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运动篇
误区: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多吃
“无糖食品”所说的无糖,也只是指不含葡萄糖,并非完全不含碳水化合物,进食时也要适量。从控制热量的角度上看,正确的原则是对所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一视同仁,控制每天的总热量,膳食品种要争取多样化。
误区: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只要每顿不吃饱就没事了,就能保持病情的稳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同时又是一个很危险的误区。首先我们向糖尿病患者强调的饮食控制是有科学根据的,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饮食本身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人体能量和各营养素需求,而不是控制血糖,如果以牺牲这一目的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血糖稳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时,长时间采取饥饿疗法会很危险,因为机体持续饥饿又得不到外源性的能量补充,只能动用体内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而脂肪分解后会产生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正确的态度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性质,再决定每天应该进食的总热量,对每种食物都应适量食用。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具体的饮食控制方案因人、因时各异。关键要争取不超重且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推荐摄入量(每人的病情、身高、体重、日活动量不同,所以最好向糖尿病专科医生或营养师咨询),身高小于154cm的患者主食4两/日;155~160cm的患者主食5两/日;160~17
5cm的患者主食6两/日;175~180cm米的患者主食8两/日,每日主食最多不超过1斤。
误区:杂粮不需要控制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控制主食就是控制大米,杂粮可以多吃,而且杂粮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多吃没关系,这是错误的观念。虽然杂粮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便等的作用,但是杂粮的主要成分还是碳水化合物,和大米一样。50g的荞麦面、燕麦、小米、高粱米、薏仁米、玉米等消化和产生的热能和50g的大米产生的热能是一样的。所以控制主食不仅是大米,杂粮也是一样。
误区:控制好主食,副食就可以随便吃
听很多患者说在家里控制饮食做的好就是单指主食吃的少,其他食物还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这是错误的。饮食控制不合理会造成血糖波动的根本原因是总热能的控制不合理,而影响总热能的不仅仅是主食(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也会产生热能,1g碳水化合物产生4千卡的热能,1g蛋白质产生4千卡的热能,1g脂肪产生9千卡的热能,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一部分产生热能,间接升高血糖,其他的通过一系列酶的糖异生作用转化为糖类,照样能升高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主食,其他的例如肉、蛋、乳、豆类、坚果类以及烹调油等都要算在总热能内。
误区:植物油多吃没事
不少人都知道动物油含有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不利,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健康,因而认为多吃植物油对病情没有影响。殊不知,尽管植物油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无论动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对健康极为不利。
误区:糖尿病患者与水果无缘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水果是望而生畏,其实大可不必。水果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对人体非常有益,建议食用水果。只要灵活掌握如何食用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但前提是要在血糖控制平稳的基础上。
每天食用水果的量:200g(4两)。食用时间:两餐之间。交换条件:如果食用200g水果就要从当天的主食中扣除25g。水果种类的选择:选择含糖量不超过10%的水果。建议食用的水果:西瓜、草莓、白兰瓜、枇杷、猕猴桃、柚子、哈密瓜、葡萄、梨子、苹果等。不建议食用的水果:香蕉、枣、无花果、桂圆、龙眼等。
误区:为防糖尿病所以只吃素食
不少人认为动物性食物会造成蛋白质太高,动物脂肪摄入增加,肉类食品和脂肪容易招致代谢紊乱,荤食越少吃越好,甚至最好不吃。其实,动物性食物中优质蛋白较多,含有的营养素人体较易吸收,对健康极有好处,关键是合理进食。
误区:预防糖尿病,南瓜吃越多越好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南瓜含有较多的果胶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时,能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使饭后血糖不至于升高过快。但长期大量进食南瓜产生的高胡萝卜素血症,容易导致皮肤发黄乃至反应迟钝等。因此应该科学食用南瓜,不宜过量。
误区:运动量越大越好
适量运动可产生降低血糖、降低血脂、减轻体重的效应。但过量运动也会带来相应的损害,例如低血糖、
心脑血管事件、肌肉酸痛等,不但起不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还可能升高血糖。因此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贵在坚持。运动前应进行专业评估,根据病情决定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
误区:平时没有时间,周末突击活动的“周末运动者”
运动贵在坚持,经常运动才能达到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每周至少运动3到5次,避免平时不活动。
不要用没时间作为不运动的借口。运动无处不在,其实站着看电视、走路去超市、骑车去上班、和家人一起去博物馆、动物园等都是运动。所以,选择一种感兴趣并且利于长期坚持的运动形式,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
误区:清晨起床空腹锻炼优于暮间运动
首先,空腹锻炼易发生低血糖,且清晨尤其在太阳未升起时,地表空气微粒杂质多,污染严重,不适宜外出。
其次,清晨血液黏稠度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高,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间。糖尿病患者(尤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把清晨到上午9点作为自己运动的“戒区”。
黄昏是体育锻炼的理想时间,因黄昏时人的心率、血压最平稳,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最敏感,人体应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黄昏时体内化解血栓的能力也达到最佳水准。因此,推荐糖尿病患者晚餐后锻炼。
误区:做家务很累,不用再运动了
家务劳动虽然繁琐、累人,但以局部精细操作为主,实际上运动强度很低,消耗的热量不多,所以虽然比完全不活动要好的多,但家务劳动不能代替运动锻炼。
误区1:糖尿病治疗只需要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若只将血糖控制平稳,而血压、血脂水平仍较高的话,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仍较高。因此,糖尿病的治疗绝不仅仅是降血糖,还应监测血压、血脂,使其控制稳定,并做到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尽量使体重达标,戒烟戒酒,保持身心舒畅,全方面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误区2:糖尿病可以根治
