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常识 > 误区 > 糖尿病认识误区

糖尿病认识误区

2017-03-16 来源:一附院内分泌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06年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协作组调查我国0-6岁儿童男女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8.9%和5.3%,比1996年增长了3.6倍。

  说糖尿病是“富贵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高于欠发达地区,肥胖患者发病率高。二是糖尿病患者终身治疗,其治疗开支对家庭、社会都成为很大的经济负担。但是,随着现代化生活和环境的变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已经不是肥胖、富贵者的专利。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6%,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为50.1%,换句话说,我国61.7%的成年人存在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病,每个人都应该具有防范意识,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早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健康体检,尽早发现血糖异常,控制肥胖,防止糖尿病发生。

  儿童和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06年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协作组调查我国0-6岁儿童男女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8.9%和5.3%,比1996年增长了3.6倍。伴随着肥胖症的增加,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在逐年上升。近12年来,欧美各国新诊断儿童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比率由5%增加到16%。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1983-1992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3例,1993-2002年达26例,2002-2006年达54例,2007年1年诊断2型糖尿病22例,年龄最小的8岁,多数在14-15岁发病。2004年调查的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6‰,且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针对肥胖儿童,家长应该提起重视,定期做血糖检查。

  糖尿病是遗传的,无法预防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目前无法调控,但是携带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人并不都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在目前日益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环境因素主要有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吸烟、精神紧张、应激等。一些研究显示,食物中混杂过多的化学物质(如农药、化学添加剂等)、环境中无形的电磁辐射等也会导致糖尿病发生。通过改善环境因素是可以预防或者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的。

  验尿没有糖就不是糖尿病

  糖尿病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标准,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静脉血浆血糖值。判断是否有糖尿病一定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检测结果来诊断。尿糖的高低受肾小管功能、尿量多少、妊娠等生理状态、胃肠吸收功能以及一些药物的影响,容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多数正常人血糖超过9.8mmol/L(肾糖域),会出现尿糖阳性,而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因此尿糖阴性时,不能区分是低血糖、正常血糖还是轻度高血糖。用尿糖水平来评估血糖高低是不真实的。

  少吃糖类或甜食就可以不得糖尿病

  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原因: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经济状况的迅速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老龄化趋势等。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0%。单纯的限制糖类或甜食,而不改变其他环境因素,很难避免糖尿病的发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限制蔗糖类食物的摄入还是可以减轻胰腺的工作负担,对身体是有益的。

  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力和体重下降)。其他非典型症状常见的有皮肤瘙痒、视力下降、手足麻木、腰酸腿沉、多汗、便秘、阳痿等。糖尿病常常来的悄无声息,有半数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不可大意。2007年-2008年进行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有6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经过筛查而新被确诊。糖尿病的诊断只依据血糖的化验结果,即使没有症状,只要血糖够标准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因此体检检测血糖是至关重要的。尤其高危人群,应该至少每年检测一次血糖。

  空腹血糖不高,肯定没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可以依据空腹血糖,也可以依据随机血糖,还可以根据75gOGTT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结果判定。即使空腹血糖正常、无任何糖尿病症状,化验两天的餐后随机血糖值≥11.1mmol/L,或两次75gOGTT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可诊断糖尿病。近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异常,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只化验空腹血糖容易漏诊。因此,怀疑糖尿病的患者,空腹化验血糖时,最好同时化验糖化血红蛋白或餐后血糖,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应该化验餐后血糖或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

  糖尿病危害大,等于患上癌症

  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不像癌症那样可以立刻缩短人的生存时间。只要控制得好,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向看待癌症一样表现出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绝望无助、内疚、自责等情绪都是错误的,不利于血糖的治疗。对待糖尿病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要“过分在乎”,要本着“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平和心态对待,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医生治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