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常识 > 误区 > 防治diabetes的20个误区(1)

防治diabetes的20个误区(1)

2016-10-21 来源:糖尿病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新发现的糖尿病首先应该采取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经过饮食控制1~3个月,如血糖仍然增高时再考虑药物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防治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以说“久病成医”,很多老病友都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防治小窍门。但防治糖尿病又是一个讲究科学性的任务,具体的方法上可不能“想当然”地去盲目、片面地道听途说,以身试法。以下这些防治中的常见误区,是医学专家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不妨对号入座,有则改之。

  糖尿病诊断主要靠查尿糖

  顾名思义,易被误解为尿内有糖就是糖尿病,实际上这一认识不完全正确。因为,血糖会不会从尿液内排出,决定于肾脏闸门的设置,即肾脏的血糖阈。正常人的肾脏的血糖阈值在每升8.9~10毫摩尔(160~180毫克/升)左右。当肾脏的血糖阈值低于8.9~10毫摩尔/升时,即使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尿内也会出现葡萄糖。当肾脏的血糖阈值高于8.9~10毫摩尔/升时,即使血糖值在异常增高范围,尿内也会不出现葡萄糖。临床上可以遇到尿糖阳性不是糖尿病,尿糖阴性却是糖尿病的少数病例。尽管尿糖检查对于多数糖尿病病人的诊断和监测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肾脏的血糖阈值可能因人而异,再者同一个人的肾脏阈值又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为此,无论糖尿病的诊断还是监测,都应以血糖为准。

  只重视空腹血糖,不重视餐后血糖

  误认为观察糖尿病病情的惟一指标就是空腹血糖。其实,临床上存在单纯饭后高血糖病人,或空腹血糖增高的不多,餐后血糖却很高的病人。最新科研成果表明,餐后或负荷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病死率、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餐后高血糖比单纯空腹高血糖或持续高血糖的危害性更大。

  正规的做法是三餐前后、睡前、甚至午夜都应该监测血糖,以便针对昼夜血糖波动的情况制定和调整合理的治疗方案。等待餐前、餐后的血糖水平稳定地达标控制以后,至少每月监测血糖一次,尤其在任何身心应激情况下,应该随时监测血糖,力求血糖的波动缩小到最小范围。如有条件,还应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较正确地反映近3个月内总体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6.5为理想,6.5~7.0为达标)。

  空腹血糖正常不等于没有糖尿病。在空腹血糖正常的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肥胖人群中,饭后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者高达60%,其中糖尿病病人占20%左右。我国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80%的糖尿病和70%的糖耐量异常病人。为此,以上人群中应该做常规口服法糖耐量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人。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曾有过多次调整。1985年以前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或/及餐后或进食75克葡萄糖后血糖值≥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1997年以后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餐后和负荷后标准不变,而空腹血糖值则下调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也曾做过多次调整。1985年以前正常值为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1997年调为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2003年美国则提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把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空腹血糖正常值下调都是在充分科学依据的基础上作出的。

  血糖高一点没有什么关系

  科学实践证明,超过正常值的血糖水平即使不在糖尿病诊断范围,心脑肾等内脏即已开始受到损害,更不用说血糖值已处于糖尿病水平时,心脑肾等内脏肯定是会有损害的。过去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前期只要采取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了。近年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前期病人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外,还应该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这样有助于预防或推迟进入糖尿病,并可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不管血糖水平高出正常多少,都应该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当前,相当多的糖尿病病人对于自己的高血糖采取不在乎的态度是错误的。

  没有症状就不承认自己有糖尿病

  因为没有症状,所以就对于医师的糖尿病诊断产生怀疑、甚至不承认自己有糖尿病。其实,5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都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典型的三多症状只是少数。多数病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实际上已经有了平均7年以上的病程,而且发现时多数已经有了程度不等的并发症,诸如视力下降(白内障或眼底病变)、手足刺痛、发麻(末梢神经炎)、尿内微量白蛋白增多(肾损害早期)等。也有糖尿病几十年未被发现,当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已进入了较晚期阶段,譬如首发症状是因酮症酸中毒、昏迷、失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足和并发严重感染等才就诊。也就是说大多糖尿病病人都没有被及时早期诊断,而被漏诊了。我们应该相信血糖的化验结果,认真对待查出的糖尿病。

  不重视饮食控制

  个别糖尿病病人把饮食控制看得很痛苦,认为失去了很多的人生享受,以至于忍不住不时地吃些糖和甜食,从而导致血糖的剧烈波动。其实,糖尿病病人除了蔗糖、冰糖禁吃以外,基本上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吃的,只是适量而已。如果您一定要想吃甜食或糖,则可以用不含或含极低热量的甜味剂来代替。所谓饮食控制主要是指控制主食的总量及其波动,譬如含有淀粉的山药、芋头、土豆、白薯都可以吃,只是吃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酒要尽量不喝,因为,酒是粮食酿成的,热量很高,会干扰血糖水平。但小量低度酒也是可以允许的,只是饮酒后要相应减少主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饮酒或吃含糖较多的食物前后,自我监测血糖,验证进食前后的血糖情况,只要是不干扰血糖水平的饮食,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享用。

  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有些糖尿病病人误认为得了糖尿病后,主食吃得越少越好,甚至不吃主食更好,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糖尿病病人应该适当地减少和稳定主食的摄入,而不是主食越少越好。目前主张一般性劳动的糖尿病病人每天吃主食250克左右,体力劳动者根据劳动强度相应增加主食。主食吃得太少,势必增加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来满足机体每日对于热量的需要,这样就会导致饮食结构不平衡,进一步加重已经存在的代谢紊乱,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如果在少吃或不吃主食的同时,照常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还会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糖尿病病人不能吃水果

  新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果胶等营养物质和抗氧化、抗衰老物质,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癌症和便秘等疾病。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葡萄糖,果糖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参与,而葡萄糖则可以影响血糖水平。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可以适量吃些低糖的水果。我们提倡在吃水果前后自测血糖,以便了解吃哪些和吃多少水果是不会引起血糖波动的。

  运动量越大越好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的负担。运动是糖尿病(尤其肥胖病人)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个别病人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好是错误的。过大的运动量、过分的精神紧张会兴奋交感神经,刺激胰岛α细胞,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新发现的糖尿病不宜立即采取药物治疗

  新发现的糖尿病首先应该采取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经过饮食控制1~3个月,如血糖仍然增高时再考虑药物治疗。这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传统观点近年来有了改变。当前积极的观点是,即使糖尿病属于轻型,也应该考虑尽早开始适当地应用药物。

  尽量不吃药,少吃药或只用一种药

  害怕吃药的理由包括:“终身吃药太麻烦了”、“怕药物有依赖性”、“怕药物有副作用”等等。谁都不愿意生病,疾病是客观的存在,吃药是客观的需要。我们不能回避现实,要正确面对,自觉地采取积极措施,严格有效地全面治疗和自我管理糖尿病。凡是被正式批准的药物,只要应用得当,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治疗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糖尿病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种药物的治疗,药物副作用也会相应减少。此外控制血压、血脂、防治心血管病等的药物也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品种的多少决定于病情的需要,而不是主观的愿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