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来替代?NO!
摘要:有时,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较高,而血糖化验并不高,这是由于病人经过有效治疗,血糖水平迅速降至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并未随之立即下降之故
反映血糖的指标有多种,如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尿糖等。虽然这些指标都能反映血糖水平,但临床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就拿其中常用的几项指标来说,比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又常被称作“瞬时血糖”)等,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
通过空腹血糖,我们能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一般状况。空腹血糖高,意味着患者基础
胰岛素分泌能力差。餐后血糖高,则往往提示分泌胰岛素的储备能力差或存在胰岛素抵抗。除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外,餐后血糖控制满意,患者的空腹血糖大多是满意的。而空腹血糖控制满意的患者,餐后血糖却未必满意。
这是因为,进餐是一种负荷,保存有一定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在基础状态下,由于一夜不进食,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是,只要一进食,胰岛素的作用就显得
不够,表现出餐后高血糖。进餐的作用就如同上楼和负重。一个人平地行走不觉得累,但上楼就不行了,负重就更吃力了。
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与血红蛋白A(血红蛋白在血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缓慢发生不可逆的糖化作用,从而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水平,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2~3个月内的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患者过去2~3个月内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综合反映,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可以说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金标准”,更是评价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各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仍然不能代替血糖监测。两者之间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相互替代,唯有两者并举、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判断糖尿病病情,制作最佳的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为何不能代替血糖监测?
1、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短期内病人血糖波动的情况
例如,一个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有可能完全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实际血糖变化了。
2、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比血糖的变化明显滞后
有时,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较高,而血糖化验并不高,这是由于病人经过有效治疗,血糖水平迅速降至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并未随之立即下降之故;有时,病人检查血糖较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正常,往往见于患者近期由于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等)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而血红蛋白尚未来得及被大量糖化所致。
3、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调整用药的直接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一个百分比,而不是一个确切的血糖值,它既不能反映即时血糖的高低,也不能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而且是2~3个月才查一次,因此,不能作为临床调整用药的直接依据。
而血糖监测虽不能反映前一段时期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但可准确反映即时血糖水平,另外,通过多点血糖监测(即血糖谱)还可以反映病人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因此,可以作为调整饮食和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