就行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早期的主要表现为肢端发凉、麻木、疼痛、感觉缺失,并没有足溃疡,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与局部神经病变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会严重威胁到糖友的健康,降低生活质量。
 
  每天仔细检查是否有足溃疡固然重要,可及时发现与治疗。但是,防治高危足进展为溃疡足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高危足指存在发生溃疡的危险因素,但目前无溃疡。危险因素包括: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皮温异常、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足部畸形(夏科氏关节)、胼胝、既往有足溃疡史、合并微血管病变和足部护理知识缺乏。
 
  另外,还要加强足部检查与护理。主要措施包括:
 
  (1)需每天自我检查有无足溃疡,趾甲是否太长,鞋袜是否合适。
 
  (2)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舒适、通气良好,最好穿软底布鞋,棉织袜。
 
  (3)出现鸡眼·胼胝、脚癣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处理,以防感染化脓导致坏疽。
 
  (4)注意保温,洗脚水不宜超过患者体表温度(37。C),禁用热水袋、电热毯取暖以防烫伤。
 
  (5)高危足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双足过度负重。
 
  (6)经常检查鞋袜内有无异物,禁止赤脚行走,预防外伤。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