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双亲均因糖尿病并发症先后病逝,因此,他深知糖尿病的危害。自从两年前单位体检查出有2型糖尿病之后,刘老师思想高度重视,饮食、运动从不放松,严格按医嘱服药,血糖一直控制得比较满意。不过,最近几个月,不知何故,血糖复查结果一次比一次高,加大药量效果还是不好。
起初他曾怀疑药品质量有问题,后来换用同类进口药品后还是不见效。对此,刘老师大惑不解,本来用着效果不错的降糖药,怎么说不管用就不管用了呢?
上述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临床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有关问题。
口服降糖药物为什么会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常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因为此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起效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
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
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这种情况多见于确诊较晚,发现时已处于病情晚期、胰岛功能已严重衰竭的2型糖尿病人。
「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最初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患者胰岛β细胞毁损严重,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则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患者是由于严重糖毒性而使胰岛分泌功能处于「休眠」状态,那么,在解除糖毒性之后,患者胰岛功能有望重新恢复,原本失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有望重新恢复疗效。
此外,诸如饮食控制不严、缺乏运动、药物用法不当、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均可导致口服降糖药失效,但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假性口服降糖药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胰岛素促泌剂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
当然,如果患者胰岛功能完全衰竭,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一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医生同仁一定勿忘告诫: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
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口服降糖药之所以失效乃胰岛功能衰竭使然,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早解除「糖毒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其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百泌达)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
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患者往往情绪悲观、低落,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时,在医患沟通上要特别注意,医生同仁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明白,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完全可使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