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可分为:
1.促胰岛素分泌为主的药物——
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
2.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不同的降糖药作用效果如下:
1.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2.DPP-4抑制剂: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3.双胍类: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4.胰岛素增敏剂: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5.α-糖苷酶抑制剂: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6.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它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1.二甲双胍: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糖尿病诊治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可使HbAl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它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不受体重的影响。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1.5mg/dl),女性>123.8μmol/L(1.4mg/dl)或GFR<45ml/min]、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2.磺脲类药物: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可使HbAlc降低1.0%~1.5%,是目前糖尿病诊治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此药还可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
3.胰岛素增敏剂(TZDs):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使HbA1c下降1.0%~1.5%。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其常见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4.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使HbAlc降低0.5%~1.5%。此类药需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5.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可以使HbA1c降低0.50%,并能使体重下降。可与双胍类、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或胰岛素合用。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单独服用通常不发生低血糖,并可减少餐前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无需调整服药的剂量和次数,亦不增加低血糖发生,且耐受性良好。联合用此药时如果出现低血糖,最好用葡萄糖或蜂蜜,而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6.DPP-4抑制剂:目前国内上市的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降低HbAlc程度与基线HbAlc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即基线HbAlc水平高的降得多一些。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增加。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
7.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国内上市的为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均需皮下注射。除有降血糖外还有显著改善甘油三酯、血压和体重的作用。单独使用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副作用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因此,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和注射降糖药(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