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小高刚刚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因为血糖很高,我建议他进行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但是他害怕用了胰岛素就无法停用会「上瘾」,所以拒绝接受打针治疗。
40岁的大刘最近也患上了「2型糖尿病」,与小高不同的是,他很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经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他只需通过控制饮食、运动治疗,即可控制好血糖。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刘进入了糖尿病的「蜜月期」。
什么叫「蜜月期」?所有人都会有「蜜月期」吗?
1型和2型糖尿病,都可以有「蜜月期」
所谓「蜜月期」,就是糖尿病患者,吃一段时间降糖药物,或者打一段时间胰岛素针后,逐渐停药。然后,只需要控制饮食、科学运动,就能让血糖保持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大概可以保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早在1940年,就有医生发现,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刚发病的时候,用一段时间胰岛素治疗,可以进入「蜜月期」。后来他们又发现,「蜜月期」不仅存在于1型糖尿病,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有。
而且,病程短、体重偏胖、降糖药物用量较少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获得「蜜月期」。
但是,「蜜月期」并不是永恒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大概在几周到1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时光稍长一点,可以有3~59个月。
为什么会出现「蜜月期」呢?
在没生病的时候,人体内的胰岛会根据血糖的高低,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某些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胰岛的功能部分受损,分泌的胰岛素已经不够用了,却还在拼命加班来分泌胰岛素,这让剩下的胰岛疲惫不堪。再加上高血糖对胰岛的「毒性」作用,进一步抑制胰岛功能。好比让一群「老弱病残」在拼命加班工作,不累罢工了才怪呢!
而在此时,进行恰当的药物治疗,使「劳累」的胰岛休息一段时间,同时将血糖降至正常,解除了高糖毒性,那么残存的胰岛功能还能继续发挥作用。也就是让胰岛先放几个月的长假,回来以后再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患者就进入了「蜜月期」。
怎么才能获得「蜜月期」?
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缺胰岛素,所以必须注射胰岛素,才有可能带来「蜜月期」。2型糖尿病患者获得「蜜月期」的法宝,除了胰岛素,还有口服降糖药。
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获得「蜜月期」的机会更大,也就是说,使用胰岛素后是可能逐渐停用的,而不是说用了就得一辈子用了。
另外,胰岛素本来就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正常物质,现在因为「不够用了」才得病,所以需要打针、从体外补充一些。有些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上瘾」也是错误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拒绝早期胰岛素治疗,很可能就和这段「蜜月」时光擦肩而过了。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强化方案包括用胰岛素泵,或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2~4次),疗程在2周至3个月。血糖的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
同时,患者必须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在这段治疗过程中,血糖容易控制、胰岛素用量较小者更易成功获得「蜜月期」。这期间,调整或停用胰岛素,确认进入「蜜月期」,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有些患者用了一段时间胰岛素,但是没能获得「蜜月期」,医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是否需要继续打针,或者改成口服药。
但是,如果已进入「蜜月期」,就万事大吉了吗?
绷紧神经,才能尽量延长蜜月期
千万不要认为停用胰岛素,就是糖尿病已经被治愈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导致「蜜月期」很快结束。
即使在「蜜月期」里,仍然要绷紧神经,按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自己,健康科学地吃,适度地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密切监测血糖很必要。起初可以每天测1~2次血糖,比如今天测早餐前空腹血糖,明天测早餐后的餐后血糖,后天监测中餐前血糖,等等,以此类推。稳定后,可以3天监测一次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蜜月期」可能要结束了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明显口渴、多饮、多尿、乏力,以及体重下降等,可能是血糖升高的信号。如感冒了、受伤了,或者有其他的一些什么突发问题,也会造成血糖升高,这些情况都需要尽快就医。
当血糖再次升高,比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时,要重新开始药物治疗。
当然,再次药物治疗未必一定要使用胰岛素,医生会根据情况告诉您接下来是用胰岛素还是用口服降糖药。
此外,蜜月期间,还需监控血压、血脂是否达标,并定期筛查糖尿病并发症。
不错过自己的「蜜月」时光,在「蜜月」里当好自己的管家,这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