某些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血糖降至正常,配合合适的饮食运动后甚至不使用药物也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此时患者往往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被治愈,而自行中断治疗,放松警惕,可是不久高血糖便会卷土重来。
临床上确实有些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但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此外,就目前的治疗水平来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尚无可以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而市面上有很多打着中医中药的旗号谎称可以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实际上对患者血糖控制毫无作用,甚至造成肝肾功能损害,那些号称可以根治糖尿病、可以随意吃喝、口服胰岛素等的均是假药。糖尿病并不可怕,作为糖尿病患者应树立信心,不迷信偏方,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
用药误区
误区1:只要按时服用降糖药就行
当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有了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案后,血糖通常控制到了一个理想的水平,但是血糖的控制是终身的,随时会因为某些情况出现波动,例如发生较严重的感染、精神压力过大、运动和饮食不当等,均可造成血糖过高或过低。因此,要求我们在规律用药的同时,还须定期监测血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及生活方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受凉、感冒等,长期稳定地控制好血糖。
误区2:凭感觉服药,不复查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根据自觉症状自己来判断血糖控制情况,若感觉症状不太明显或自觉明显好转,就自行停药或减药。而实际上单凭自觉症状来评估血糖控制的好坏并不准确,糖尿病是慢性疾病,血糖会随着很多因素变化。有些患者不注意监测血糖、不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自认为一直没间断治疗,结果却出现了并发症,实际血糖控制情况尚不清楚。而有些药物,例如磺脲类药物,虽然一开始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在用药1~3年左右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为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需要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监测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以及进行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筛查,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化验结果及时地调整降糖方案,更好地控制血糖。另外,由于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较多且部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使得老年人低血糖相关痴呆发生率增加,因此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常规筛查血糖及相关并发症显得更为重要。
误区3:口服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功能,应尽量避免使用
虽然确实有部分降糖药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引起肝脏转氨酶的升高以及胆汁瘀积性黄疸等,但总体而言口服降糖药是安全的,对肝肾的影响很小。医生在给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通常会进行肝肾功能等系统的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患者也须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人的肝肾有很强大的解毒、排毒能力,若过分担心降糖药物对肝肾的损害而拒绝使用降糖药物实在没有必要。
目前指南推荐,如果没有禁忌证且能够耐受,二甲双胍应是
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起始治疗药物。而对于老年患者,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力衰竭时禁用二甲双胍;由于会增加充血性心衰以及骨折的发生风险,老年患者应慎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误区4:服药时间与进食无关,漏服药物要补服
目前临床上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药物、非磺脲类促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每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都不同,从而服药时间也不同,不能全都饭前或饭后服用。否则达不到降糖的效果,甚至可能发生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常需在饭前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须与第一口饭同服,双胍类药物可在进餐时或饭后服用以克服胃肠道反应。另外,有些患者认为偶尔漏服一次、两次药物没关系,事后补服药物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降糖方案制定后,患者应坚持服药,一旦出现漏服药物情况,不要盲目补服,可以监测当时的血糖情况酌情处理。
误区5:降糖越快越好
许多患者当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或发现血糖较高时往往情绪较为紧张,为了将血糖迅速降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更容易矫枉过正,诱发低血糖。而一般情况下血糖升高是逐渐发生的,初期往往不易察觉,一旦超过人体的耐受能力察觉到症状时血糖升高可能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如果此时迅速将血糖降至正常,人体可能无法马上适应。血糖达标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标,安全、稳步降糖才是关键。血糖控制在于不造成低血糖的情况下
持久、稳定地将血糖控制达标。
误区6:忽视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患者选药时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例如体重、年龄、肝肾功能、其他基础疾病等,用药强调个体化,并非新的、贵的药才是好药。某些患者自己血糖控制不佳,而身边有人血糖控制情况较好,便自行换成他人的降糖方案,结果导致低血糖昏迷等情况发生,并非适合别人的药也适合自己。患者在血糖控制情况不佳时,应寻求医师的帮助,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另外,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但所有患者均应避免高血糖引起的症状或血糖急剧升高引起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方案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考虑到疗效、价格、潜在不良反应、体重影响、并发症、低血糖发生风险以及患者自身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